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英 杜志勛
分析前質量管理是決定“真實準確性”的前提,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也是質量管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最容易被忽視。送檢標本是否合格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臨床診斷方向。標本采集是檢驗前質量管理的主要內容,檢驗前大部分工作是由患者、醫(yī)生、護士、運送人員及檢驗人員在實驗室以外的空間和進入檢驗過程前完成的,臨床實驗室難以監(jiān)控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臨床醫(yī)生反饋不滿意的檢驗結果,80%的原因最終可溯源到標本質量不符合要求[1]。本文對我院2012年-2014年檢驗科凝血專業(yè)組不合格標本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與臨床各護理組溝通,尋找解決對策。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檢驗科凝血專業(yè)組拒收的619份不合格標本,標本為病房護理和門診護理過程中采血運送,送檢的項目是凝血專業(yè)組止血與血栓疾病的檢驗項目。
1.2 方法 對檢驗科凝血專業(yè)組拒收的不合格血液標本按照不合格標本拒收原因、不同護理單元、不同年度分項、分類統(tǒng)計分析。
2.1 檢驗科凝血專業(yè)組3年標本不合格原因分類統(tǒng)計情況3年共采集標本52067份,其中619份(1.18%)為不合格標本。標本不合格原因中,標本量少的比例最高,為34.41%(213份),其次為標本凝固(29.56%),最低的為采樣錯誤(0.81%),見表1。
表1 2012年-2014年凝血專業(yè)組標本不合格原因分類統(tǒng)計
2.2 檢驗科凝血專業(yè)組不合格標本科室分布情況 619份不合格標本中,科室分布排名前5位的分別為外科、心內科、急診科、消化血液科和神經科。其中不合格標本率最高的科室為外科(24.39%),其次為心內科(11.63%),最低的為神經科(9.53%),見表2。
2.3 2012年-2014年各年不合格標本數(shù)量統(tǒng)計分析 2012年的標本不合格率為1.82%(268份);2013年的標本不合格率為 1.09%(186 份);2014年的標本不合格率為 0.81%(165份),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3。
表2 2012年-2014年凝血專業(yè)組619份不合格標本前5位科室分布[n(%)]
表3 2012年-2014年各年凝血專業(yè)組不合格標本統(tǒng)計
在檢驗醫(yī)學質量控制的前處理中,送檢標本是否合格直接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臨床的診斷方向[2]。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3年3月頒布的 《醫(y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ISO/ICE15189)特別強調要嚴格執(zhí)行送檢標本的質量控制。因此,標本是否合格是保證檢驗結果是否準確的前提因素之一。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619份不合格標本中以標本量不合格和標本凝固的比例較高,占不合格標本總數(shù)的76.09%。這主要是由于護理人員采血不規(guī)范,以及對真空管采血量概念淺薄或者不熟悉采血流程,導致采血量不符合要求。標本凝固主要發(fā)生在抗凝劑量不足或血液未與抗凝劑混勻,也可能因患者血液黏稠度較高,采血的針頭較小,從而導致采血過慢,還可能是抗凝劑使用不當導致[3]。對于進行凝血試驗檢測的標本,目前大部分醫(yī)院采用真空采血法采集受試者的血液標本,國際血液學標準委員會推薦的抗凝劑是濃度為109 mmol/L的枸櫞酸鈉,抗凝劑與血液的容積比為1∶9,比例必須準確??鼓齽┻^多,會造成凝固時間延長。止血帶的使用時間不得超過60 s,采血要順利,采集血液至抗凝管后,應立即輕輕顛倒混勻5~8次,避免標本溶血和凝固[4]。標本脂血的不合格比例占21.49%,可能是由于患者在采血前一天食用油膩食物,或采血前未空腹12 h造成的。為了準確地反映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臨床醫(yī)護人員和檢驗人員應該了解血液標本采集前患者的狀態(tài)和影響結果的因素,并將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要求其予以配合,盡可能減少非疾病因素對血液標本檢測結果的影響[1]。
619 份不合格標本的科室分布情況中,排名前5位的為外科、急診科、心內科、消化血液科和神經科。這5個科室是我院床位較多的科室,因患者較多,而醫(yī)護人員相對較少,導致科室工作量大;另外,護理人員的流動性較大,新上崗的護士責任心不強,不能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造成標本的不合格率較高。心內科、神經科收治的患者年齡較大或者長期輸液導致血管萎縮,靜脈穿刺不易成功,也是造成標本不合格的原因。
本文研究中,2012年-2014年的不合格標本率逐年下降,從2012年的 1.82%下降至2014年的 0.81%,這是由于檢驗科為了降低不合格標本率,嚴格規(guī)范分析前質量控制的結果。各組室每季度對不合格標本統(tǒng)計后及時與護理部溝通,每半年統(tǒng)計分析后與臨床護理開展聯(lián)席會議,把存在的問題與臨床護理溝通、查找原因,加強并參與護理上崗培訓,講解標本采集前患者準備及采集過程中注意事項及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弱點予以糾正。雖然2012年-2014年我院檢驗科凝血專業(yè)組的不合格標本率逐年下降,但與其他醫(yī)院相比,不合格率仍然偏高,需要進一步加強靜脈穿刺的培訓,提高抗凝血標本的質量,以達到減少和預防不合格標本的目的[5]。特別是一些重點科室,減少護理人員的流動,加強新人崗前培訓,強調不合格標本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減少患者痛苦,降低成本,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jù)。
1 叢玉隆,王前,主編.臨床實驗室管理.第2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103-105.
2 周睿,王清濤.醫(yī)學實驗室認可對分析前質量控制的要求及應對方案.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6:191-192.
3 王秋桐,安躍震,刑潔.臨床檢驗中心不合格標本分類統(tǒng)計及原因分析.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2945-2946.
4 劉成玉,羅春麗,主編.臨床檢驗基礎.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287.
5 劉志華,李丹華,彭祥云.臨床不合格血液標本原因分析和持續(xù)改進措施.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13,31:4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