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5-12-03/ 第15版面/國際論壇
美國“臉譜”(Facebook)網站CEO扎克伯格與其華裔妻子普莉希拉的女兒日前降生,31歲的扎克伯格1日宣布將捐出自己所持公司股份的99%用作慈善事業(yè),這筆錢按照當天市值計算大約合450億美元。他在寫給女兒的信中深情寫道:比起給你留下更大的一筆財富,我們更希望你能夠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中長大。
扎克伯格是很多中國年輕人的偶像,他為慶祝女兒降生近乎“裸捐”再次觸動了中國輿論場。除了贊揚他,部分網民也在質疑他這樣做的動機,同時很多人聯(lián)想到中國企業(yè)家該如何安排使用自己巨額財產的話題。最近幾年,感嘆中國企業(yè)家財富觀念“不健康”、至今未出“裸捐”大慈善家的聲音此起彼伏。
慈善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事業(yè)之一。企業(yè)家奮斗一生,收獲巨額財富,最后將財富捐出來用于公益,這樣的人生令無數人感慨。然而這類美好故事目前好像大多出在美國,中國企業(yè)家或者在慈善領域悄無聲息,或者在投身這一領域后惹出很多麻煩,搞得自己“聲名狼藉”。
對比中美社會的整體慈善表現,我們不難發(fā)現,美國這一領域的規(guī)則已經比較成熟,公眾的看法相對穩(wěn)定。美國的稅收等制度安排鼓勵向慈善捐款,輿論對企業(yè)家的慈善行為非常友善,至少在中國社會開始高度關注公益捐款以來,我們很少聽到美國那邊傳來過轟動的慈善丑聞或爭議。
中國出現巨富還是近年的事情,我們社會里大企業(yè)家多為改革時代的綜合探路者,他們付出的艱辛和承擔的風險可謂是全面的,很多人有商業(yè)之外的各種不安全感,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似乎也缺少促使他們認真思考如何處理身后財產最為合適的那種從容。
中國社會可謂長期貧窮,社會普遍的財富充裕率很低,不同社會階層的安全保障不夠充足和穩(wěn)定,不同形式的看淡財富尚未流行起來。其實美國“大慈善”的興起時間也不過百余年,通常認為開始于卡耐基、洛克菲勒等巨富捐出財產成立慈善基金會,那已是上世紀初的事情了。財產代代相傳曾長期是美國巨富家族的主流文化。
每個社會如果能出扎克伯格這樣的“年輕慈善家”,都會開心和為之驕傲,然而做到這一點卻不那么容易。除了公眾對財富的態(tài)度能提供道德牽引力之外,如何讓企業(yè)家們捐出財產后感覺到更多的榮譽和安全,同時這樣做將有利于他們繼續(xù)從事鐘愛的事業(yè),而不是捐了錢后會損害他們影響力的根基。這是一項十分龐大的社會建設。
因此有扎克伯格是值得羨慕的,但或許我們不應該把扎克伯格等人的慈善例子作為抽打中國企業(yè)家的鞭子。中國社會的財富積累與美國處在不同階段,我們需要更完備的制度建設,企業(yè)家和社會都需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思考我們運用財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讓財富得到合理利用,真正用于推動社會進步,中國未來的公益機制有可能未必那么“美國化”,但必須是高度有效的。
當然,扎克伯格們對中國社會的示范效應總體上非常積極,他們的行動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了財富的終極涵義,不啻是給中國富豪們“上了一課”,也會激發(fā)中國社會的更多思考。人和社會都有美好的一面,如何在不同時期把這些美好調動、激發(fā)出來,這或許是社會治理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