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斌 李樹偉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民族傳統(tǒng)武術詠春拳的傳承與發(fā)展①
劉堅斌 李樹偉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2)
該文以詠春拳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研、邏輯分析、錄像觀察法等研究方法。自2008年起電影《葉問》掀起來詠春拳一股熱浪自此一發(fā)不可收拾。今年又有前重量級拳王泰臣加盟開拍《葉問3》,民間對詠春拳熱愛與好奇也好像一直沒有一點降溫。同在在剛剛過不去不久得全國申遺成功背景下,該文針對詠春拳的起源、流派、申遺之路及其發(fā)展過程等進行分析,并對詠春拳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進行探討,以引起人們對這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識,旨在為詠春拳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詠春拳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代表各個時代、各個地域、各民族,并與人們生活活動密切相關傳承文化。2014年12月,福建福州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受到國家重視又一表現(xiàn)。從20世紀80年代武術收集整理工作中已經(jīng)對詠春拳進行整理,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對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的中國夢進行了深刻闡述。準確把握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價值,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實踐課題和重大理論。詠春拳成為第四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必將給詠春拳的傳承揭開新的一頁。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于詠春拳的起源,眾說紛紜。
福建傳統(tǒng)詠春拳第七代傳人鄭忠,率領眾弟子前往福清南少林祭祖時透露,他從自己的師傅口中了解到,在清初,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退守臺灣之時,福建沿海各地的男丁有很多死去,村里只剩孤兒寡母。同為反清志士的五枚師太,為了幫助這些弱女,傳授給她們一套拳法。那時候,嫁出去的女人沒有名字,練習詠春拳后,她們學會寫“詠春”二字,就將這兩個字繡在貼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們的名字。
2007 年,詠春拳作為第二批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式對外公布。
2009年6 月,福建傳統(tǒng)詠春拳在獲得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申報省遺成功。
2013年11月3日順德永春拳正式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國家體育總局也于2013年11月2日下午在安徽舉行的“2013年中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博覽會”上當場授予牌匾,這意味著順德永春拳正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12 月,福建福州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1 始于福建
福建泉州少林寺是南拳重要發(fā)祥地,又名鎮(zhèn)國東禪寺,俗稱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東麓,相傳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閩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興盛于兩宋,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經(jīng)歷幾度興廢,史跡猶存。
南少林武術由五祖拳、五梅花拳、白鶴拳、太祖拳、等拳種構成了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拳術系統(tǒng)。明清以來,它傳播到東南亞、香港、臺灣、澳門和琉球等地,成為了泉州南少林武術的支派。所以福建南少林特殊武學氛圍,營造了詠春拳得天獨厚環(huán)境。
詠春拳為南拳之一,相傳詠春拳是天地會護法拳,專門負責追殺叛徒,由于面對的叛徒大多是武林高手,因此若沒有過人的技術,便無法達到目的。所以詠春拳技術涵蓋破解其它南拳招式,而且大部分都是連消帶打,三點發(fā)力,相比殺傷力極大。
在清初,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退守臺灣之時,福建沿海各地的男丁有很多死去,村里只剩孤兒寡母。同為反清志士的五枚師太,為了幫助這些弱女,傳授給她們一套拳法。那時候,嫁出去的女人沒有名字,練習詠春拳后,她們學會寫“詠春”二字,就將這兩個字繡在貼身衣物上,慢慢地,詠春就成了她們的名字。
據(jù)傳說最終有300多位叫“詠春”的女性,姓嚴的女性就叫做嚴詠春,姓馬的女性就叫做馬詠春。清廷對福建反清勢力的抬頭有所察覺之后,就對其殘酷絞殺,為了自保,這些人只能秘密地行動,甚至向外逃竄,而把詠春拳帶到了廣東的,也許就是300多個叫“詠春”的女子里的一個嚴姓女子。
3.2 衍于佛山
梁詩裕說,“明清民國初年,佛山武館林立,尚武成風,其根源于佛山當時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泵髑迨妨瞎P記中寫道,當時的佛山比北京、廣州都發(fā)達,“商賈叢集, 阓圜 殷厚,沖天招牌,較京師尤大,萬家燈火,百貨充盈,省垣尤不及也?!庇捌心菞l商賈繁華的“東門市場”商業(yè)大街對當時的盛況反映比較真實。
