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4級中國史 475001
2000—2015年宋代社會保障史研究述評
王泉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4級中國史 475001
自2000年至2015年,學界對宋代社會保障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筆者首先梳理了目前宋代社會保障史整體性研究的成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議與看法,以期能夠對于這一時期宋代社會保障史的研究做一較為全面的回顧。
宋代社會保障備荒治理社會福利
社會保障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
2005年,郭文佳于新華出版社出版了《宋代社會保障研究》,詳細而全面地論述了宋代災害及相關救助機構,宋代的倉儲保障、貧民保障、官員保障、軍人保障、醫(yī)療保障,以及宋代士大夫的災荒救助理論與實踐等內容。特別是對于官員保障和軍人保障的研究,較前人有所發(fā)展,更加完善了社會保障的研究體系。
張文《季節(jié)性的濟貧恤窮行政:宋朝社會救濟的一般特征》(《中國史研究》2002年02期)則是從宋代社會救濟的季節(jié)性特征入手,將宋代社會救濟與現代社會救濟加以聯系比對,指出宋朝政府在春夏兩季的醫(yī)療救濟、冬季的饑寒救濟和春季的匱乏救濟雖然在救濟屬性上已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 更加注重救濟的實效性, 而非救濟的象征性,但仍未脫離傳統社會救濟的統治者恩賜性質。王顏《論唐宋時期社會救助機制的變化及特點》主要從救助機構的制度化和救助經費來源的擴大化兩個方面對唐宋時期社會救助機制的變化情況進行系統而詳盡地論述,并指出這一時期社會救助對象與救助主體都不斷擴大,社會救助基本結構隨著各種政治變革、經濟變革以及思想變革的變化而變化。陳鐘琪《宋朝社會保障體系的城鄉(xiāng)比較研究》指出,對于城市,宋朝有著完備的賑災救荒體系和福利設施;對于鄉(xiāng)村,雖然各項機構也有設立,但是其數量和種類都遠不及城市,在鄉(xiāng)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鄉(xiāng)村社會的三層保障圈。張文的《論兩宋社會保障體系的演變脈絡》(《蘇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02期)從兩宋社會保障發(fā)展演變的角度,論述了北宋的救荒制度與濟貧制度以及發(fā)展至南宋時社會保障體系的新特點,認為到了南宋以后,社會力量逐漸增強,不僅救荒越來越依賴于勸分,民間參與興辦的各種社會保障設施也大為增多。張文《宋朝社會保障的成就與歷史地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綜合論述了宋朝社會保障事業(yè)的成就。
兩宋時期,各項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制度得到長足發(fā)展,相關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就宋代社會福利事業(yè)的保障對象來看,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就宋代的社會福利事業(yè)的性質來講,目前學界主要是分為官辦與民辦兩條路線進行研究。
1.官辦慈善事業(yè)
宋徽宗時代,蔡京當政期間,社會救濟制度快速發(fā)展起來,且達到北宋以來的最高峰,發(fā)展了居養(yǎng)院、安濟坊、漏澤園等福利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從中央至地方,從養(yǎng)生至助葬的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相關研究的文論有魏堯排《蔡京對宋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創(chuàng)新及不足》(《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楊小敏《盛世情結與宋徽宗時代的社會救濟》(《蘭州學刊》2012年02期)、黃亞明《蔡京的福利事業(yè)》(《晚報文萃》2014年)。
張新宇《漏澤園磚銘所見北宋末年的居養(yǎng)院和安濟坊》(《考古》2004年第4期)依據考古發(fā)現的有關資料得知, 安濟坊病員和居養(yǎng)院居養(yǎng)人死后, 尸體被送往漏澤園葬埋,漏澤園墓葬磚銘中提供了不少有關居養(yǎng)院和安濟坊的很有價值的信息。甄盡忠《論宋代安濟坊的設置與管理》(《河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對宋代安濟坊的設置、救助對象與內容、管理、作用和不足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闡述。
錢俊嶺、張春生《簡論宋代撫恤陣亡士卒的舉措》(《保定學院學報》第5期)認為,宋代撫恤陣亡士卒的舉措在制度建設方面有所突破,使其更加規(guī)范化、系統化,對古代軍隊撫恤制度的發(fā)展、完善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宋代的軍隊撫恤制度并未轉化為戰(zhàn)果,因在施行時紕漏百出,成了軍官逃避問責、滋生腐敗的溫床。
2.民辦慈善事業(yè)
兩宋時期,由于政府性社會救濟主要集中在城市而相對忽略鄉(xiāng)村,民間慈善活動在兩宋鄉(xiāng)村社會中的作用更為突出。關于這方面的代表性論著主要有張文于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宋朝民間慈善活動研究》,內容涉及宋朝民間慈善的基本形式、基本結構及其主體,總結了宋朝民間慈善的意義、特點、功能、動力,體系完備,內容翔實。張文的系列論文也論述了相關問題。
義莊是宋代以后各宗族為了保障族眾的基本生活而設立的,屬于家族內的慈善活動,在民間社會保障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王衛(wèi)平《從普遍福利到周貧濟困——范氏義莊社會保障功能的演變》(《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2 期)論述了宋代范氏義莊奉行普遍福利的原則,以及隨著宗族成員的大量增加,義莊收入不敷支出,于是由一般生活救助擴大到資助教育和科舉的保障功能的演變。陳璐、溫磊《從兩宋時期族田義莊看當今社會救濟》(《科教文匯》2012年第8 期)分析了兩宋宗族義莊的產生背景及面臨的問題及對當代社會經濟的啟示。劉云《論宋代地權與宗族救濟——以福建路宗族義莊義田為例》(《閩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論述了宋代宗族地權產生的背景,宋代義莊義田在民間慈善中的作用,并認為宋代福建路義莊義田的出現實際上反映了宋代地權制度的變遷,包括地權性質、地權結構、地權收益的分配以及地權管理制度。
關于宋代社會保障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研究成果也在迅速增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相對于宋史研究的其他領域來講,研究宋代社會保障史的成果數量較少,數量上的不足導致對此問題缺環(huán)太多,不能有效反應宋代社會保障的總體情況。同時,太多的論文都只是停留在淺層的介紹或是因循之說,缺乏新意,我們需要更多高質量的成果去深層揭示宋代社會保障問題的各種內在聯系。另外,研究面較為狹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少數熱點問題,其他領域涉及較少。應該看到,宋代社會保障史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這就需要我們注重培養(yǎng)問題意識,關注如何運用新思維去發(fā)現新問題,從而推動學術進步。
[1]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
[2]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研究》
[3]郭文佳.《宋代社會保障文化研究》
[4]張文.《宋朝民間慈善活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