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哈丁之前的“公地悲劇”思想研究

        2015-11-29 06:56:32陽曉偉閉明雄
        河北經(jīng)貿大學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公地悲劇哈丁奧德

        陽曉偉,龐 磊,閉明雄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南開大學 經(jīng)濟學院,天津300072;3.中國社會科學院 經(jīng)濟研究所,北京102488;4.寧波大學 區(qū)域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研究院,浙江 寧波315211)

        一、引言

        “公地悲劇”不僅是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和人類生態(tài)學(human ecology)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而且也是現(xiàn)代西方經(jīng)濟學在論述“市場失靈”尤其是公共資源過度開采問題時的重要理論工具。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我國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公地悲劇”問題,這一理論對我國的價值和重要性也在不斷上升。

        然而經(jīng)濟學中關于“公地悲劇”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版本,不同學者對“公地悲劇”的表述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科斯等人(1994)認為:“公地悲劇是指“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為共同體所擁用,共同體中的成員都有使用權,但沒有人有權阻止他人使用,且在公地上活動的人不會考慮他的活動對鄰里或后代的影響,結果是公地資源或者是其他公共資源因過度使用而造成枯竭的現(xiàn)象?!雹偬├铡た级骱蛠啔v克斯·塔巴洛克(2013)認為:“公共地悲劇是指在任何一種無人具有所有權,因而不具有排他性的資源都傾向于面臨過度使用和維護不足的局面。如果對某項資源的維護的缺失太嚴重,以致對它的濫用超過了這種資源能夠自然再生的程度,我們一般就稱它是一種公地悲劇?!雹诙鶕?jù)公共資源治理領域的權威專家和諾獎得主埃莉諾·奧斯特羅姆(2008)撰寫的《新帕爾格雷夫經(jīng)濟學詞典》“公地悲劇”詞條則認為:“當很難或將可以產生無限期收益流(flows of benefits)的公共池塘資源③的潛在使用者排除出去的成本太高時,就會出現(xiàn)‘公地悲劇’現(xiàn)象,最終這些資源將會被理性的、效用最大化的個體所消耗殆盡,而不是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將它們保留下來?!雹?/p>

        關于“公地悲劇”定義的版本雖然很多,但是它們的本質含義卻是相容的。資源(通常是自然資源)在產權上的排他性不足或者缺失,而使用上的競爭性又過于強烈而導致資源枯竭,資源所蘊含的經(jīng)濟租金耗散,資源使用上的低效率或者無效率,甚至威脅到全球生態(tài)、人類社會或經(jīng)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情形都可以被稱之為“公地悲劇”。

        “公地悲劇”流行開來始于1968年美國著名生態(tài)學家格雷特·哈?。℅arrett Hardin)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的經(jīng)典論文:《公地悲劇》⑤。這篇論文刊登出來以后引起了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廣泛討論和爭議。它在20世紀后期一直是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Dietz et al,2002)。⑥然而這也使得學術界對于“公地悲劇”思想的認識大都鎖定在哈丁(1968)及以后,對哈丁以前人們關于“公地悲劇”思想的認識則很少有人提及,即使偶爾提到也是零散而非系統(tǒng)性的,這段漫長的“公地悲劇”思想史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掉了。任何理論或者思想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的,哈丁的“公地悲劇”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在哈丁(1968)以前,西方思想史中已經(jīng)存在著若干關于“公地悲劇”思想的早期認識。為了能夠盡可能地將哈?。?968)以前的“公地悲劇”思想還原出來,從而有助于人們獲得對“公地悲劇”思想史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認識,筆者對哈丁以前與“公地悲劇”有關的歷史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地考察。根據(jù)時間的先后順序,同時也是對這一思想的認識程度,哈丁以前的研究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希臘、近代和1968年以前的20世紀。

        二、古希臘時期的“準公地悲劇”思想

        西方思想史中類似于“公地悲劇”的早期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約2 500年前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和2400年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

        (一)《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

        發(fā)生于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是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一場戰(zhàn)爭,它是整個古希臘歷史當中最大的兩次戰(zhàn)爭之一⑦,最后以斯巴達的勝利而告終。《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的作者修昔底德(Thucydides)本人不僅親身經(jīng)歷了這場戰(zhàn)爭,而且在公元前424—公元前423年間擔任雅典一方的將軍。

        這部著作中的第141部分關于伯羅奔尼撒人戰(zhàn)斗力的論述閃現(xiàn)出了與“公地悲劇”非常類似的思想火花:

