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鄒艷春
(廣州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本科課程《招聘與選拔》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劉 芳 鄒艷春
(廣州大學 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立足于課程特點,通過運用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優(yōu)化考核方式等實踐,作者對本科課程《招聘與選拔》教學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并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思路,以期為同類本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乃至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學提供借鑒。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 考核方式 《招聘與選拔》
《招聘與選拔》是本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之一,旨在使學生了解招聘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初步掌握招聘、錄用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并由此進一步豐富人力資源管理知識,提高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總體水平和能力[1]??傮w而言,《招聘與選拔》既是一門知識課,又是一門技能課,對于同類本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乃至工商管理學科實踐性強的課程,《招聘與選拔》課程改革內(nèi)容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教師的教學激情是課程改革的能否取得成功的兩個關鍵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本文主要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出發(fā),同時鑒于課堂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是當前我國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關鍵要素之一[2],將《招聘與選拔》課程的主要改革目標和思路確立為:在系統(tǒng)講授招聘與選拔的基本原理、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強調(diào)通過安排學生參訪人才市場、撰寫招聘廣告、設計與篩選簡歷、評價中心的應用與模擬面試這五項關鍵教學活動,逐漸培育學生面對招聘與選拔過程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改革以往的成績考核方式,以便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業(yè)表現(xiàn)評估,最終更加科學、合理和公平地決定學生的課程成績。
1.運用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
本科生工作經(jīng)驗欠缺,在學習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專業(yè)課程時,例如《招聘與選拔》,會感覺所學專業(yè)知識非常抽象,難以理解[3]?;诖?,在教學方法上,《招聘與選拔》課程主要采用了授課、錄像、案例分析、同學討論、個人和小組的報告等方式,同時結合該課程特點,逐步融合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其中,鑒于《招聘與選拔》課程的強實踐性和強應用性,本課程靈活運用體驗式教學法:(1)利用本地人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有利條件,安排學生參訪人才市場等,將學生置身于真實工作情景中;(2)安排課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進行模擬招聘活動等,讓學生體驗工作情景。通過體驗式教學,使學生體會深刻,感悟、體驗了招聘與選拔的真正內(nèi)涵,而負責處理招聘與選拔活動的具體事件,進一步提供直接的招聘與選拔的實踐感受。此外,本課程邀請了雅居樂集團的人力資源管理從業(yè)者為學生講解目前招聘與選拔及其從業(yè)者的現(xiàn)狀與出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到目前招聘與選拔的實際情形,這一舉措深受學生歡迎。
《招聘與選拔》課程是本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課。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招聘與選拔的理論、方法與技巧。在歷時一學期的試點過程中,《招聘與選拔》課程的教學方法從最早的任課老師單向講課,變?yōu)槭谡n、錄像、案例分析、同學討論、個人和小組的報告、情景模擬、邀請企業(yè)人力資源從業(yè)者為學生上課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變過去從“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同學為中心”,變“以教學為中心”為“以學習為中心”,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最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學以致用和教學相長的目標。
2.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內(nèi)容。
由于《招聘與選拔》既是一門知識課,又是一門技能課,在設計教學內(nèi)容時,根據(jù)學生未來從事與招聘與選拔有關的工作要求,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并大膽創(chuàng)新,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根據(jù)學生未來從事與招聘與選拔有關的工作要求,《招聘與選拔》課程按照改革目的和思路,在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開展五項項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詳見表1。
