樊星,著名文學教育家,本刊顧問?,F(xiàn)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著有《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世紀末文化思潮史》《別了,20世紀》等書,并在《文學評論》《當代作家評論》《文藝評論》等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曾獲湖北省文聯(lián)“文藝明星獎”“屈原文藝創(chuàng)作獎”“湖北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稱號及“中國文聯(lián)2000年度優(yōu)秀文藝論文獎”。
在當代文學的題材格局中,取材于清朝的作品為數(shù)不少。從1950年代的電影《清宮秘史》、《武訓傳》、《林則徐》、《甲午風云》到1970年代馮驥才、李定興的長篇小說《義和拳》、1980年代鮑昌的長篇小說《庚子風云》、任光椿的長篇小說《戊戌喋血記》和凌力的長篇小說《星星草》、《少年天子》、《傾國傾城》、《暮鼓晨鐘》、端木蕻良、鐘耀群的長篇小說《曹雪芹》以及錢鋼的《海葬》那樣的長篇歷史紀實,再到1990年代唐浩明的《曾國藩》、《楊度》、《張之洞》等長篇小說、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說(《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張笑天的長篇小說《太平天國》和麥天樞、王先明的《昨天》、張建偉的《大清王朝的最后變革》、《溫故戊戌年》那樣的長篇歷史紀實,直到2000年代引起了轟動效應(yīng)的電視連續(xù)劇《走向共和》……是什么吸引著當代作家頻頻回首大清王朝的興衰史?
一.1980年代—1990年代的曾國藩熱與胡雪巖熱
1980年代末,讀書界一度有了“從政須看《曾國藩》,經(jīng)商必讀《胡雪巖》”的熱門說法。
《曾國藩》是著名作家唐浩明創(chuàng)作的長篇歷史巨著,由《血祭》、《野焚》、《黑雨》三部曲組成。全書以詳盡的史料,在晚清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下,生動還原了曾國藩恢弘大氣,跌宕起伏的一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既敢于擔當、勵精圖治、挽狂瀾于既倒的胸懷與才干,也可以看出做人的不易、為官的不能不謹小慎微。另一方面,這本書也為曾國藩在歷史上的評價起到了“翻案”、“正名”的作用。因為曾國藩曾經(jīng)因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飽受惡評,被稱為“劊子手”。而現(xiàn)在的史學界,對于這一點已有了不同的說法。小說出版后,曾獲得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在港臺一帶也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與二月河的“清帝系列”一起,將當代歷史小說熱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帶動了后來的曾國藩研究熱及曾國藩相關(guān)圖書的出版熱潮。與《曾國藩》相似,臺灣作家高陽的《胡雪巖全傳》也是由《胡雪巖》、《紅頂商人》和《燈火樓臺》三部曲組成。小說描述了清末政商界名人胡雪巖的傳奇一生。三部曲行云流水,大開大合,寫出了一位徽商的奮斗歷程、成功秘訣和歷史教訓。他的成功與他為人講誠信、善于經(jīng)營有關(guān),也與他有眼光、有魄力有關(guān)。而他的失敗則與官場斗爭的風云詭譎、與買辦較量的形勢變化密不可分。書中描繪的政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極有警示意義,值得今日的商界借鑒。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有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稱號,一生在追求學問、文學造詣、人格培養(yǎng)、教育子女、意志鍛煉、為人處事以及官場的應(yīng)對之道等等方面,皆有獨到之處,對現(xiàn)代人生活各層面,都有值得借鑒之處。他集理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文學家于一身,近現(xiàn)代歷史名人對他評價很高,其中就包括國共兩黨的領(lǐng)袖蔣介石和毛澤東。蔣介石曾贊譽“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范”。毛澤東年輕時也說過:“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到了1980年代,曾國藩的影響東山再起,可見他的人格和思想是有現(xiàn)代感的,這就值得研究。他一方面痛恨西方侵略中國;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在他的倡議下,清朝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這種“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作為,不僅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當代現(xiàn)代化進程有強烈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從這一意義上說,曾國藩是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先驅(qū)者。