解放前,葉問、阮奇山和姚才三人曾是佛山名噪一時的詠春拳一代高手,人稱佛山“詠春三雄”,又名“三大寇”。三位高手均是心交好友,經(jīng)常相互切磋交流,研究詠春拳手法。
3.3 盛于國外
因為詠春拳既具備精深巧妙的中國文化內涵,又十分實用和科學化,和它可以用來進行、教授、修習、升級、考核的教學體系,和執(zhí)行國際慣例、授權各國獨立文明發(fā)展,使其四十余年來,在全球發(fā)展急速,遍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了4000多個支部,成為對中國武術進行宣揚的典范,及成為外國人眼中真正中國功夫的代表,備受國人推崇;同時也成為了目前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最權威的實戰(zhàn)課程之一。
詠春拳另一名師岑能傳下的弟子遍布世界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1989年,岑能創(chuàng)立了《廣州市武術協(xié)會詠春拳會》,匯聚當時廣州大部分詠春拳的精英,為使和國際民間團體的交流更為方便,并且當時詠春會的成員大多是是岑能廣州周邊地區(qū)和海外的弟子、門人(《詠春拳會》有海外分支機構),故對外稱《岑能詠春拳術會》。
(1)回歸擂臺,投入實戰(zhàn)對抗??茖W構建完善的現(xiàn)代版的詠春拳技術與理論體系應用于實戰(zhàn)擂臺。學習借鑒將拳擊、泰拳、散打短小精悍簡單多變的搏擊動作及其攻擊路線簡化的視角,提煉傳統(tǒng)詠春拳適合現(xiàn)代搏擊擂臺對抗的基礎動作同時保留有價值特色競技動作。
借鑒UFC比賽使用特色場地八角形鐵籠,使格斗場面極具震撼感,不僅給觀眾帶來刺激感受,視覺上也極具沖擊感。
(2)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促進詠春拳向市場化、產業(yè)化、職業(yè)化發(fā)展。通過K1比賽市場化營運經(jīng)驗與UFC綜合格斗賽事,借鑒它們成功之處,多渠道產業(yè)鏈,包括電視直播、博彩業(yè)(體育彩票)、電子娛樂游戲、服裝、玩具、格斗明星代言品牌。佛山歷年都有詠春拳黏手賽,但是政府重視程度不夠,選手實力強差人意。得設置預選賽,挑選有一定實力的選手,同時在穿護甲前提下,放開比賽規(guī)則,增加可以手腳攻擊頭部的規(guī)則。增加觀賞性與攻擊范圍,禁止扭抱這一消極比賽行為給予扣分。探索詠春拳職業(yè)化道路。組織統(tǒng)一職業(yè)詠春拳離橋比賽制度,根據(jù)比賽成績劃分職業(yè)專項段位制度。通過學習美國NBA選秀,業(yè)余拳擊手選拔,通過透明公平的渠道,可以不斷提供新鮮的血液,輸送入俱樂部或者訓練基地。
(3)引入高校教育。像俄羅斯的西斯瑪特武術融入高校。高校是推廣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一個重要基地。對民族傳統(tǒng)武術課室高校得放開與包容,不能拘泥于行政規(guī)定的課程,急于創(chuàng)立特色精品課程也是對民族傳統(tǒng)武術的一種搶救!詠春拳課程制定的理念要堅持“健康第一”“習武強身”而不惹是生非,破壞紀律。編制實用性強,而不是表演性走套路的動作。例如,直拳、擺拳、勾拳打過來怎么樣用詠春拳的三星拳卸掉,小伏仰、含胸拔背怎么配合三星拳封掉拳法的攻擊。不同高度的鞭腿、踹腿用勾耕手封,漏手怎么配合身法、步法補防。在一系列簡單有針對性的基礎動作下,通過實戰(zhàn)應用在攻防體系上。
(4)利益與效益結合,推進詠春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福州、佛山、古勞等詠春拳武術之鄉(xiāng)設置一個文物影視基地,方便后人緬懷與商業(yè)拍攝,弘揚國粹。同時展示別的頻臨失傳的門派傳承武器、訓練器材等,激起年輕人對頻臨失傳的武術熱情。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南拳。其長處在于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zhèn)浼笆毓ネ?,注重剛柔并濟,氣力消耗量少。適逢影視媒體大力推動,使這種無華的拳術進入人們的眼球,飛速發(fā)展同時立足于擂臺實戰(zhàn)是當務之急,不然影視媒體效益只是詠春拳熱潮的曇花一現(xiàn)。詠春拳現(xiàn)代技術理論體系的科學構建,對詠春拳的傳承與發(fā)展的作用不可估量,探索詠春拳職業(yè)化道路,回歸擂臺,投入實戰(zhàn)對抗和引入高校教育是一種新的嘗試。體育經(jīng)濟產業(yè)利益結構的變化,商業(yè)體育思維觀念推動著詠春拳傳承與發(fā)展。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同時糅合現(xiàn)代科技文明是我們這一代更接近實現(xiàn)中國夢的唯一道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為詠春拳發(fā)展提供了全新視角,必須找準自身發(fā)展的不利之處,學習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經(jīng)驗,發(fā)揚光大這一獨樹一幟的優(yōu)秀的拳種。
[1]王華友.詠春拳傳人鄭忠在福清南少林祭祖時語出驚人——“詠春拳源自福清南少林”
[N].海峽都市報,2009-06-18.
[2]文明風.詠春傳人鄭忠揭開詠春拳秘史 稱起源在福建.新華網(wǎng),2008-12-11.
[3]藍于天,廖銀潔,許露露.葉準:不認永春是詠春[N].廣州日報,2010-01-01:28.
[4]劉維凌.福建傳統(tǒng)詠春拳(海峽)文化發(fā)展中心:春來桃李苑留香[J].中國社會組織,2015(11):21.
[5]劉堅斌.俄羅斯西斯瑪特與太極拳之對比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5(2):10-11.
G85
A
2095-2813(2015)08(a)-0000-00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生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資金資助重點項目(項目編號yjsxscx2015-08mdjnu)。
劉堅斌(1987,9-), 男,廣東江門人,漢族,教育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