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黨小學
當前“新聞腐敗”的涉罪特點與防治
□ 文/黨小學
本文認為:新聞腐敗沿著兩個畸形軌跡發(fā)展,即: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記者個人索財——媒體下達創(chuàng)收指標——媒體整建制違法牟利。新聞腐敗形式不斷“變種”,給社會帶來嚴重負面影響,損害了媒體公信力,引發(fā)的犯罪不勝枚舉。本文著重探討涉及新聞腐?。ò▊鹘y(tǒng)媒體及網絡新媒體)的特征、規(guī)制及防范舉措。
新聞腐敗 有償新聞 有償不聞 新聞敲詐
在對一切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中,刑法最為嚴厲,刑法共規(guī)定了十種類罪名451個具體罪名,新聞腐敗主要觸犯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罪、第七章貪污賄賂犯罪三大類幾十個具體罪名。新聞腐敗犯罪行為,或收錢財或敲詐勒索或強迫接受宣傳,其實質都是指向利益,以新聞采編為手段進行權力尋租,觸犯的主要罪名如下:
1.第一大類:侵犯財產罪。敲詐勒索罪(刑法第274條)。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這是一種重要的侵犯財產罪,犯罪對象是公私財物。新聞腐敗犯罪中,該罪是最主要的涉罪罪名,也是觸犯最多的罪名。
2.第二大類:貪污賄賂犯罪。受賄罪(刑法第385條)。該罪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屬于職務犯罪,是新聞腐敗犯罪的主要涉罪罪名之一,在新聞腐敗犯罪中占據相當數量。
貪污罪(刑法第382條)。該罪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新聞腐敗涉及此罪雖然鮮見,但并不是沒有。它與受賄罪一樣同屬職務犯罪。
第三大類: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刑法第163條)。雖然該罪包含“受賄”二字,但與受賄罪并不相同,二者既有關連又有區(qū)別。受賄罪屬于刑法分則第七章貪污賄賂犯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屬于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兩者共同之處是,“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最大區(qū)別是犯罪主體截然相反,前者犯罪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后者犯罪主體則是非國家工作人員;前者屬于職務犯罪,由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后者屬于普通刑事犯罪,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我國新聞媒體絕大多數是國有媒體,從業(yè)者屬于國家工作人員;非國有媒體數量極少,從業(yè)者屬于非國家工作人員,如果受賄則觸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就量刑而言,受賄罪最高刑期可至死刑,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最高刑期為五年以上,后者要輕得多。
強迫交易罪(刑法第226條)。該罪是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買強賣,常常表現(xiàn)為媒體借輿論監(jiān)督之名,出賣版面迫使他方接受宣傳。2008年7月,某報記者關某以報道河北蔚縣礦難瞞報事件,迫使當地有關部門拿出25萬元做廣告,被以強迫交易罪判刑。
損害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罪(刑法第221條)。該罪在新聞腐敗中較為少見,其犯罪手法是捏造并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yè)信譽、商品聲譽。
我國新聞腐敗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有償新聞”萌芽和發(fā)展期;90年代以后,媒體因自負盈虧搞“創(chuàng)收”,使得有償新聞迅速蔓延;2000年后,有償新聞異化為新聞敲詐,由最初的違反職業(yè)規(guī)范發(fā)展到違法犯罪。新聞敲詐,表現(xiàn)為媒體或記者以批評和曝光手段索要錢財,有的媒體甚至將新聞敲詐作為創(chuàng)收手段大肆牟取非法利益。目前,這類犯罪形成了四個特點:
一是犯罪對象從礦難事故發(fā)展到經濟等諸多領域。新聞敲詐發(fā)展之初,媒體主要針對礦難事故敲詐,因為害怕礦難被曝光繼而追究礦方和有關部門責任,煤礦包括所在地方政府都極力掩蓋,媒體正是抓住這一軟肋索要“封口費”。從近年來曝光的新聞敲詐典型案件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地方政府和企業(yè)成為新聞敲詐重災區(qū),被敲詐的對象主要涉及征地、拆遷、環(huán)保、食品安全、生產安全、上訪維權、教育亂收費等領域。
二是犯罪規(guī)模從記者個人“單打獨斗”發(fā)展到媒體單位“整體出動”。記者背著單位敲詐采訪對象,是新聞敲詐最初的犯罪方式,犯罪行為與媒體沒有什么干系。但到了本世紀初,媒體“有組織”地以單位形式進行敲詐勒索越來越常見,從記者“單打獨斗”轉向新聞媒體“單位化”犯罪,新聞腐敗犯罪規(guī)模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三是犯罪結果從單一犯罪發(fā)展到多種罪名交織的復雜狀態(tài)。初期的新聞腐敗犯罪,多表現(xiàn)為記者個人在采訪中收取費用,或違規(guī)采訪,或詐騙采訪對象,犯罪手法相對簡單。此后,記者搞新聞腐敗逐漸成為行業(yè)不正之風。近些年來,隨著犯罪對象從礦難事故發(fā)展到經濟等諸多領域,犯罪規(guī)模從記者個人“單打獨斗”發(fā)展到媒體單位“整體出動”,新聞腐敗犯罪案件數量大增,觸及的罪名已不再是單一的受賄、敲詐勒索、詐騙等,而是演化成多種罪名交織的復雜狀態(tài)。
