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穩(wěn)
(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體育專業(yè)學生體操教學的運動損傷及其預防①
李緒穩(wěn)
(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陜西咸陽712082)
在體操的課堂教學中時常發(fā)生著各種運動損傷,給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也給體操的教學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那么,了解體操教學中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原因以及知道如何進行預防就成了體操教學的首要教學內(nèi)容。該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專家訪談法對體操教學中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原因及其預防進行研究,以期望能對學校今后的體操教學給予幫助。研究得出,發(fā)生運動損傷的主要時間為上課期間和課后練習時,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課前的準備活動思想上不夠重視,以及缺乏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專項練習;學生對自身素質(zhì)缺乏足夠的認識,過分自信;課堂上運動負荷量過大課后身體恢復時間不足,在下一次上課時身體還未完全恢復就投入到訓練當中。
體操 課堂教學 運動損傷 預防
體操一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是所有運動的總稱,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體育這一詞語逐漸取代體操一詞的地位后,體操也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運動項目和現(xiàn)代的概念。當今社會體操的特征表現(xiàn)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競技體操;另一類則是以增強體質(zhì)為目的的非競技體操。近年來我國體操水平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這僅限于專業(yè)運動員。體操在當前的學校體育教育中卻被嚴重限制,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體操運動非常容易發(fā)生運動損傷,且有較高概率發(fā)生不可恢復的損傷,因此有部分學校甚至拆除了單雙杠等體操運動器械,體操教材的內(nèi)容也近乎淪為擺設。體操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潛能,鍛煉人的控制能力,亦是學好其他運動項目的基礎,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有著顯著作用。因此要讓體操運動活躍于校園,必須要讓學生學會體操運動損傷的預防且應更加深入理解。
1.1思想上不夠重視以及缺乏合理的準備活動
致使體操教學與訓練中發(fā)生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就是在思想上的不夠重視。在體操的日常教學與訓練中教師和學生在首先心理上對預防運動損傷沒有足夠認識,且思想上沒有高度重視以及自身又缺乏比較系統(tǒng)合理的預防知識。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育中不重視安全教育,在課堂教學訓練中也沒有給學生灌輸系統(tǒng)而有效的預防措施;學生在課堂訓練中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導致不能有效執(zhí)行老師的安排,且自身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同學之間相互打鬧、互相賭氣冒險逞能等都是誘發(fā)運動損傷發(fā)生的直接原因[1]。其次導致運動損傷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就是缺少系統(tǒng)而合理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能夠刺激學生的中樞神經(jīng),使其由惰性轉(zhuǎn)化到興奮性的狀態(tài),也能進一步的加強學生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使學生的身體從一個相對懶散的狀態(tài)過渡到緊張興奮的活動狀態(tài)。所以準備活動也是所有運動項目開始前必須做的一種運動,且不同的運動項目之間準備活動也不相同[2]。但在日常的課堂教學訓練中,教師和學生常會忽視準備活動,常見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準備活動做的不夠充分,有的甚至不做準備活動,這樣會導致肌肉的力量、彈性和伸展性較差,身體缺乏足夠的協(xié)調(diào)性,因此易發(fā)生運動損。第二,準備活動的運動量過大導致身體提早出現(xiàn)疲勞,在接下來的正式課堂教學訓練中身體功能水平下降,此時就容易發(fā)生運動損傷。第三,準備活動強度過大,導致學生在做準備活動時因用力過猛,速度過快而發(fā)生肌肉拉傷或關節(jié)扭傷。第四,準備活動與正式運動之間間隔時間過長,導致準備活動所產(chǎn)生的生理作用變?nèi)趸蛘咭呀?jīng)消退[3]。
