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榮珍
(吉林省和龍市第七中學,吉林 和龍 133500)
語文教學中的寓教于樂
耿榮珍
(吉林省和龍市第七中學,吉林 和龍 133500)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漸開始為人所接受, “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最早體現(xiàn)在孔子的教育理論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其實所主張的“樂之者”就是一種快樂學習法,即學習源自興趣,而興趣源自快樂。我們要將快樂的元素投放到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培養(yǎng)興趣,在興趣中學習知識。
語文教學;寓教于樂
隨著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漸開始為人所接受, “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最早體現(xiàn)在孔子的教育理論當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其實所主張的“樂之者”就是一種快樂學習法,即學習源自興趣,而興趣源自快樂。北宋教育家程頤進一步提出寓教于樂,適時教學,他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樂學必見意趣,否則索然寡味,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教育的目的便不可能達到?!霸⒔逃跇贰辈⒉荒芎唵蔚睦斫鉃橹皇窃谡n堂上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或者用某種教輔手段使學生在枯燥乏味的學習之外暫得一時歡娛。我認為它應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始終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是教學、教育,“樂”是樂趣、興趣、意趣、情趣,即把教學活動放到對學生的意趣、情趣的培養(yǎng)上,激發(fā)起學生的潛能和學習源動力,讓學生最大可能地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樂趣,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其知、情、意的全面發(fā)展。具體包括這樣幾個方面:情境與教師、教育的過程、評價與激勵機制。
一、情境與教師:語文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情感交流課,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令人愉快和諧和的情境更便于情感的表達與交流,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寬松的情境,讓學生在舒適溫馨的氛圍當中去感受語文的魅力,是語文課首要的工作。
1.情境的構成又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了圖畫、音樂、影視作品、多媒體等硬件設置,又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角色的轉換與情景演示等等,讓課堂變成社會自然歷史科學人文的縮影,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達到一種審美愉悅和以知識心領神會的目的。比如講授《孔雀東南飛》可以從古代四大傳說講起,運用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蜂亯|一種凄楚哀婉的情景,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節(jié)當中;講《再別康橋》就可以先從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講起,通過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纏綿的愛情故事,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徐志摩對愛與美的追求上來。
2.要想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教師一定要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識,強化服務意識,用愛心去面對每一個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學生去接受知識的熏陶和美的啟迪。
二、教育的過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寓教于樂”體現(xiàn)為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借助于情趣去獲取知識,強化能力,得到審美愉悅的快感,完善人格。教學活動給人的感覺應當是快樂的、愉悅的,整個過程應當是和諧的、平等的,而教師可選擇的教學措施也是很多的,大到一節(jié)課的安排,小到一個細節(jié)的處理,都能體現(xiàn)“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一句話,就是讓學生去盡情享受教學的整個過程,一般來說,整個教學過程這是這樣安排的:學生參與——教師簡評——引題過渡——設置疑點——共同探究——得出結論——評估激勵,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進入到這個過程當中,而且也只能由學生充當這個過程的主人,我從來不認為老師的包辦能夠起到好的作用,這是寓教于樂思想在教學過程當中最直接的體現(xiàn),即用平等和尊重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趣。正如我在每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總是告誡自己的那三句話:調(diào)動起每個學生課上的積極性;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課上的習慣和選擇;把成功的體驗交給每一個學生。語文課最能體現(xiàn)互動性與參與性,對于每一篇課文而言,學生既是聽眾,又是講解人;既是觀眾,又是主演;既是接受者,又是批判者。他有他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甚至與老師的意見相反,他在聽的同時也在幻想,課文中那個地方是他向往的,課文中那個人物也許就是他自己,作者筆下的跟我想象的還不一樣,他也許會從一個不起眼的地方提出一個很讓人費解的問題,也許會在老師講課過程中不經(jīng)意地插上一兩句話。其實這正是一種自由融洽的課堂氣氛所帶來的必然的結果,也是學生去充分調(diào)動自己思維的必然結果,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把這一切都轉化成一種契機,一種動因,進一步去激發(fā)學生探究與思考,質(zhì)疑與思辨,去發(fā)現(xiàn)知識的閃光點和美的所在,要讓學生永遠以思考的主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課堂上。對過程的把握體現(xiàn)了一個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缺乏激情的課堂只能培養(yǎng)出缺乏激情的學生,詩的節(jié)奏,散文的韻味,小說的深刻,文言的博大,都能夠調(diào)動起學生的激情,同時又不乏思辨和探究,對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極有幫助的。
三、評價與激勵機制: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及時并準確地做出反饋與評估,是繼續(xù)保持學生學習熱情的一個有效的手段。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而絕不是分出等級,劃出優(yōu)良差劣。“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要求老師在對學生作出評價時要力求面向全體,“采用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應當說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是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并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地方,一是上課導入時,一是隨堂檢測。在我的語文課上,我力爭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語文活動當中,無論是抄講成語、評析古詩、擬對聯(lián)還是解讀格言,我都力爭去鼓勵每一個學生,從一個眼神到一句首肯的話,只要能夠燃起學生學習的火焰,便是一種成功,有時結果可能會出現(xiàn)一點問題,但整個過程就已經(jīng)說明了他在努力讓自己達到老師的要求,對于教育來說,這是最重要的。隨堂檢測作為評估的一種重要手段,其目的應該是對學生的一種反饋與激勵,讓學生借助于這種手段來發(fā)現(xiàn)自身還存在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這種檢測要把成就感交給學生,而絕不能讓檢測對教學活動產(chǎn)生一種抑制作用,從而使學生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修正錯誤的過程就是獲取知識和能力的過程,設置錯誤情景,適當?shù)慕o學生一點挫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fā)現(xiàn)錯誤、修正錯誤,會更加激起他求知的欲望,而讓學生加入到評估當中,進行自評與他評,更有助于他學習品質(zhì)的提高。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知,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也許“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所以給予學生的正是這樣一種活潑寬松融洽的學習氛圍,我想,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其中探究語文之美,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其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這也正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所期盼的吧。
G633.3
:A
:1671-864X(2015)10-0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