表1 _《招聘與選拔》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1)利用2個學時安排學生參訪人才市場,并要求學生撰寫體會報告;(2)利用3個學時讓學生分小組設計招聘廣告,并在課堂報告呈現(xiàn)本小組所設計的招聘廣告,從這些招聘廣告看,學生基本掌握了招聘廣告設計的基本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3)利用2個學時讓學生設計簡歷,并在這些簡歷中篩選出相對優(yōu)秀的簡歷,從學生設計的簡歷看,學生基本掌握了簡歷設計的要點,優(yōu)秀簡歷詳見附件;(4)將學生分為12個小組,利用2個學時首先請6個小組學生就評價中心的具體項目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包括無領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演講、公文筐測驗及管理游戲等,并安排另外6個小組觀摩、點評這6個小組的表現(xiàn)。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來看,學生基本掌握了評價中心的基本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5)利用2個學時請沒有參加評價中心項目的6個小組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模擬面試(診斷性面試),并安排已參加評價中心項目的6個小組學生觀摩、點評這6個小組學生的表現(xiàn)。對于參加模擬招聘活動的學生而言,每一個學生要作為用人單位招聘專員組織和實施招聘活動,同時也要作為應聘者參加招聘活動。對于觀摩、點評的同學,如果有興趣也可作為應聘者參與到招聘活動中。從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看,學生基本掌握了診斷性面試的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
3.優(yōu)化考核方式。
根據(jù)“強化形成性評價,弱化終結性評價”的精神,針對《招聘與選拔》的課程性質(zhì)及教學重點,學生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比例由3∶7調(diào)整為5∶5,其中,平時成績由考勤、隨堂測驗、參觀人才市場體會報告、招聘廣告、簡歷和評價中心或診斷性面試(為減輕學生負擔,提高作業(yè)質(zhì)量,將學生分為12個小組,6個小組選擇呈現(xiàn)評價中心作業(yè),6個小組進行模擬面試)6個部分按照1∶3∶1∶1∶2∶2的比例累計構成,這樣的成績構成比例既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招聘相關知識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重點引導學生認真掌握招聘廣告和簡歷的撰寫,以及評價中心各項目和診斷性面試的基本操作要點和注意事項,真正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掌握未來從事招聘與選拔相關工作所應該具備的關鍵本領。
1.課程改革中設計的學生小組作業(yè)得分相同的核算方式有待改進。
《招聘與選拔》課程改革中對學生小組作業(yè)得分的評價,未考慮個人相對貢獻,小組內(nèi)每位學生得分相同。在學生呈現(xiàn)小組作業(yè)過程中,一些學生并未作出應有貢獻,有搭便車的可能性。這種平均的小組作業(yè)得分核算方式有待進一步改進。
2.學生青睞體驗式教學活動,但認為理論知識的講授無趣。
在參觀人才市場、設計招聘廣告、設計與篩選簡歷、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活動(評價中心或診斷性面試)中,學生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興趣和熱情,但是在和學生交流中發(fā)現(xiàn),當講授招聘與選拔的原理時,學生認為比較枯燥、無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與學生僅僅從實踐活動中總結出零散的學習心得相比,理論知識對于指導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使學生在知識吸收過程中更迅速地建立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針對在本科課程《招聘與選拔》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招聘與選拔》課程改革今后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1.繼續(xù)改善和探索體驗式教學活動方式。
首先,在已有基礎上,任課教師應逐步改善案例分析、同學討論、個人和小組的報告、角色扮演、情景模擬、邀請企業(yè)人力資源從業(yè)者上課等多種形式的運用。其次,在學校、學院的支持下,任課教師應積極參加國內(nèi)外本學科教學研討會,學習并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活動方式。
2.加強考試內(nèi)容和考核形式及組織方式的可行性。
任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形設計考試內(nèi)容和考核形式及組織方式,加強方案實施的可行性。
3.將學生小組作業(yè)得分相同的核算方式調(diào)整為“基準分+獎勵分”的方式。
首先,根據(jù)小組作業(yè)的內(nèi)容和形式評定小組作業(yè)的總體得分,并將這一總體得分作為基準分;其次,根據(jù)小組成員的貢獻對其進行排序,最后一名得分為基準分,排名每遞增1名,將獲得相應的獎勵分。這一“基準分+獎勵分”的核算方式考慮了個人貢獻,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學生在小組作業(yè)中搭便車的情形。
4.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重要性的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不能為了在課程結束后得到學生較高的評價而迎合學生,忽視理論知識的講授。理論學習的薄弱是當前大學生面臨的普遍問題,任課老師應向?qū)W生不斷強調(diào)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引起學生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視。
[1]廖文泉.招聘與錄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黃信瑜,宋思根,劉平[J].大學課堂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需實現(xiàn)“四化”.江蘇高教,2015(1):70-73.
[3]楊波.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模擬教學模式研究——以招聘管理課程為例.人力資源管理,2015(11):157-158.
項目資助: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經(jīng)管類學生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基于就業(yè)能力的視角》、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可雇傭性視角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學生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