1.2對自身的身體素質(zhì)缺乏足夠認識
體操是一項對參加的訓練人員身體素質(zhì)要求較高的運動。在體操運動中往往需要運動員好幾種身體素質(zhì)協(xié)調(diào)合作來完成動作,那么就需要運動員各素質(zhì)方面全面發(fā)展。但在實際的高校體操教學中有大部分的學生身體素質(zhì)不合格,主要表現(xiàn)在肌肉力量差、反應速度遲鈍、身體各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以及靈活性不足、身體協(xié)調(diào)合作能力差,此時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加強自身身體素質(zhì)的練習,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缺乏對自身身體素質(zhì)的足夠認識,忽視身體素質(zhì)在運動當中的重要性,在看到別人輕松完成動作后內(nèi)心產(chǎn)生一種盲目的自信,再加上學生之間多少都會存在攀比心理,認為別人可以自己也可以,夾雜著賭氣的成分進入到運動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發(fā)生運動損傷[4]。
1.3運動負荷量過大導致身體機能下滑引起損傷
在體操教學中運動負荷量過大導致身體機能下滑也是引起運動損傷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在訓練中安排運動負荷時,沒有認真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的生理特點,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安排的運動量過大,主要在于對身體局部的負擔量過重,引起身體局部發(fā)生運動損傷現(xiàn)象,這也是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之一。在訓練中運動負荷量過大會對學生的訓練效果產(chǎn)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會對運動負荷刺激的耐受性迅速降低,從而造成正常上課中的耐受期近乎于消失,進而造成學生在訓練開始階段就已經(jīng)進入疲勞狀態(tài)。第二,學生的疲勞狀態(tài)得不到全面恢復,仍進行正常訓練就會使學生身體形成疲勞堆積。第三,學生身體疲勞,未出現(xiàn)超量恢復,仍在未恢復的基礎上訓練,長此以往便會使學生產(chǎn)生過度疲勞[5]。這種情況在日常的體操教學訓練中是比較常見的,如訓練時的訓練內(nèi)容搭配不合理,負擔量集中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訓練的方法過于單一化,或者是在訓練中急于求成等都會使學生的身體進入疲勞狀態(tài),學生機體進入疲勞狀態(tài)就會使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常見的主要表現(xiàn)在肌肉力量、動作的準確性和身體的協(xié)調(diào)性明顯下降,在訓練中學生的注意力和警覺性也會嚴重減退,進而導致學生動作變形、反應速度遲鈍,遇到突發(fā)事故的處理能力顯著下降,從而致使學生在訓練中發(fā)生運動損傷[6]。
1.4課后自身訓練缺乏系統(tǒng)的安全保護措施
安全保護措施是體操訓練的特點之一。在體操的日常訓練中,學生的身體會經(jīng)常性的處于一定的高度或者是在一中比較復雜的非正常狀態(tài),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此時通過教師在旁邊的幫助以及保護就可以有效防止意外的發(fā)生,減少損傷事故的發(fā)生率。但是在課后的自我訓練中,因為缺少老師的提醒學生往往會忽視安全保護措施,負責保護幫助的同學思想上不夠重視,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在發(fā)生意外的時候不能迅速的做出反應,從而導致訓練學生發(fā)生意外損傷事故[7]。有的學生甚至根本就沒有安全保護意識,認為保護措施就是多余的,自己不需要保護,過分的相信自己能力,致使意外發(fā)生時因缺少保護人員自身又沒有能力做出正確處理,進而導致發(fā)生不必要的損傷事故。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保護人員手法不夠熟練,站位不準確,那么在發(fā)生意外時就會手忙腳亂和不能及時的為訓練同學提供保護,從而導致同學發(fā)生意外損傷。
2.1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安全教育以及課前的準備活動