四是犯罪平臺從傳統(tǒng)媒體發(fā)展到網絡媒體。犯罪手段總是伴隨科技的發(fā)展“同步前進”,新聞腐敗犯罪也是如此。自上世紀90年代,我國互聯(lián)網技術迅猛發(fā)展,網絡快捷、方便、覆蓋面廣的特點,使得網絡輿論監(jiān)督力量達到新高潮。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由于印刷慢、發(fā)行量小、傳播速度滯后等原因,傳播效果遠遠不及網絡。值得注意的是,網絡的低門檻和網絡輿情巨大的殺傷力,也讓互聯(lián)網成為新聞敲詐的易發(fā)地和高發(fā)地。如“聚集中國法制網”“西部廉政監(jiān)督網”“中國法制監(jiān)督網”等,名頭極其“唬人”。
為了整治網絡新聞敲詐,2013年9月,兩高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6條規(guī)定:以在信息網絡上發(fā)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依照刑法第274條的規(guī)定,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
第一,從嚴執(zhí)行行業(yè)規(guī)范,新聞反腐常抓不懈。在行政手段上,我國先后出臺《報紙出版管理規(guī)定》《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等多部規(guī)章制度,均作出了防范新聞腐敗的相關廉潔性規(guī)定。對于這些行業(yè)規(guī)章制度,新聞媒體要嚴格遵守,新聞從業(yè)人員要嚴格恪守,切實規(guī)范自身行為,一切新聞從業(yè)行為均在規(guī)章制度內運行。最近幾年,新聞出版廣電等多部門每年都在開展打擊新聞敲詐等新聞腐敗專項行動。
第二,法律規(guī)制升級,用震懾力防范踏越雷池。2013年4月,兩高出臺《關于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guī)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274條(敲詐勒索罪)規(guī)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第2條規(guī)定,利用或者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軍人、新聞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詐勒索的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標準可以按照第1條規(guī)定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這一解釋,進一步加大了利用或冒充新聞工作者敲詐勒索的處罰力度,屬于從重處罰情節(jié)。懲處新聞腐敗,法律已經提高一碼。因此,積極發(fā)揮法律的震懾力,遵守法律、信仰法律、崇尚法律,讓新聞媒體主動遠離碰觸犯罪的高壓線,增加新聞隊伍拒腐防變的“內力”。
第三,完善立法,創(chuàng)造防范新聞腐敗的法治環(huán)境。在新聞敲詐觸犯的罪名中,主要涉及敲詐勒索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司法實踐中已經形成共識,新聞敲詐屬于敲詐行為,但也是“利用職務便利”進行敲詐。新聞敲詐首先可能構成受賄罪,因為受賄罪法定刑比敲詐勒索罪重,屬于刑法上的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處。
根據犯罪構成理論,記者、媒體敲詐勒索的,分別構成受賄罪、單位受賄罪。但前提是,記者是國家工作人員,媒體是國有單位;當記者是非國家工作人員時,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當媒體是非國有單位時,因為刑法沒有規(guī)定非國有單位受賄罪,就不能以單位受賄犯罪追究非國有媒體的刑事責任。就敲詐勒索罪而言,犯罪主體是自然人而非單位,即使媒體實施了敲詐勒索行為,也不能以敲詐勒索罪追究媒體的刑事責任,只能追究記者個人的刑事責任。記者個人敲詐與媒體單位敲詐相比,前者屬于個人犯罪,后者是以單位形式犯罪,后者的社會危害和影響更大,理應受到更嚴厲的刑事處罰。
可見,當非國有媒體敲詐勒索時,既不能以單位受賄犯罪追究,也不能追究單位的敲詐勒索犯罪行為,危害大卻不能追究刑事責任,成為刑法規(guī)制的現(xiàn)實困境。這樣的結果,不利于懲處非國有媒體實施新聞敲詐。對于這個漏洞,立法或司法上應予堵塞。
第四,注重源頭防范,域外零容忍經驗值得借鑒。盡管我國出臺了多個行政性規(guī)定及司法解釋,但新聞腐敗并未杜絕,國外又是如何防范新聞腐敗的?美國整治新聞腐敗,主要靠的是媒體自己,也就是行業(yè)自律。美國各大主流媒體對如何防止記者陷入利益漩渦都有更加詳盡的“內部規(guī)定”,大都規(guī)定:嚴禁接受被采訪對象的任何好處,無論是金錢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好處;一旦記者違反規(guī)定,新聞單位會毫不猶豫地將其開除,剝奪其之前所獲得的所有榮譽,并公布于外界。這樣的結果是,記者終生不可能再立足新聞界。正是由于代價巨大,很少有美國記者被曝存在新聞腐敗,在源頭上防止了新聞腐敗的發(fā)生。
(作者是檢察日報社新聞評論部編輯)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