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博文
漢靈帝的賣官生意
文_劉博文
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歷史上一直是皇權(quán)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擁有萬統(tǒng)江山,可謂是富甲天下了。盡管這樣,仍然有一個皇帝對擁有的江山社稷視而不見,喜歡上了公開賣官這樣的生意,賺取私房錢,這就是漢靈帝劉宏。
劉宏(156—189),公元168年即位當皇帝。他在當皇帝以前僅僅只是一個亭侯。亭在漢代是最小的行政單位,那么亭侯也就是侯爵中的最低爵位,所以家境一直貧窮。按照常規(guī),他當皇帝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是由于皇室的斗爭,劉宏被陰差陽錯地推上了皇帝寶座。一下子從一個小小的亭侯一躍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劉宏可以說是感慨萬千??伤畲蟮母锌窍鹊劢o他留下的錢財太少了,過去的窮日子讓他實在過怕了,現(xiàn)在自己成了權(quán)傾天下的皇帝,再苦再窮也不能苦自己呀!窮則思變,怎么才能使自己變得有錢呢?劉宏的這種極度膨脹的私欲被善于巴結(jié)迎奉的宦官張讓、趙忠國窺測到了。恰好在這個時候,皇宮有幾個地方倒塌了,張、趙二人就乘機向漢靈帝出了一個賣官爵以修皇宮的主意。因為黃金有價官帽無價,想賣多少個官、想賣什么樣的官,想賣多高的價錢完全由皇帝說了算。
漢靈帝一聽賣官能撈大錢,就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下來。他立即叫人在皇宮內(nèi)的西園修建了一座美其名曰“助軍修宮錢”的西邸官衙,專門派御史管理,公開張榜,列出價格,出賣官爵:要得到二千石官吏,須交二千萬助軍修宮錢;四百石官吏四百萬;凡已得到關(guān)內(nèi)侯爵位的,再交五百萬,就可以賜給金印紫綬。而漢制只有丞相、三公、列侯才能用金印紫綬。這樣一來,不管多大的官都可以賣,而且可以賣出更大的價錢。州郡刺史、太守、縣令,按照其地盤的大小、地區(qū)貧富的程度論價,最大的郡可達二三千萬;一般有錢的平民百姓也可以到宮門隨行就市買個縣令當當。凡是受任的官吏,必須先到西園找專管御史論定價格,富有者先交錢后上任,貧困者也可以打下欠條先上,以后加倍“按揭”交錢。有清廉的官吏不肯交錢也不想去上任者,就逼他上任,然后催交錢;更有不愿靠盤剝百姓為自己交這筆骯臟錢去買官的人竟然被逼迫自殺。同時,這些買官者每年還要給漢靈帝個人送一筆不菲的“導(dǎo)行費”,自然,這種種費用最終都壓到老百姓的頭上去了。
有些人已經(jīng)當了大官,還想當更大的官,就千方百計找門路拉關(guān)系。有一個叫崔烈的人已經(jīng)成為廷尉(部長級),仍然不滿足,就通過漢靈帝的乳母程夫人花了五百萬買了個司徒(三公之一)。到了官拜之日,漢靈帝有些后悔了,公然在朝堂上當著百官的面說:“當時如果朕再狠狠地討價還價一番,說不定可以讓他出一千萬??!”程夫人感到有點委屈地說:“崔公是冀州名仕,怎么肯花錢買官呢?是我說服了他才為你拿出五百萬,你怎么不知足呢!”由于漢靈帝大肆賣官,結(jié)果造成全國官滿為患,有的州、郡、縣竟然有好幾個頭頭,沒有辦法,只好輪流執(zhí)政,朝政混亂,貪賄橫行,老百姓遭殃,其惡果更為嚴重。
賣官得到那么多的錢沒有地方堆放,漢靈帝就在西園專門修建了一座萬金堂存放。后來還是放不下,干脆把錢寄存在宦官們的家里,一家寄存就是幾千萬錢。面對著這么多的私房錢,漢靈帝常常感嘆:上一代皇帝漢桓帝連私房錢都不會攢,簡直太傻了!
昏庸的漢靈帝和官吏的腐敗,導(dǎo)致人民終于無法忍受,紛紛聚眾起義。公元184年,河北巨鹿人張角兄弟三人打起“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旗幟,舉行起義,即“黃巾起義”。公元189年,漢靈帝最終用自己的種種“創(chuàng)造”給自己敲響了喪鐘,隨后雖然還有漢獻帝執(zhí)政,但大漢王朝已經(jīng)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