        “在一場單獨的戰(zhàn)役中,伯羅奔尼撒人與他們的同盟者或許能夠抵抗其他所有的希臘人;但是他們卻不能跟一個和他們完全不同的強國作戰(zhàn)。他們缺乏能夠做出迅速而有力的行動的必要條件——一個唯一的中央決策機構;相反,他們處于一種充滿各式各樣競爭角力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都有平等的代表權,他們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每個代表只關心自己本國的利益,有些國家強烈希望對他們的敵人采取報復措施,而其他國家為了避免使自己受到傷害卻無動于衷,導致最終不能組織起任何有效的(集體)行動。而且他們疏于組織起來召開會議。他們僅投入極少的時間來考慮任何公共事務(public object),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于處理他們自己本國的事情。同時,每個人都妄想著不會有什么害處是由于自己(對公共事務)的疏忽所致,其他人會替他照料這事或那事;因此由于所有代表都獨立抱有的這種觀念,公地(the common)會潛移默化地導致腐朽?!雹?/p>

        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修昔底德就已經(jīng)認識到,如果沒有合適的制度人們在面對公共事務時,往往會成為搭便車者(free-rider)。有必要指出的是,修昔底德所討論的“公地”是指“國防”,因而更主要的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而不是與“公地悲劇”直接相關的“公共資源”。因此,修昔底德的上述思想與“公地悲劇”理論只是非常接近——可以被視為“公地悲劇”的“孿生姊妹”——集體行動困境,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公地悲劇”思想。盡管如此,它與“公地悲劇”思想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

        (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

        亞里士多德關于“公地悲劇”的早期思想,是在批駁他的老師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主張“妻子和孩子應當公有”這一問題上體現(xiàn)出來的。對此,亞里士多德從“人的本性”的角度對柏拉圖的這一主張進行了反駁:亞里士多德認為總體而言,人們對“共同所有”之物的關心程度遠遠低于個人私有之物:

        “用以達成這一統(tǒng)一目的的手段也值得批評:(1)從總體上來說,而不是就每一個個體來說,公有制之下的公父、公母們絕對不會有真感情,有的只是普遍的冷漠;(2)親屬只是部分意義上的親屬(當一個孩子有1 000個公父時,每一個父親也就只能算是1/1 000的父親);(3)人的自然本性并不會消失,發(fā)揮作用之后,會將這一制度摧毀?!雹?/p>

        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行“妻子兒女共同所有”將會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害,具有某種“悲劇”性的色彩:

        “這一學說不僅不能導致眾人的和諧,還會引起實際上的損害。一件事物為越多的人共有,人們對它的關心就會越少。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事物,對公共事物則很少顧及?;蛘哒f,對于公共的一切,他們最多只關心其中與個人利益相關的事物。即使沒有其他的原因,若是人們認為某一事物已有其他人來管理,便會更多地傾向于忽略這一事情。這正如家庭中的情況一樣,成群的奴仆往往不如少數(shù)幾個更得力。柏拉圖所構思的制度意味著,每個公民都有1 000個兒子,可是這些兒子并不是個體公民的兒子。其結果只能是每個兒子同樣地被每個父親所忽略。”⑩

        除了“妻子和孩子公共所有”問題之外,亞里士多德關于“公地悲劇”的早期認識還體現(xiàn)在他對財產制度的理解上。亞里士多德強調了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所有”——共同所有狀態(tài)下的“所有”和個人私有狀態(tài)下的“所有”——之間的差別。他批評了將這兩種“所有”混為一談的做法,因為這兩種“所有”的實際意義是不一樣的——個人私有意義上的“所有物”得到的關心程度要遠遠高于共同所有意義上的“所有物”:

        “在此,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全體的人們對同一事物說‘我的’若是采用了第一層意思(‘一個一個個體的和’的意思?),這樣說,誠然是好事,但不符合實際;若是在其他意義(‘整體而不分’的意義)上說,這種一致性也不能導致和諧的出現(xiàn)?!?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早在2 400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就已經(jīng)認識到“民間智慧”或者特定時空的“默會知識”在應對“公地”方面的重要意義。亞里士多德寫道:“還有一件事情不能被忽略,那就是真實生活經(jīng)驗的教育作用。我們應該關注一下過去漫長的歷史歲月,在此,如果是真正好的(被柏拉圖鼓吹為新發(fā)現(xiàn)的)東西,人們就不可能對它們一無所知。幾乎每一件事情都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出來,雖然還有一些發(fā)現(xiàn)物還沒有被匯集起來;還有一些,雖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還沒有被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他的這一思想也是奧斯特羅姆所提倡的“公共池塘資源自主組織與自主治理”模式在思想基礎上的萌芽。

        由此可見,亞里士多德已經(jīng)認識到了“公地”會導致無人關心或者缺乏足夠照管的問題和尊重民間智慧的重要性。但是不難看出,和修昔底德類似,亞里士多德作品中的“公地悲劇”思想依然是比較“隱蔽”和“間接”的,且并不是專門針對“公地悲劇”思想本身的闡述或者證明,而是運用“公地悲劇”的另一面——集體行動困境——來分析各自所關注的某種現(xiàn)實問題。綜上,我們不妨將修昔底德和亞里士多德與“公地悲劇”有關的思想稱之為“準公地悲劇”思想。

        三、近代關于“公地悲劇”的思想

        “公地悲劇”或者與其類似思想的發(fā)展在時間上并非嚴格連續(xù),而是時斷時續(xù),跳躍性地分散于歷史長河之中。盡管上文指出早在2 500年前的古希臘就依稀有了對“公地悲劇”的模糊認識,但其后漫長的中世紀卻似乎沒有可圈可點的內容。?

