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蓮
(南京林業(yè)大學體育部 江蘇南京 210037)
排舞運動對校園文化以及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①
宋紅蓮
(南京林業(yè)大學體育部江蘇南京210037)
排舞運動是一項將舞蹈運動和體育審美完美結合的運動項目,所以,具有健身、娛樂、調節(jié)心理、藝術審美等多項功能。其更是兼具文化、音樂、舞蹈、體育等多種元素于一身,而且不受國界和種族的限制,所以,一被傳入我國,就受到了廣大健身者和在校師生的歡迎,并對我國體育文化的豐富和特色文化的建設起到了非常有效地補充和促進作用。自從排舞運動進校園以來,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教職工參與到排舞運動當中,排舞運動對教職工特色文化的建設也形成了有效地促進。
排舞運動 高校體育文化 教職工特色文化 文化建設
排舞(Line Dance)是由集體舞演化而來,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的西部鄉(xiāng)村地區(qū),既可獨舞怡情,也可群舞娛樂。排舞是以一段完整的歌曲或音樂為伴奏,以國際流行的多元化舞蹈動作為舞碼元素,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編好的一條完整動作,是兼容各種風格的一項全球化的、新型時尚的大眾健身運動形式。排舞運動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對建設教職工特色文化也起到了很好地鋪墊作用。因此,更進一步地研究,排舞運動對校園文化以及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具有非常切實的意義。
1.1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教職工的人文素質
排舞活動在各類學校的引入以及在教職工團體中的推廣,得益于其多樣化的動作表現(xiàn)形式和動感的音樂,可以有效地展現(xiàn)不同年齡段教職工的體育個性和精神風貌,同時豐富了教職工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在教職工團體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體育健身氛圍,對校園文化建設中教職工文化的建設非常有利。此外,排舞運動起源于國外,在文化特征、背景音樂和舞蹈動作的編排上都具有顯著的人文特色,所以,教職工參加排舞運動對提高教職工的人文素質也大有裨益。
1.2增進教職工的交往,提升團體凝聚力
各學校在大力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大多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恰恰對于教職工特色文化的建設相對忽視,原因就在于教職工人數(shù)少,年齡結構、興趣偏好差異大,所以,很難組織統(tǒng)一化的體育文化活動。而排舞運動是一項不限人數(shù)的集體項目,多樣化的舞蹈風格可以滿足不同層次教職工的體育文化需求,所以,只要教職工中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排舞運動團體,就可以有效地增進教職工之間的交往,在相互配合和集體訓練中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讓觀賞者和參與者都可以感受到排舞運動的價值與魅力,提升教職工隊伍的團隊凝聚力,并逐漸形成特色的教職工文化。
1.3培養(yǎng)教職工的終身體育意識,改善教職工身心素質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教職工教書育人的工作壓力在不斷增大,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職工,在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上都呈現(xiàn)出了很大的差異性,很多教師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持續(xù)下降,職業(yè)倦怠感和心理狀態(tài)失衡的情況也比較多見,所以,改善學校教職工的身心素質也就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責。排舞運動在教職工隊伍中的推廣,由于對舞蹈基礎和身體素質的要求比較低,舞蹈動作可緩可急,音樂節(jié)奏可快可慢,所以,不同層次的教職工都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身體素質、運動條件和課余時間參與排舞運動。長此以往,可以有效地改善教職工的身體素質,改善教職工的工作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緩解和排遣內心的不良情緒,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最終實現(xiàn)身心素質的同步改善。
2.1建立排舞運動的長效推廣和普及機制
排舞運動具有舞步和表演風格上多樣性,呈現(xiàn)出的也都是積極向上、健康快樂、互動性強的特征,但是畢竟學校教職工的年齡差異比較大,一些年輕的教職工對排舞運動的接受能力強,學習時間比較快,但是中老年教職工參與排舞運動的積極性相對較低。對此,學校必須建立排舞運動的長效推廣與普及機制,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教職工的校園文化活動需求和健身需求,精選排舞內容,結合教職工隊伍的變化,對排舞運動進行普及和推廣,增強每個教職工對排舞運動價值和魅力的認識。同時,排舞運動在學校和教職工隊伍中的推廣,離不開學校高層的大力支持,學校可以在排舞運動設施配備上進行專項資金的扶持,制定適合該地區(qū)學校實際的推廣普及方案,將排舞運動進校園以及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2.2增加教職工排舞協(xié)會、排舞社團或排舞隊的組建
目前,很多學校在體育教學體系中,已經(jīng)建立了排舞運動課程,但基本都是為學生所服務的,目前對校園文化建設雖然已經(jīng)形成了很好的促進,但是在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中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對此,學??梢砸蚤_設排舞課程的體育教師為主導,組織和引導更多對排舞運動感興趣的教職工參與到排舞運動中來,有針對性的成為教職工排舞協(xié)會、排舞社團或排舞隊等組織,在教職工隊伍中形成良好的排舞運動氛圍,為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不斷地注入新鮮元素和時尚元素。
2.3建立和完善排舞比賽運行機制
排舞是一項國際性的運動項目,所以,有專門的比賽規(guī)則和競賽形式。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排舞運動在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學??梢苑e極引入排舞運動的競賽機制,形成“以點帶面、以賽促發(fā)展”的校園文化和教職工特色文化發(fā)展3結語
格局。一方面,學校內部可以組織多支排舞運動隊的競賽活動,這樣教職工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不僅培養(yǎng)了教職工參與排舞運動的熱情和興趣,更加強了教職工組織、管理、創(chuàng)編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讓教職工排舞運動隊參加校際比賽或省市級比賽,或者在各種文藝活動中進行展演,這樣可以增加校園文化、教職工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相互滲透,有利于排舞組織吸收新成員,有助于豐富校園文化和教職工特色文化的內涵。
綜上所述,排舞運動具有審美文化、健身文化、交際文化和娛樂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和功能,所以,排舞運動在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中的引入,能夠發(fā)揮有效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校園體育文化和教職工特色文化的培育與發(fā)展。對此,學校要建立基于排舞運動的長效的推廣、普及和教育機制,在教職工群體中積極開設排舞課程教學、成立排舞社團、排舞隊等,進而形成校園文化的靚麗風景。
[1]王偉.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力探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1):44-47.
[2]趙靜.排舞運動在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教職工特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5):24-26.
[3]郝志偉,郝牡清.淺析排舞在全民健身指導下的推廣與開發(fā)[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9):102-103.
[4]孫晶晶.高校排舞教學特征及價值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1):65,71.
[5]唐曉義.中外排舞賽事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6):32-35.
[6]唐曉義.排舞項目體育教師在線學習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7):152-154,170.
[7]唐曉義.排舞教學應重視基本舞步的講授[J].體育師友,2014(1):9-10.
[8]唐曉義,劉鐵軍.國外基于排舞的健康促進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1):125-130.
[9]郭瑞.時尚健身項目“排舞”在高校普及推廣的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3):89-91.
G80-05
A
2095-2813(2015)12(c)-016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163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2013SJB890008)排舞與高校體育文化研究。江蘇省體育局體育科技資助項目課題(ST14302221)高校非競技體育運動的文化價值開發(fā)研究——以在寧高校排舞開展情況為分析樣本。
宋紅蓮(1968—),女,漢,江蘇如皋人,副教授,體育碩士,主要從事體育教學與大眾體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