在從事體育教育工作中,必須將安全始終放在第一位。所以首要任務就是加強教學組織紀律性、增強學生自身的個人安全意識。在課堂教學中組織紀律行一定要嚴謹,務必要讓每一個學生聽從教師的安排和調(diào)度,避免學生出現(xiàn)課堂紀律松散的局面。此外教師應使學生了解運動損傷對人體的威脅,經(jīng)常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安全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運動損傷對人體所造成傷害的可怕,進而促使學生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視個人訓練時的安全[8]。合理的準備活動可以非常有效降低運動損傷的發(fā)生,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應高度重視以及認真做好課前的準備活動,做好準備活動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根據(jù)課堂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身體機能狀況、當時的天氣情況三個方面因素來決定準備活動的內(nèi)容以及負荷量;(2)一般的準備活動要做到足夠充沛,專項的準備活動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與后面的課堂內(nèi)容要有有機的聯(lián)系;(3)對容易受傷的部位應該做更強充分的準備活動;(4)對于以前受過傷的部位在進行準備活動的時候不能太過于著急,要小心謹慎對待,動作上要緩和,速度、力度以及幅度要逐漸增加;(5)在課堂教學中,休息時間比較長的時候,也應該在再次運動之前做適當量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時間長短以及負荷量的大小,標準的一般是以感到身體已經(jīng)發(fā)熱而且少量出汗為好。準備活動與正式的課堂教學活動之間的間隔時間一般是1~4分鐘。此外也應該在進行準備活動的時候加入一些身體肌肉伸展性的練習,這樣也可以達到減少肌肉拉傷的目的[9]。
2.2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在訓練上做到循序漸進
首先教學計劃與練習強度的合理性,是預防運動損傷發(fā)生的有效措施也是預防運動損傷發(fā)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日常的體操教學中應做到因人而異,區(qū)別對待的原則,加強學生容易受部位的力量練習,在教學計劃的時候,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狀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避免受傷的有力保障就是合理的安排練習強度,假如練習強度安排不妥,那么相對學生的水平層次而言,重復的練習一些動作難度比較高的內(nèi)容,就會使學生身體的局部負擔量過重,從而引起學生身體疲勞導致?lián)p傷的發(fā)生,所以加強對體操運動的理解,確定合理的練習強度以及運動負荷就顯得相當重要[10]。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jù)體操運動項目的特點進行教學,也應該對目前體育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足夠的了解,靈活的掌握和系統(tǒng)的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適當?shù)陌才啪毩晱姸葋韼椭鷮W生學習和掌握動作技術。此外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和區(qū)別對待的教學原則,在進行技術動作教學的時候應該從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自分解動作到整體動作來進行,使教材具有系統(tǒng)性以及連續(xù)性。一堂課中應把難度較高、耗費體力大的動作教學安排在課前或課中來進行。教學訓練中也應該留意聯(lián)合學生的性別、年齡、健康狀況、訓練水平等要素區(qū)別對待[11]。
2.3訓練期間要有足夠的保護和幫助人員
在訓練期間要有足夠的保護人員,要正確運用保護與幫助以及自我保護的方法。在日常訓練時,通過及時且有效的幫助與保護,就可以幫助進行練習的學生在思想上盡快的建立起一個正確的動作概念,熟悉動作的技術要領,從而達到提高動作完成質(zhì)量的目的,同時也可以保護進行練習的同學的安全。選擇一個適當?shù)臅r機對練習的同學進行必要的保護以及幫助,這樣就可以適當減輕練習學生身體的負擔量,也可以達到消除練習學生內(nèi)心顧慮增強學習的信心目的[12]。在概念上保護和幫助雖然是不同的,但在某一種意義上幫助也可以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措施。學生在進行體操練習時由于動作失誤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發(fā)生意外時,將自身通過運用一些特殊的動作技巧來擺脫意料之外的事故發(fā)生的這種方法歸結為一種自我保護方法,這也是體操日常教學中學生可以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學生在體操學習中所必須要掌握的一種技能。在此必須要強調(diào)的就是保護和幫助的要領,首先在站位上必須要選擇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合適位置,其次要知道所做的動作相對應的需要保護的位置在哪里且使用的力量需要多大,最后就是對保護時機把握的準確性。教師在日常的體操教學中應該把保護和幫助的技術作為第一項教學任務進行教學,在對學生的保護與幫助能力進行教學的同時,也必須要兼顧到對學生的自主保護意識的教學。所以在日常的體操教學中就應該把教學訓練和自我保護的意識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如此才能達到降低體操教學中運動損傷發(fā)生的目的[13]。
2.4對容易受傷部位加強訓練
