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春節(jié),最濃重的鄉(xiāng)愁
郭文斌
無論是“忙在臘月”“守在三十”“回在初二”,還是“玩在正月”“吃在正月”“樂在正月”,一組組散發(fā)著泥土芬芳的唯美畫面,如同一位位故人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讓人驚喜。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看你用什么目光去打量。這些充滿著大美的畫面,讓人相信,“美麗中國”就在大地之上,只要我們愿意感受,愿意欣賞。
春節(jié)中的道具,已不單單是道具,它是一個個符號,也是一個個念頭,這些念頭,一如一幕幕電影的底片,決定了中華大地這一巨大銀幕展演的一出出電影。春聯(lián)、窗花、年畫、戲詞、社火隊的服裝,都是如此。他們其實是一粒粒正面力量的種子,每年春天,都要播種一次,每年臘月,都要收獲一次,如此反復(fù),形成中華民族超穩(wěn)定的心理結(jié)構(gòu)和集體訴求。
為此,春聯(lián)已不單單是春聯(lián),而是中國人的心靈底片、中國人的傳統(tǒng)大戲;窗花已不單單是窗花,而是中國人的心靈圖紙、中國人的生命吟唱。爆竹、鑼鼓、秧歌,是中國人向天地致敬的媒介,花饃饃、饅頭、長面、餃子則是中國人以食為敬、以食感恩的載體。
初一祭祖,迎喜神,給本族長輩拜大年,天經(jīng)地義。初二帶著妻子回娘家,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地義天經(jīng)。想想吧,這一天,中華大地上,有多少條道路,有多少小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想想吧,這一天,中華大地上,有多少雙眼睛,在望著大門口,盼著女兒女婿和外孫出現(xiàn)在他們的視線里。我不知道是否可以這樣說,有娘的地方才是故鄉(xiāng),有年的地方才是中國。人們之所以越來越重視春節(jié),正是因為她是中華民族的根系所在,元氣所在。
無疑,春節(jié)是中國最濃重的鄉(xiāng)愁。留住了春節(jié),就留住了中華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