晚清是一個“亂世造英雄”的時代,既有曾國藩這樣叱咤風云的政治家,也有“商賈奇男子(左宗棠語)”胡雪巖。胡雪巖赤貧出身,身處清末變遷時代,以其才思敏捷、膽識過人,得以在動蕩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成功地推展“國際貿(mào)易”,成為清末首富,官拜三品頂戴,人稱“紅頂商人”。他的經(jīng)商之道是“天”、“地”、“人”,即天為先天之智,經(jīng)商之本;地為后天修為,靠誠信立身;人為仁義,懂取舍,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即為“眼光遠一點,胸懷大一點,做人正直一點”。因此,有“古有先秦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時期的“商圣”),近有晚清胡雪巖”這么一說。胡雪巖在中國商業(yè)史上的地位,堪與古代“商圣”陶朱公范蠡相媲美,而享有“亞商圣”的美譽。1980年代,市場經(jīng)濟體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順政商關(guān)系及完善經(jīng)商環(huán)境成為關(guān)鍵。胡雪巖長袖善舞游刃于政商界的靈活身段、“戒欺”、“真不二價”的為商信條,知人善任、不求完人的用人理念以及熱心公益慈善的義心善舉,為當代商人樹立了“儒商”的典范形象而再度名揚神州。
“曾國藩熱”、“胡雪巖熱”,充分表明了當代人重新認識歷史、重新發(fā)現(xiàn)“中國的脊梁”的眼光。這樣的“清史情結(jié)”,可謂英雄豪情。
二.1990年代:重新認識有作為的帝王
1990年代,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也逐漸出現(xiàn)了“世俗化”的傾向:錢財?shù)亩嗌俪蔀楹饬砍晒εc否的重要標尺。人們不再談?wù)摾硐牒拖嘈拧案叽笊稀钡挠⑿?,即使生活真的出現(xiàn)了英雄,大家也會覺得這個人不可理喻。世俗化就是有這樣強大的力量,它使人們對這個社會產(chǎn)生誤解,也使“信仰危機”的說法流行開來。“王朔熱”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的一再高漲就是世俗化浪潮的一個重要標志。幾乎與此同時,作家二月河則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出版了《康熙大帝》(后改編成同名電視劇)、《雍正皇帝》(后改編成電視劇《雍正王朝》)、《乾隆皇帝》(后改編成電視劇《乾隆王朝》等清帝系列小說,歌頌清代有為帝王的英雄業(yè)績,體現(xiàn)了呼喚英雄主義的豪邁激情。在二月河筆下,“康熙、雍正、乾隆等幾位英明的帝王,坐擁江山百余年,打江山、保江山,處處呈現(xiàn)出一種豪邁的男兒之氣。”endprint
在清帝系列“三部曲”中,尤以《雍正王朝》影響最大。該劇描述了四阿哥胤禛(雍正)在爭奪帝位過程中的驚心動魄體驗,繼位后勵精圖治,推行改革,“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一系列抑制官紳斂財、壓縮開支充實國庫的新政,在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和險象環(huán)生的政治風云中展現(xiàn)了雍正堅韌勤勉、推行改革的帝王形象。正是他十三年的奮斗,使帝國重新贏得強大的國力。電視劇播出后,其堅毅的人物性格、高潮迭起的劇情設(shè)置和廣闊的歷史波瀾,都廣受好評,屢創(chuàng)收視佳績并拿下各項大獎,一時間甚至出現(xiàn)了晚飯后“萬人空巷”追看該劇的社會奇觀。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雍正形象有陰險、狠毒的一面,例如他即位后對與他爭奪帝位的兄弟的無情打壓,還有殘酷的“文字獄”,都是史上有定論的。但電視劇對他還是作了美化:淡化他在爭權(quán)、奪嫡、打擊政敵中殘酷的一面,而重點突出了他作為改革家的正面形象。這樣的美化在改革正在深化的年代,顯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而且,這樣的美化并不影響《雍正王朝》的熱播。1998年前后的中國,與雍正當政前后的社會背景,存在著相當程度的相似,都面臨著巨大的憂患,承受著改革的壓力。1998年,是長江洪災、亞洲金融危機、國企改革和工人下崗矛盾突出的一年。同時,經(jīng)濟的通縮癥狀比較明顯,消費卻疲軟不振。加上腐敗大案頻發(fā),遠華案、陳希同案、胡長清案相繼曝光,都觸目驚心,震撼了社會。改革開放已經(jīng)二十年,現(xiàn)實的憂患仍然迫切呼喚著改革的深化。同時,也正是在1998年,朱镕基作為國家總理上任以后,開始在深化改革方面勵精圖治、雷厲風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國企改革、政府機構(gòu)改革和保障工人基本生活的舉措,這些舉措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也引發(fā)了非議與爭論,那種風云激蕩的感覺,與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推行改革的雍正皇帝很有相似之處。因此,在現(xiàn)實中對朱镕基以“鐵腕”施政滿懷期待的民眾,當然會在圍觀“雍正新政”的電視劇上感到“過癮”。中國老百姓世世代代盼“清官”,中國的官場需要“清官”,這樣的觀念無可厚非。從“包公戲”一直受到民眾的追捧,到80年代“改革文學”(如根據(jù)小說《新星》改編的同名電視劇就因為成功塑造了一位鐵腕反腐、為民作主的青年改革家李向南的形象而轟動一時),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清官情結(jié)”。現(xiàn)在,他們又在《雍正王朝》中看到了改革的希望,聽到了朱镕基銳意改革的滾滾雷聲?!队赫醭方Y(jié)尾處的歌詞唱的是:“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也難逃身后罵名滾滾來?!背浞謱懗隽烁母锏钠D難、改革家為了推動社會進步而常常得罪人的不容易。
