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
了解器樂教學的特征,接受個性化教學的特征(中)
第一個原因,是技術訓練的原因。為了掌握一個技術動作,通常需要多首適合這種技術練習的曲目。在同一本教材中曲目不夠,不合適的時候,老師就不得不在很多曲集與教材當中,找適合現在孩子的作品。反之,也有這種可能性,同一本教材中,有多首作品訓練同一個技術動作,而孩子剛練了一首作品,動作就掌握得非常好,其它作品自然就可以跳過去了。
在器樂演奏當中,無論是什么樂器,技術類型都是非常復雜的,沒有任何一種教材,能夠恰好滿足每一個孩子技術訓練的需要,也由于每個孩子技術特長不一樣,教材的編者也不可能把曲目的技術難度編排得適合于每個孩子漸進的學習,這就難免老師這周選練后面的曲子,下周一又突然跳回來,讓孩子練前面的曲子。以前我就遇到過一個家長,問我這個問題,他們家孩子,練習曲都已經練到第50條了,現在教師突然讓他練第20條,孩子辛辛苦苦學了幾個月,反而退步了,你說這教師是怎么教的?家長對教師很不滿意!其實教學曲目安排的章法非常復雜,其中包含很多因素的分析、判斷和考量,家長看不出來其中頭緒很正常。教師在給學生布置曲目的時候,包含著非常復雜的思考:對孩子存在問題的判斷,問題原因的分析,解決問題手段的選擇,哪一個曲目是最適合解決這個問題的,等等。
選擇一首好的訓練曲目,是對一個老師綜合水平的檢驗,難怪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著名教授就說過,“判斷一個老師水平的高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看他給學生留什么曲目,這里我反倒要提醒家長的是,如果你發(fā)現一個老師,只盯著一本教材去教,而且還從頭到尾按照教材的印刷順序,一首挨著一首地留給孩子學習,那我告訴你,這個老師基本上不是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
因為,現在還沒有,也永遠不會出現一本教材,它的曲目編排是可以適應每個孩子的。
除了技術訓練的需要,教師需要對曲目進行挑選之外,老師在給孩子布置作業(yè)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就是審美偏好的差異,孩子的音樂偏好差異非常大,有些孩子就喜歡活潑的,有些就喜歡安靜的,有些喜歡激烈的,有些喜歡溫柔的。
上次我在一個琴童夏令營給孩子們講音樂欣賞課的時候,我每給孩子放一首樂曲,都問孩子喜歡還是不喜歡,為什么。我給大家放一首安靜的合唱后,我說,喜歡的請舉手,幾個小孩舉手了,我叫起一個小朋友,問,為什么喜歡呢?他說,因為特別的安靜,我聽著都睡覺了,我特別喜歡安靜的曲子。我說,不喜歡的請舉手,也有幾個孩子舉手,我叫起一個問為什么?孩子說:沒有意思,聽了太乏味,我問他喜歡什么曲子,他說喜歡歡快的,我放了一首馬刀舞曲,有的孩子說喜歡,因為帶勁、過癮、痛快,有的孩子說不喜歡,因為鬧哄哄,很吵。孩子的音樂審美偏好個體差異非常大。有經驗的老師,會在大致相同的教學目的框架下,讓孩子自己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作品,為了找到這首既適合教學目的,又讓孩子喜歡的作品,教師就不得不在很多教材、曲集中去選。這也導致了教材使用與曲目選擇的變化性。由于對曲子喜歡與不喜歡對孩子的學琴、練琴的動力影響特別大,所以我始終強調,教師布置練習曲目,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一定要選擇孩子喜歡的曲目。尊重孩子的審美偏好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在音樂教學上第二個差異特別大的地方,是對音樂理解的差異。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教師理解不同,要求就不同;同一首作品,孩子的感受不同,表現也不同。
如果孩子接觸過不同的教師,就有可能發(fā)現這樣的現象,同一首作品,這個老師說應該這樣處理,這個地方應該漸強,應該上去,另外一個老師說應該這樣處理,這個地方應該漸弱,應該下去,家長就搞不清楚了,作品到底該怎樣處理呢?我在大學的時候教鋼琴特別害怕出現這樣的現象。有時候,自己的學生練這首作品,某個地方,我要求他這樣處理,結果有一天,學生找了另一個老師,去上一次課,而這個老師要求學生這個地方,應該那樣處理,說法和你不一樣!如果這個教師是一個地位比我高的教師,我就會覺得自己在學生面前特別沒面子,覺得自己沒能正確地理解音樂作品,教錯了,非常慚愧。我想很多器樂老師都非常害怕出現這種情況,現在我在中央音樂學院當教授,在別人心中,我成了專家權威,現在再有別的教師的學生找我指導的時候,我就不再敢像原來那樣,直截了當地去要求學生該怎么做了,因為我也非常擔心,我的要求與學生教師的要求不一樣,會讓學生或家長產生困惑,到底我和他的老師誰是權威說法,讓家長與學生懷疑,是不是自己的老師教錯了。我現在會這樣做:你給我講講,這個地方你準備怎么處理呀?你這樣處理,是想做出什么感覺呀?是想表現、傳達什么樣的情緒呀?你的老師是怎么要求你的呀?如果學生自己有想法,或原來的教師有明確的要求,而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好,那我就會幫助學生把自己的想法或教師的要求做出來,或者幫助學生把自己想法進一步理順;如果我覺得學生的想法不好,我會問他,還有沒有讓這個音樂更精彩的可能性?當他想不出來的時候,我會給他我的方案,或是提醒他其他演奏家的方案讓他比較、選擇。當學生自己沒有感覺,或原來的老師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的時候,那我才會毫無顧忌地談我認為音樂應該如何處理,這時候大家能夠想象我的這些做法和想法,都是在尊重個性化的音樂理解,不想用統(tǒng)一性、唯一性理解來對待音樂作品的闡釋。這時,家長朋友們可能就會想,以你這樣位置的教授,怎么還不敢直接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要求,怎么還這么?;^呢?不是這樣的!
(責任編輯 張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