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燕
【摘要】語文課堂只有充滿激情,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激情的課堂,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激情課堂;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激情,是語文課堂的特點。沒有激情的語文課堂,肯定是不成功的語文課堂。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目標呢?我的回答是讓激情在課堂中狂歡,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課堂中釋放激情,盡情狂歡。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參與熱情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師生既是互動的,又是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為了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真正體現自主與自覺的主體地位,需要施教者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一種積極的期待和愉悅滿足的強烈意愿,切實讓學生把學習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多年的從教經歷使我認識到,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而言,有的學科知識不免是抽象的、理性的,加之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往往會出現對課堂教學興趣不濃、注意力不集中的局面,教師施教自然難度就大?;诖?,在備課和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要求教師力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積極有效的教學情境,把知識變成問題,把過程變成探究,把練習變成合作,把檢測變成競賽,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功效。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根據教學目標而定。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這篇優(yōu)美的懷人散文時,采取提問式情境,如:《背影》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什么思想?作者為什么偏偏只寫父親的背影而不寫別的?《背影》感動讀者的力量究竟是什么?這樣,一系列的問題很快引導學生進入了生疑、釋疑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思考以及對寫作技巧的探索,并開始進一步思索散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狀態(tài),為形成“學習者對學習活動本身感興趣”的內在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了興趣氛圍。可見,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基石。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往往從教學目標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激勵評價,激發(fā)參與熱情
小組合作的有效學習方式,已被我們認同、接納、使用。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共同進步是合作學習的價值追求。但在教學實踐中,合作學習的參與度并不理想,活躍在學習小組中的依然是一些性格外向和充滿自信的優(yōu)等生,他們占據著小組中的話語權,而那些內向靦腆、自卑膽怯、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就更加自卑,這背離了合作學習的初衷。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心為缺乏信心的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成功情境,讓他們走出“失敗者心態(tài)”,在“我能學好”的心態(tài)中覺醒,讓他們在一種潛意識中有一種肯定自己的力量,找回自信,找回自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另一方面還要眼中有學生,如對于優(yōu)等生不僅要鼓勵他們展示自我,也引導他們熱情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帶領他們共同進步;對于那些內向自卑的學生設法在小組內營造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為他們創(chuàng)造優(yōu)先發(fā)言的機會。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有一些不善言談、抑郁寡歡的學生,在小組交流中總是以“坐家”的身份靜坐課堂,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設法替他們創(chuàng)設成功的情境,首先考慮提什么樣的問題才能真正達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目的而又不使他們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呢?記得在剛教授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綠》時,文本中作者滿懷深情地為潭水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女兒綠”,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將“女兒綠”換成“祖母綠”如何?不料課堂氣氛立刻活起來了,這時一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自信地回答:從“女兒綠”的“女兒”說起,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處于花季年華的清純鮮活、光彩照人的美少女。而“祖母綠”仿佛讓人看到了一位歷經滄桑、飽經憂患的老夫人??梢娮髡邔γ酚晏赌恰白砣说木G”的喜愛之情。另一位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了總結,她神采飛揚地說:作者將梅雨潭的綠和其他地方的綠進行對比,真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用“女兒綠”來形容水色,我們可以和“女兒紅”結合起來思考,“女兒紅”醇厚幽香,而此處的“女兒綠”也毫不遜色。通過對比,梅雨潭的綠的確是那樣的令人心醉,勾人魂魄。整堂課掌聲不斷,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依舊沉浸其中,有的同學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了“朱自清不愧是名家”的贊語。
同時,要想使課堂教學獲得預期效果,還有賴于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適時鼓勵性評價?!皵底邮^,不如獎子一長”。對待學困生,總是充滿誠心地給予導向性評價激勵他們。只要我們善于運用表揚和賞識,善捕契機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內驅力,自信終將走進他們的心靈,也會使他們切實感知到自己就是課堂的主人。我也欣喜發(fā)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原來是這么快樂的事!
三、利用美育,激發(fā)參與熱情
美學與語文教學流分源合,美育與語文教學情同手足。因為美育的優(yōu)勢在于以情動人,寓理于中。當讀者閱讀文字往往會見文況味,聞聲見色,自然就會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記得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先讓學生誦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桃花源的美景,我設計了“美點追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描繪畫面,記得有一位同學展示:這里的桃林真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雜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滑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另一位學生展示: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的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讓學生發(fā)出“好一個環(huán)境優(yōu)雅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景”的贊嘆。由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倘能通過審美形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審美體驗,作用將是很大的。
綜上所述,“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形式已不能適應新課改的時代要求,如今的課堂應是學生“滿堂學”的激情釋放。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在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的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相信我們的課堂就會成為學生享受學習的樂園,他們也將會從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含英咀華、探幽攬勝,放飛激情,在知識的超市里盡情地狂歡。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