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地整理和分析中國大陸、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所發(fā)現的距今10000年前的早期陶器可知,陶器的產生是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時期全球性氣候劇烈變化的產物,是人類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而進行的探索和發(fā)明。中國華南地區(qū)與華北地區(qū)的早期陶器各自獨立起源。華北地區(qū)的早期陶器與日本列島雖有一些關聯,但資料有限,目前還不是很清晰。
(王小慶,《四川文物》2015年第5期)
商代晚期以前文化上的早期中國根植于舊石器時代,萌芽于公元前 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中期,形成于公元前 4000 年左右的廟底溝時代,經歷了古國時代、王國時代等發(fā)展階段。早期中國存在以農為本、穩(wěn)定內斂、整體思維、祖先崇拜等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特質,具有有主體有中心的多元一體文化結構,經歷了有起伏有分合的連續(xù)發(fā)展進程。
(韓建業(yè),《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
在以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代表的公元前11世紀末到公元前7世紀的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交往,一方面是繼承了原有建立的聯系,不斷地加深與蒙古高原和外貝加爾地區(qū)的聯系,兩地在工具上都使用適合森林草原的空首斧,在武器和車馬器方面偶有相近的銅盔和御馬器,在動物裝飾和裝飾品方面的相似說明兩地人群在文化認同與裝束方面有相當的一致性,這是“中國北方—蒙古高原冶金區(qū)”發(fā)展的繼續(xù)。另一方面,中國北方東部地區(qū)在公元前9世紀末開始與西方的草原交往,與阿爾然王冢青銅器的相似性代表了與南西伯利亞地區(qū)的聯系,甚至可以間接與西部草原的前斯基泰和早期斯基泰文化進行交往。整個草原地區(qū)第一次構成了一個大的整體。
(楊建華、邵會秋,《考古》2015年第10期)
從三代到唐宋,國家人口、政治與文化中心基本上沒有遠離從西安至開封、以中岳嵩山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一帶。這種歷史格局的形成,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長期過程,其中廟底溝化和二里頭化是史前時期最重要的兩次奠基性文化整合和提升運動,它們使得中原地區(qū)在相對獨立的幾個早期區(qū)域性文化傳統的相互作用中脫穎而出,并影響到中國早期文明的天道觀、人文觀以及國家與意識形態(tài)結構。
(曹兵武,《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6期)
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門道,以西漢都城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段以一門一道為主,后段一門多道(主要是一門三道)占據絕對優(yōu)勢。城門中一門三道與宮殿臺階無關,三代并未形成嚴格的三階制度,文獻中關于三階制度的記述,可能是漢代儒生對古文獻進行條理化、系統化梳理的結果。一門多道城門形制的出現與“面三門”的城門設計,為古代都城中軸線布局及“建中立極”宮殿設計理念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徐龍國,《考古學報》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