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產、穩(wěn)產的需求下,間作套種這種傳統(tǒng)的農業(yè)經驗越來越受到農民的重視。然而,有的地方采用間作套種達到了高產、高效益的目的,有的卻造成減產、遭受了損失。究其原因,無外乎間套方式欠妥?,F(xiàn)就間作套種應注意的模式簡單介紹一下。
間作套種也稱為立體農業(yè),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寬窄比例種植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是充分利用種植空間和資源的一種農業(yè)生產模式。一般把幾種作物同時期播種的叫間作,間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種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不同時期播種的叫套種,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也叫套種,套種作物的共生期較短,一般不超過套種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間作套種的作物搭配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植株應高矮搭配,這樣才有利于通風透光,使作物充分利用太陽光。如玉米與大豆或綠豆的間作。
2.根系應深淺不一。即深根系作物與淺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達到降耗增產的目的。如小麥和豆科綠肥作物的間作。
3.間作套種的作物,對病蟲害能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如大蒜套種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驅散玉米蚜蟲,使玉米菌核病發(fā)病率下降。
4.纏繞型作物與稈型作物有機套作時,能節(jié)約架條、省工省錢。如玉米和黃瓜間作,可用玉米秸稈替黃瓜架條,讓黃瓜纏繞在玉米秸上,還能減輕或抑制黃瓜花葉病。
5.主副作物成熟時間要錯開,這樣晚收的作物在生長后期可充分吸收養(yǎng)分和光能,促進高產。同時錯開收獲期,可避免勞力緊張,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如玉米間作紅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紅薯后收。
6.枝葉類型宜一橫一縱。株形枝葉橫向發(fā)展與縱向發(fā)展間套作,可形成通風透光的復合群體,達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如玉米和紅薯的間作。
7.品種雙方要一互一利。也就是要利于雙方發(fā)育生長、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損害另一方的生長。例如,玉米套種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無氮酸類,則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歡的基質。
8.耐陰作物宜與抗旱作物搭配,這樣可充分發(fā)揮水肥作用,增強作物抗災能力,有利于減輕旱澇災害。如玉米、高梁套種紅薯,玉米、高梁耐旱,紅薯耐陰。
9.結實部位以地上和地下相間為宜,就是莖稈上開花結實的作物與在地下結實的作物套作。這樣不會形成授粉上的互相爭斗,地上莖稈開花結實的作物可獨享風、蟲媒介體,有利于增產。
10.種植密度要一寬一窄。一種作物種寬行,另一種作物種窄行,這樣便于通風,保證增產優(yōu)勢。如玉米套種蠶豆,蠶豆窄行,玉米寬行。
11.注意作物的相親與相克。作物的相親與相克,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種植在一起,雙方分泌的殺菌素、生長素、有機酸、生物堿等化學物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對方的生長。促進雙方正常生長的為“相親”,反之,則為“相克”。相親的作物有:玉米和豆科作物,魔芋和玉米等;相克的作物有:高梁與芝麻,核桃與蘋果,葡萄與花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