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陳強
(福建省政和縣星溪鄉(xiāng)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353600)
福壽螺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瓶螺科。原產于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一種水生螺類。20世紀90年代初,政和縣擬發(fā)展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盲目引進養(yǎng)殖,后因其肉質食味欠佳,棄管淪為野生,逐漸泛濫成災。從2000年以來,福壽螺在政和縣農業(yè)生產上成為外來有害生物的優(yōu)勢種群,不但危害水稻、蓮藕、茭白等水生作物,還可危害蔬菜。據(jù)統(tǒng)計,全縣每年受危害的作物面積達8000 hm2以上,其中對近年來引進推廣種植的蓮子危害尤其嚴重。2011~2013年,筆者對政和縣蓮田福壽螺的為害特點、發(fā)生規(guī)律進行觀察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福壽螺食性雜、食量大、適應性廣,具有兩棲性,隨著氣溫上升,蓮株生長發(fā)育進程加快,螺口驟增且快速蔓延,危害越來越重。新植蓮田,主要以成螺、中螺在4月上旬嚙食露出泥表的藕種、翹芽,被害傷口受病菌侵染腐爛缺兜;4月中旬至9月上旬以成螺、中螺及孵化后稍長幼螺啃食水面的蓮浮葉成網狀或缺口,剛出土表的幼嫩荷葉、花芽也被蠶食一空,若葉、花芽鞘出土達到8 cm以上,隨著纖維化增加,為害減少,生長出水面就不被為害。宿根蓮田 (即老蓮田)發(fā)苗的是自然生長藕在泥表下,一般不受其為害,但發(fā)苗早,越冬蟲口多,損失更為嚴重。危害嚴重時,蓮田藕株發(fā)行鞭少而慢,局部缺荷葉、少花盤,從而影響蓮子產量。表1為2011~2013年政和縣蓮籽受福壽螺危害情況。
表1 2011~2013年政和縣蓮籽受害情況
據(jù)調查觀察,福壽螺每年發(fā)生2~3代,以幼螺或成螺在水生作物根莖部或水田土表2~3 cm深處、溝邊、水渠中越冬。越冬成螺于翌年3月下旬至4月交配產卵,產卵一般在夜間進行,產于蓮田離水面高10~25 cm的木樁、基石、田埂,或荷花、葉莖稈及雜草植株上,每個卵塊在120~430粒之間,相疊成半橢圓形、梭條狀或環(huán)狀形。6月后卵塊大部分集中在荷花、葉莖稈上,田埂上比較少見。初產卵塊鮮紅色,后變粉紅色,孵化前變灰白色,孵化幼螺自動脫落水中,以吞食浮游生物為生,半個月后可危害種藕和出土表的幼嫩組織。卵期長短、螺口密度、危害程度與溫度、蓮株生長量密切相關,調查統(tǒng)計結果見表2。從表2可見,隨著溫度上升,蓮株生產量加大,福壽螺卵期縮短,螺口增加,危害越來越嚴重,因此7~8月份為福壽螺為害高峰期,且宿根蓮田螺口基數(shù)比新植蓮田大,受到的危害更重。在一年中除冬季外,卵、幼螺、成螺同時并存,呈現(xiàn)世代重疊現(xiàn)象,筆者認為蓮子的栽培水生環(huán)境有利于福壽螺越冬、衍生繁殖。
表2 溫度(時節(jié))與蓮株生長及蓮田福壽螺發(fā)生的關系
根據(jù)3年防控實踐,采用“藥劑防治、人工防治、農業(yè)防治”為主,生物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是防治蓮田福壽螺的有效方法。
一是結合冬修水利、整治河道,鏟除河道、溝、渠中的雜草和淤泥及田邊雜草,破壞福壽螺越冬場所,降低越冬螺口和來年繁殖系數(shù);二是春耕前,發(fā)動人工捕撈越冬場所的福壽螺,進行集中加工成飼料,增加經濟收入,同時清除卵塊集中踩殺;三是蓮田春耕后至5月下旬,每667 m2蓮田插長40~100 cm的小竹竿或木條40~70根,田邊適當密一些,引誘福壽螺產卵,3~5 d收集1次卵塊集中銷毀;四是結合田管和采蓮盤,發(fā)現(xiàn)福壽螺及時撿捉,發(fā)現(xiàn)卵塊及時摘除集中填埋處理。
一是新發(fā)展的蓮田,冬前翻耕曬白,促進土壤分化,改善土壤結構,破壞福壽螺越冬環(huán)境,達到滅螺目的;二是宿根蓮田春耕時采用機耕多次碾壓擊破螺殼,達到控制蓮田基本苗和降低螺口基數(shù)的目的;三是蓮田復水春耕前,在灌溉渠入口或蓮田進水口安裝阻隔網,防止福壽螺隨水流遷入蓮田;四是3年以上的老蓮田,因已失去高產優(yōu)勢,可進行水旱輪作,改種玉米等旱地作物。
在蓮株停止長葉、花,蓮鞭深入土層結藕后(10月中旬),在蓮田區(qū)域進行放養(yǎng)群鴨,啄食幼小螺至翌年3月上旬結束,壓控越冬螺口密度,減輕來年繁殖危害。
根據(jù)監(jiān)測預報,新植蓮田栽藕后3~5 d、宿根蓮田春耕后2~3 d為防治適期。每667 m2可用70%殺螺胺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霧,防效達95%以上;或每667 m2用茶籽餅3~5 kg,將茶籽餅粉碎后拌干細土5 kg撒施在蓮田上,防效可達89%左右;6月上旬蓮田每平方米螺口達到4~6只,必須及時防治,用藥方法同上。注意施藥后保持靜水層4~6 cm、7~10 d,在此期間盡量保持水質清澈,殺螺效果最佳,若水層深超過10 cm,防效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