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重慶大學 電影學院,重慶 400044)
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淺析宮崎駿動畫中的民族審美意蘊
劉 靜
(重慶大學 電影學院,重慶 400044)
宮崎駿動畫作品蘊含日本獨特的文化與民族審美意識,將日本民族文化與普世價值熔于一爐,使動畫擺脫兒童娛樂的尷尬獲得一種全新的藝術地位,更使日本動畫風行世界。有鑒于此,中國動畫人要時刻銘記華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沃土,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應立足于對民族族群文化的書寫,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動畫精品,從而使中國動畫重拾往昔的輝煌。
宮崎駿動畫;民族審美意識;借鑒
動畫作為抽象藝術符號的載體是情感與精神的獨特表達形式,宮崎駿作品洋溢著悲天憫人的人文意識,有感于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給自然環(huán)境造成不可承受之重的破壞,試圖借助動畫作品喚起關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思考。宮崎駿改變傳統(tǒng)動畫中狹隘的個人審美,賦予動畫一種嶄新的哲學高度。他的動畫真正打破橫亙在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成為言說日本文化的媒介載體。
機械化時代,情感占據(jù)人類精神世界的主導位置,傳統(tǒng)倫理,宗教,藝術中折射出的情感只是遵從,信仰和體驗的對象而非理性層面的認識對象。宮崎駿動畫藝術以形象化的方式詮釋著關于人與自然情懷的終極精神情感探討?!讹L之谷》(1984)由于其對于人性與自然的探討主題表達而震驚影壇。宮崎駿創(chuàng)作生涯的巔峰時期完成了《天空之城》《龍貓》《幽靈公主》等一系列享譽世界的動畫作品,受到世界觀眾的喜愛,并借此躋身國際動畫大師被譽為“第一個將動畫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考者”。《風之谷》刻畫千年以后的社會,此時人與自然的關系高度緊張。由于工業(yè)文明毀滅后散發(fā)著有毒氣體的腐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人類決心毀滅它。女主角娜烏斯卡生活的山谷還沒有被污染,她發(fā)現(xiàn)腐海原來起著凈化環(huán)境的作用,它長期以來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而努力。娜烏西卡努力阻止人類的破壞行為,她扮演的是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的調(diào)解人角色。宮崎駿積極為環(huán)境保護奔走疾呼,這源于他內(nèi)心對大自然的眷戀。影片中的風之谷是宮崎駿內(nèi)心的世外桃源,是他規(guī)避世間塵囂的凈土,那里風景優(yōu)美、氣候宜人。然而,就是這樣的世外之地仍無法避免終將毀滅的命運。
《風之谷》承載東方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們憎惡王蟲和腐海時,只有娜烏西卡堅信是人類自身的貪婪導致悲劇的誕生。所有的人都認為植物是有害的,只有娜烏西卡相信它們是善良的。娜烏西卡和阿四貝魯無意間闖入腐海的地下世界,他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腐海的地下是一片祥和美麗的世界,這里空氣清新、綠茵蔥郁。原來被人們視為有害的植物其實是受到污染,它們一直默默在過濾著工業(yè)產(chǎn)生的毒素。影片的環(huán)保主題對于今天的人們有重要的警示意義,當今社會,人類仍然肆無忌憚的開發(fā)自然資源,不斷產(chǎn)生著有毒的垃圾。宮崎駿將自己對于人與自然的思考和環(huán)保理念融入其中,描繪末日的種種情形,警告人類應該保護家園,順應自然規(guī)律,與自然為敵的后果只能是自身的毀滅。
《天空之城》(1986)的上映一舉打破票房紀錄并且深受輿論好評。影片講述19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的背景下一個小礦工幫助少女希達尋找故鄉(xiāng)天空之城的故事。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拉普塔不僅藏有巨額的金銀財寶,更具有毀滅世界的能力,只要擁有它就可以掌控全世界。人類出于自己的貪欲展開對天空之城的爭奪。小礦工和希達最終為防止拉普塔淪為戰(zhàn)爭機器而選擇毀掉了它。影片中,宮崎駿將自己的東方審美精神與深沉的人文關懷融合在一起,這就使其占領文化上的制高點?!拔胰匀唤蛔ニ伎紕赢嬈鶕撝奈幕厝巍?,宮崎駿在采訪中如此說到。[1]
《天空之城》中的工業(yè)帝國曾經(jīng)如此強大,但最終銷聲匿跡。人類的力量再強大,面對自然也是不堪一擊。從《風之谷》中神秘的腐海到《天空之城》里的樹上王國,這都是宮崎駿出于對自然之神的敬畏而勾畫出的圖騰。宮崎駿認同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反對西方以人類為中心的觀念。他的影片大多以人類與自然為主題,都強調(diào)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并與之和諧相處。當然,僅僅是影片的思想性還不能確立宮崎駿在國際動畫領域的大師地位。宮崎駿成長于傳統(tǒng)的日本家庭,這使得他擅于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靈感。在計算機合成動畫的年代,他仍然堅持采用手繪的方式制作動畫。因為,只有親手繪出腦海中的形象才能表現(xiàn)他對于自然的理解,才能賦予動畫一種真切的人文關懷。宮崎駿將東方繪畫中的線條美與西方繪畫中的色彩美相融合,兼顧了中西方觀眾的審美習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2]
宮崎駿動畫深受兒童乃至于成年觀眾的喜愛,這有別于中國動畫受眾低齡化的特點。通過看宮崎駿的動畫,兒童不僅可以親近一個充滿真善美的童真世界,更能學會如何去關愛他人。至于成人則可以借助動畫去喚醒早已冰封的兒時回憶,重溫那早已遺失的天真美好。宮崎駿作品的故事構架并不復雜,但在這種簡單的架構上卻能將人生、人與自然、生命等深沉的命題融入其中,這使他的作品擁有更廣泛的受眾年齡段,各個人群都能從他的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宮崎駿自幼生長于日本,從小接受的是東方式的文化教育,這注定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極其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例如《千與千尋》中主人公工作的地方是一個島國,影片采用很多帶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道具。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他的作品中,這使得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日本民族文化印跡。
