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綜合活動的開展如一縷春風,吹開了高中語文學習的新局面,活躍了高中語文課堂,為高中語文學習增添了新的色彩。語文綜合活動是高中語文學習的必修課,新課標下的語文綜合活動需要有新的面貌。那么,如何在開展語文綜合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值得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語文綜合活動;文化氛圍;學習能力
高中語文綜合活動是必修的課程,為高中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拉開了語文學習新的序幕。那么,如何展開高中語文綜合學習活動,讓綜合活動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新動力,為自己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的工作經驗闡述開展語文綜合活動的幾點建議。
一、營造語文綜合活動的文化氛圍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只有在校園中構建一個良好的語文綜合活動的氛圍,才能對學生語文學習發(fā)揮作用。從校園的整體角度來說,學校需要把本校的創(chuàng)校歷史、辦學理念、師生規(guī)范、專業(yè)特色等等進行總結完善,并形成可以翻閱的紙質材料或者在校園櫥窗中展現出來。校訓、?;铡⑿8璧仁菍W校具有代表性意義的事物,但事物是不斷更新的,所以學??梢韵驅W生征集意見,談談你心目中的學校是怎么樣的,或者給每一批新生發(fā)放關于學校的一些簡介,讓學生有個良好的初印象。學校在構建校園文化氛圍時,要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多了解學校的建設,培養(yǎng)學生主人翁的意識。而且,在學校制訂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制度規(guī)范時,讓學生參與,不僅會使制度的構建更加人性化,而且也會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學校,促進雙方之間的良性互動。
校園中有的不僅僅是教學樓,還有各種花園、噴泉、綠化地帶等等,這些都是便捷可取的文化素材,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這些建筑物進行美化其名、吟詩造句的活動,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展示文化才華。這樣一種寓教于形的語文綜合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學校,了解學校的文化底蘊。除了這些,在寢室、食堂、校園道路上都可以做一些小標語、小圖案來提升整個校園的文化底蘊。
從班級來說,學生可以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建設一個小班級的文化氛圍,比如班規(guī)、班徽、班訓,讓學生自己動手搞活班級,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一個看起來充滿文化氣息的教室更有讓人想要好好學習的動力。
二、以名言警句營造氛圍、鼓舞人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讓學生對學校有歸屬感的關鍵就在于讓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揮想象布置校園,親手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比如,向學生征集“最喜愛的名言警句”“最喜愛的名人”,發(fā)動學生為學校每個場地選擇適當的句子格言,也可以收集資料。學生對于自己精心挑選出來的名言警句、偉大的名人,或許會加以更多的關注,名人的魅力也能夠影響到學生,讓學生進一步接觸名人,感受名人沉淀的力量。對于這些收集來的資料放在哪也是需要研究的,如果只是隨意地擺放,掛在建筑物的墻上,而不加以科學規(guī)劃,那么其價值也是無法得到體現的。因此,名言警句、名人事跡可布置在學生經常經過的地方,或者學生愿意去看的地方,比如學校的櫥窗、教學樓的過道、樓梯上,不同的場所布置的內容不盡相同,讓整個校園看起來文化氛圍濃厚。
三、開展文化活動,活躍語文教育
圖書館是學校重要的、可利用的文化資源,在開展語文綜合活動時,完全可以利用圖書館的平臺,讓學生在圖書的海洋中遨游。時常帶領學生在圖書館進行自由閱讀,幫助學生尋找經典,讓學生在書籍中汲取作家的精髓,豐富自己。讀書比賽、作文大賽、朗讀比賽等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都能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感受文學的魅力,進一步接觸語文的多種形式。廣播和校報也是學校傳播訊息的途徑,鼓勵學生向廣播站、校報投稿,展現自己的文字功底,或者直接參與到廣播站和校報的運營中,體會做一名廣播站和校報工作人員的樂趣。多種方式、多種渠道拓寬學生感知語文的魅力,讓語文綜合活動的價值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文化活動的開展,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嘗試多種方式接觸語文學習,豐富了語文思維,拓展了視野。
四、學校特色語文綜合活動教材的編輯
想要開展好語文綜合活動,就必須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材。每個學校的教學特點都不盡相同,在吸收借鑒別的學校優(yōu)秀的地方之后,結合本校的優(yōu)勢多方面拓展語文綜合活動的寬度,比如收集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地方特色的風俗等等。教材的編撰還需要請一些專家共同研討,或者請他們給學生進行主題講座,讓學生感受專家深邃的思維。得體豐富的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為語文學習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素材。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件長久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加以改進和補充,讓語文綜合活動的現實價值真正地得到實現,學生的學習能力也能“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陳曉燕.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J].新課程研究,20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