因此,《雍正王朝》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民眾對于朱镕基執(zhí)政能力的認可和接受,也曲折地表露出在世俗化浪潮高漲的現(xiàn)實中,民眾仍然懷有英雄情結(jié)和對“清官”的呼喚。這充分表明,英雄主義的豪情其實沒有過時,那些英雄一直就活在老百姓的心中。一個民族是永遠需要“英雄崇拜”的。人們看那些關(guān)于英雄的文藝作品,常常不止是看故事,而且會從中受到英雄業(yè)績的感動。除了《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中關(guān)于康熙誅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每一件都干得有聲有色、光耀后人。這些作品告訴人們,儒家倡導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道德口號,而是就活在我們的歷史中,就深深埋在人們的心中。那些有作為的帝王將相、志士仁人的故事,也是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三.戲說歷史:一種輕松的歷史觀
一談到歷史,我們常常會覺得幾千年的歷史是個很沉重的話題,那么多的悲劇,那么多的教訓。但中國歷史即使是在很壓抑的年代里其實也沒有、也不可能排除掉輕松的心態(tài)、快樂的人生。當老百姓把皇帝的風流逸事津津樂道的時候,當電視劇《戲說乾隆》和《還珠格格》受到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的熱烈歡迎的時候,那些“戲說”的文藝作品其實都表現(xiàn)了人們從歷史中尋找歡樂趣聞的心態(tài)。說來有趣,乾隆既是“康(雍)乾盛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歷來民間傳奇最多的皇帝?!稇蛘f乾隆》以乾隆皇帝的三次微服出巡為主線,講述了乾隆皇帝在探訪民情、經(jīng)歷險境的過程中,邂逅三位民間女子的愛情傳奇故事。它將民間關(guān)于乾隆皇帝的風流傳說與對于皇帝歷險的引人入勝的刻畫融合在一起,既滿足了觀眾對帝王生活的了解渴望,又寫出了皇帝的苦惱和人情味,與那些英雄的悲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皯蛘f”是一種趣味。其中的幽默、搞笑,正是人們?nèi)粘I畹恼媲袑懻眨彩钱斀翊蟊娢幕夭豢缮俚恼{(diào)味品。從“王朔熱”、“趙本山小品熱”,還有后來的電影《大話西游》、電視劇《武林外傳》等等引發(fā)的轟動效應(yīng),都表明了這一點:在世俗化浪潮中,一個狂歡、得樂且樂的年代已經(jīng)到來。生活的壓力山大、工作的緊張繁瑣,都需要喜劇來調(diào)節(jié)。還有《還珠格格》,也與《戲說乾隆》非常相近,很有喜劇感。趙薇演的主人公小燕子活潑、任性,經(jīng)歷充滿戲劇感,迎合了一代小女生叛逆、狂歡的心理需求,持續(xù)熱播,大紅大紫。這一類型的女孩已經(jīng)沒有了傳統(tǒng)女孩溫婉柔順的姿態(tài),而是以“潑辣”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活傳奇。其實,應(yīng)該說中國自古就有不安分的女孩子形象,像替父從軍的花木蘭、還有女中豪杰穆桂英、《水滸傳》中的扈三娘……都是。這是不是可以表明,中國雖然一直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意識,但有志氣的女孩子并不會因此而碌碌無為。相反,她們一有機會,也會成就英雄的業(yè)績。就像李清照那樣,“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也是中國的女性文化不可忽略的一個傳統(tǒng)。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一直就有女權(quán)的傳統(tǒng)。雖然不那么突出,但是源遠流長。所以,《還珠格格》的巨大成功雖然也是“戲說歷史”的成功,卻與《戲說乾隆》不盡相同。它寫出了一部女性的個性史,也影響了新一代女權(quán)主義者的成長。
作為大家喜聞樂道的作品,《戲說乾隆》、《還珠格格》用一種調(diào)侃的、搞笑的眼光來看歷史,寫出了歷史的趣味性。人們需要調(diào)侃,需要快樂,需要狂歡,在笑聲中釋放生活的壓力,在笑聲中感悟歷史的豐富多彩。因此可以說,這一部分作品體現(xiàn)了“清史情結(jié)”的又一面:重新認識歷史、發(fā)現(xiàn)有趣的生活史、個性史。
四.繼續(xù)譜寫清史故事的新篇章
不同的人讀清代的故事、寫清代的歷史,都是帶有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個性的背景的。因此,對清代歷史的解讀,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觀點。上面談的種種“清史情結(jié)”給我們的啟示是,相信自己的感覺,以個性化的眼光和知識背景去閱讀、觀賞和創(chuàng)作,去發(fā)現(xiàn)歷史的奧秘,同時也就體現(xiàn)出我們“古為今用”的價值觀,也能加深對時代、歷史和文化的豐富性、復雜性的理解。剩下的問題是,當代人的“清史情結(jié)”還會譜寫出怎樣為人稱道的新篇章?值得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