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近兩年國內學術論文遭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
1 2015年8月18日,德國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宣布,由于調查顯示論文的同行評議報告存在造假問題,將撤回64篇科研論文。經過相關媒體調查,論文的作者絕大多數來自中國。這些文章分別發(fā)表在神經生物學、癌癥研究、生物化學和其他學科的期刊上,作者來自北京、上海、沈陽和哈爾濱等10多個中國城市。該出版社發(fā)表聲明稱,“在編輯檢查發(fā)現虛假的電子郵件地址,以及隨后進行的內部調查發(fā)現偽造的同行評議報告后,將從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10本訂閱期刊上撤回64篇論文?!?/p>
2 2015年3月27 日,英國大型學術醫(yī)療科學出版商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簡稱BMC)撤銷了43篇偽造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其中41篇出自中國作者之手,作者單位涉及38家國內知名醫(yī)科院校及三甲醫(yī)院。其中41篇中國作者的單位涉及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國醫(yī)科大學等多家高校附屬醫(yī)院,還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總醫(yī)院、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濟南軍區(qū)總醫(yī)院等多家部隊所屬機構。涉及其單位的文章第一作者都是導師級的通訊作者,屬于業(yè)內“大腕”。該事件之后,包括BMC在內的多家期刊出版社已不再允許論文作者推薦參與同行評議的人選。
3 2014年12月,《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指稱某些造假論文已經滲入期刊《診斷病理學》中,文章分析100篇學術論文的語言用詞,發(fā)現一些論文看上去像是工業(yè)規(guī)模大量生產出來,其中24篇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C)的資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貼來自其他中國政府部門。該期刊還點名一家位于上海的“論文工廠”——“MedChina醫(yī)學服務中心”,注冊地址為復旦大學科技園。事件曝光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進行調查,涉假的24篇論文被移交給紀檢監(jiān)察審計局進行處理。
4 2014年初,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計算機科學家Cyril Labbé發(fā)現,在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和美國IEEE組織的一些會議論文集中,存在數量客觀的計算機生成論文,出版社確認后撤回了這些論文。在120篇被撤稿的論文中,大多數虛擬論文會議都在中國舉辦,大部分論文作者標注來自中國的學術機構。在會議網站上,主辦方聲稱所有論文都經過同行評審。雖然無法和會議組織者聯系,但該論文上標記的部分作者確有其人。Labbé通過私人通訊方式告訴了兩家出版社,出版社當即刪除了這些論文。
學術丑聞發(fā)生之后,各種調查及原因分析見諸報端,其中典型的有同行評議說、第三方機構說、環(huán)境說、機器批量造假說。
同行評議說
現代生物出版集團(BioMed Central)撤銷了43篇生物醫(yī)學論文事件中,在撤回每篇文章時,附帶了一小段解釋:“我們很遺憾地撤回了這篇論文,因為同行評審過程受到不當影響和危害。因此,這篇論文的科學誠信無法保證。”
同行評審(Peer review)是許多國家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的重要一環(huán),出版方通過讓同領域專家閱讀論文,從而判斷是否錄取投送的稿件,以保證學術論文的質量。
第三方機構說
2014年,聲學領域雜志《振動與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一次性撤回了60篇論文,因為這些論文的多數同行評審人來自中國臺灣,而其中有不少人使用了假名。在該事件的調查中,第三方機構浮出水面。
2014年12月,國際出版?zhèn)惱砦瘑T會(COPE)意識到當下“同行評審造假”已自成體系,這一不當行為似乎是由大量第三方機構主導而成。
這類機構本身合法,他們在作者、尤其是第一語言非英語的作者提交論文前,提供論文格式優(yōu)化、語言潤色等服務。但他們是否協助甚至主導了同行評議的造假行為則存在很大疑問。
環(huán)境說
環(huán)境決定論表明,只要制度和環(huán)境,包括獎賞、監(jiān)管和懲處等得當,是可以大大減少學術行為不端的。即便在國外,也會因為環(huán)境的原因而出現許多學術不端行為。例如,在2014年十大論文撤稿事件中,列于首位的是日本的小保方晴子的刺激觸發(fā)獲得的多能性(STAP)細胞研究結果造假。
在分析這些造假結果時,相關人員認為,促使研究人員造假的重要原因是經費和名譽。在知名雜志,尤其是世界一流學術刊物,如CNPS(《細胞》《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刊》和《科學》)上刊登論文是研究人員能得到資金或者好工作的最好保證。
在中國,出于同樣的原因,研究人員會造假,但是更具中國特色,即評職稱。如果有了職稱,則可以獲得晉級、增加工資和獎金,并且能夠獲得巨額研究經費。當然,評職稱需要條件,論文就是其中一個必備的硬件。這種更具中國特色的條件其實已經制約了不少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員的發(fā)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鋌而走險。
機器批量造假說
2014年初德國Springer出版社及IEEE撤消120篇論文事件中,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計算機科學家Cyril Labbé披露了論文造假原因。即計算機軟件SCIgen惹的禍。這是2005年MIT的研究人員發(fā)明的,主要是想證明一些會議會接受計算機編造的論文。這個軟件可以免費下載,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制作這樣的論文。
Labbé強調,目前他發(fā)現的偽造論文都出現在非開放出版物,沒有發(fā)現開放獲取雜志中存在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