宮崎駿以其作品獨特的民族風格與普世的價值觀贏得世界觀眾的青睞,這對于當前的中國動畫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動畫一直堅持“寓教于樂”的制作方針,然而在實際的創(chuàng)作中,動畫的教育意義被過分放大。過分的強調(diào)主題使得動畫失去本身的童真童趣,常常是一副老氣橫秋的說教面孔,這使國產(chǎn)動畫不僅成人不看,兒童也不看。在動畫愈發(fā)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藝術類型之時,國產(chǎn)動畫片還執(zhí)迷于對兒童說教的觀念,這無疑是一種可悲。動畫不僅是兒童的玩具,更是成人的藝術。如果不確立這種觀念,那么動畫人在動畫創(chuàng)作的視野上就會束手束腳,導致作品缺乏美感和想象力,這對于國產(chǎn)動畫的未來發(fā)展是十分危險的。宮崎駿以其作品充滿童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性改變了動畫電影只屬于兒童娛樂的狹隘觀念,他的觀眾跨越了年齡與種族。由于其作品飽含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將動畫上升到了關注人類生存與命運的高度,這就使得更多觀眾去思索探求其作品的深刻哲理,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成人觀眾。
宮崎駿作品對于國產(chǎn)動畫最大的啟示在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一定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意識。他的作品從主題到藝術特色充滿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由于其作品具有濃郁的東方文化特色和深切的人文關懷,《千與千尋》才能在柏林電影節(jié)斬獲金熊獎。影片取材于日本的民間傳說,日本神話中的神靈悉數(shù)在其中出現(xiàn)。日本是一個特別崇敬鬼神的國家,在流傳于街頭巷尾的傳說中,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鳥蟲魚都有神靈存在,電影便為觀眾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
動畫作為藝術花園中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是其茁壯成長的養(yǎng)料。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這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失去這個精神根基也就意味著失去了其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特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動畫作品要在繼承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宣揚人類的普遍價值觀,如此才能贏得其他民族觀眾的認同。早期中國動畫中蜚聲世界的“中國學派”在誕生之始便堅持“走民族風格之路”,那時的動畫作品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原色,確立了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然而,如今的中國動畫在美日動畫面前漸漸迷失了自己。面對這種困局,中國動畫人要時刻銘記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積極學習日本動畫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立足于對本民族文化的書寫,這樣才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動畫精品,從而使中國動畫重拾過去的輝煌。
“情感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重要方面,是主觀世界的主干部分。它是伴隨著人類的生產(chǎn)實踐認知而產(chǎn)生的主觀體驗,是貫穿人類生理心理與思想活動的一種精神力量”。[3]“宮崎駿動畫”以其深刻的思想性與獨特的民族審美意識從無到有成為動畫領域的經(jīng)典品牌,日本動畫借助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杰出動畫人而成為能與美國迪斯尼相抗衡的力量。宮崎駿賦予動畫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這使得動畫擺脫“兒童玩物”之名。人類的生存與毀滅、人與自然的矛盾與融合等重大的哲學命題時常現(xiàn)于他的作品中,這就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區(qū)別于迪斯尼動畫片的思維廣度和人文關懷。
宮崎駿的創(chuàng)作題材十分多樣,除人與自然的命題以外,他的作品亦聚焦于對于女性的關注。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大都溫婉善良,充滿東方傳統(tǒng)女子的美德。宮崎駿以童真的幻想,融合神話與傳說的美麗,表達他內(nèi)心之中對于自由的無限向往。他自覺的將日本傳統(tǒng)文化融入作品之中,充分發(fā)掘本民族的文化精髓,這使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日本民族審美意識。宮崎駿對于本民族文化的不懈探求充分體現(xiàn)一個知識分子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強烈使命感。
以宮崎駿為代表的日本動畫值得中國動畫人借鑒,中國動畫在早期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當時的中國動畫人立足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水墨動畫、折紙動畫等獨有的動畫形式。令人扼腕的是新時代以來,迫于生存壓力和優(yōu)勢文化的沖擊,中國動畫人執(zhí)迷于模仿美日動畫,漸漸迷失自己的方向,傳統(tǒng)的動畫形式?jīng)]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徹頭徹尾的歐美式和日韓系抑或“改編”“翻拍”的“新瓶裝老酒”道路造成國產(chǎn)動畫裹足不前。動畫作為富于藝術感染力與商業(yè)價值的現(xiàn)代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創(chuàng)作必然應依托于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v觀宮崎駿影視動畫作品無論品質(zhì)內(nèi)容,思想內(nèi)涵都具有積極的教育功能屬性,走向世界的全球意識與本土意識的完美結(jié)合,對于凈化與再生的藝術性構建都值得國人思考??v觀中國動畫藝術發(fā)展生存所面臨得窘境,動畫人應勇于挑起時代的重任,潛心制作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相信總有一天,中國動畫會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1]宮崎駿.支菲娜譯.思索與回歸:日本的動畫片和我的出發(fā)點[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3).
[2]宮崎駿.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會讓世界驚艷[EB/OL].http://www.southcn.com/cartoon/mhpeople/mjo/200411291023.htm.
[3]李欣人.符號王國中的藝術哲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187.
J911
A
1007-0125(2015)11-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