在日常的體操教學訓練中針對容易受傷部位進行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針對比較容易受傷的位置和運動能力相對薄弱位置的練習就可以提高其運動的機能。學生在進行不同種類運動的時候比較容易受傷的部位也不盡相同。在日常的體操教學中學生身體四肢的關節(jié)部位是比較容易發(fā)生運動損傷,這些關節(jié)部位在體操的日常教學訓練中隨時可能承受過大壓力導致發(fā)生損傷事故,因此就應該在日常訓練中多做一些針對性訓練,如鍛煉股四頭肌力量可以穩(wěn)定膝關節(jié)、練習倒立可以加強腕關節(jié)、做背起以及仰臥起坐可以增強腰部力量等[14]。易傷部位應該是在做準備活動時重點活動的部位,在準備時應由簡單的動作慢慢向復雜的動作過渡,動作的幅度、力量以及速度也應該逐漸增加,使機體逐漸適應運動強度。這樣就可以使易傷部位得到充分的運動,從而達到降低訓練中運動損傷發(fā)生的目的。
2.5課后休息時的營養(yǎng)補充以及自我恢復
人體運動是需要能量供給的,而能量的來源則是通過從食物中攝取。能量一般用于維持人們的日?;顒雍透鹘M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但在人體運動時骨骼肌對能量的消耗會明顯增加,因此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就與運動負荷和運動時間緊密連接,人體運動時間越長負荷量越大,則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與此同時人體自身的能量儲備是有限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人體就需要營養(yǎng)的補充,營養(yǎng)的來源則是通過從食物中攝取,從而保持機體能量的供給平衡。在運動的過程中及時且有針對性的補充營養(yǎng)有利于消除疲勞,加快身體機能的恢復,提高訓練的效率。有了充足營養(yǎng)攝入身體機能的正常得到保證,在訓練時也就可以間接的達到降低損傷的目的[15]。課后的自我恢復也相當重要,首先就是課后的放松練習,對訓練所涉及到的肌肉進行充分的放松,對身體易傷部位的合理按摩等都可以達到降低損傷發(fā)生的目的。
體操教學中發(fā)生運動損傷的主要是課前的準備活動思想上不夠重視,以及缺乏有針對性的專項練習;學生對自身素質(zhì)缺乏足夠的認識,過分自信;課堂上運動負荷量過大課后身體恢復時間不足,在下一次上課時身體還未完全恢復就投入到訓練當中。為了避免或減少損傷應加強對學生的安全和紀律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在課前要做充分且合理的準備活動;教學內(nèi)容安排遵守應循序漸進原則;加強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鍛煉,要正確運用保護與幫助,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
[1]童昭崗.體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7.
[2]趙斌,姚鴻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3]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8.
[4]楊焦.體操教學和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7(3):15-16.
[5]連遠斌.淺析體操教學中學生發(fā)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3):23-24.
[6]張慧、蔡文麗.淺析高校體操教學與運動損傷[J].體育世界,2006(11):63-65.
[7]陳翀、洪偉文.體操訓練中預防運動損傷的方法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16):64-66.[8]白濤.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體操運動損傷原因及其預防策略[J].教育學報,2009(9):67-68.
[9]代長順、王利紅.體操業(yè)余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內(nèi)江科技,2010(2):63-64.
[10]張豆豆.體操教學中運動損傷的預防和應對措施研究[J].科教文匯旬刊,2013(5):42-43.
[11]楊英杰.高校競技體操教學中發(fā)生損傷事故的原因及預防[J].體育世界,2008(11):12-13.
[12]孟軍.淺談體操教學訓練中運動損傷的預防與處理[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3):11-12.
[13]毛衛(wèi)國.體操運動損傷的特征及預防措施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1(2):86-89.
[14]王威、吳杰.體操教學中的運動損傷調(diào)查與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2(9):21-22.
[15]歐平.試析體操教學運動損傷之規(guī)律[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2):119-120.
G807
A
2095-2813(2015)12(c)-001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019
①項目來源:西藏民族大學校級教改項目《西藏高校體操普修課趣味性教學的實驗研究》。
李緒穩(wěn),(1982-)男,漢,山東聊城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