        根據(jù)產權學派的理解,人們之所以對“公共事務”缺乏關心,進而導致“公地”的腐朽,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共同所有下的產權模糊。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完全無產權就可以被視為“極端的公地”,或者哈丁假設的“對所有人完全開放的公地”。那么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他1651年出版的名著《利維坦》?中事實上就已經(jīng)構建了一個極端條件下的公地悲劇模型?;舨妓辜俣ㄔ跊]有國家的“自然狀態(tài)”下,不存在政府或法律的概念,因而沒有任何有價值之物是受產權保護的,此時的人們必然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混戰(zhàn)狀態(tài)或者“叢林法則”。

        霍布斯及其之前學者們關于“公地悲劇”的早期“思想火花”并不是為了分析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或者經(jīng)濟租金消失問題,而是在分析他們各自關心的諸如“戰(zhàn)爭”“共妻共子”或者“國家的必要性”之類的問題時體現(xiàn)出來的。從我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西方世界中最先認識到公共資源過度或者不當開采“公地悲劇”的應當是19世紀初期法國的自然主義者馬爾賽(Marcet)。馬爾賽在其《關于政治經(jīng)濟學的對話》一書?中指出:

        “假設土地自動生長出現(xiàn)在需要耕種的全部作物,在沒有產權制度的條件下它們仍然得不到有效利用,水果在成熟之前就會被人們所采摘,動物也會在成年之前被殺死,因為誰會保護不屬于他自己的東西呢?誰又會珍惜免費供他使用的自然物呢?……比如,在這個國家,唯一以公共財產(common property)形式存在的樹籬堅果(hedge-nuts)和黑莓,它們在成熟之后才被采摘的情形是多么的罕見啊……”?

        然而,對哈丁《公地悲劇》一文的誕生啟發(fā)性最大和影響最為直接的并不是馬爾賽,而是英國數(shù)學家兼受命教長威廉姆·福斯特·里奧德(William Forster Lloyd)?1833年發(fā)表的《關于控制人口的兩堂講座》?(Dietz et al,2002:8)。

        在《講座》中,里奧德引入了“公地”和“公地使用者(commoners)”的概念,原創(chuàng)性地闡述了一個初步的“公地悲劇”理論。首先,里奧德假設兩個人同意共同勞動,且勞動成果為兩人的共同財產(common property)?。那么,無論何時不管其中某人再怎么努力,他也只能獲得一半的勞動成果;而如果他偷懶的話也只需承擔一半的損失。如果每個人勞動的努力程度僅僅取決于他所能獲得的勞動成果的話?,那么此時兩個人勞動的努力程度將只有彼此“單干”時的一半。類似的,當三個人合伙時,激勵機制將為“單干”時的三分之一,四個人合伙時為四分之一……隨著合伙人數(shù)的增加,激勵迅速遞減,當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努力與否對未來產量的關系非常微弱,正如他認為自己對整個社區(qū)(community)而言無關痛癢一樣;亦即激勵將會趨近于無,當這種激勵衰減到無法被人類的心靈所感知時,激勵機制就徹底失去了意義。

        再者,里奧德假設了兩個人擁有一個共同基金(a common purse),且他們兩人都可以自由地從該基金中獲益的情形。里奧德認為,對于一個經(jīng)濟體而言,增長的動力源泉與未來享受(儲蓄)的減少是息息相關的,而儲蓄又取決于每個人當前的花銷。如果一個人從他自己的錢袋子中取出一基尼(guinea)?,那么他以后可消費的錢就減少了一基尼。但假如他是從一個和別人享有同等支取權利的共同基金中取錢的話,情況就不一樣了:損失會落到兩個人的頭上,他花費基金中一基尼時的考量程度和他平時花半基尼是一樣的;每個人在支出決定上,就好像整個共同基金都完全屬于他一個人一樣。當涉及多人基金的情形時,每個成員各自的支取行為對整個基金的侵蝕會微妙得難以察覺,而且人們會把時間和其他資源花費在非生產性的分利行為中,生產性資源的份額受到抑制,最終造成整個經(jīng)濟體增長動力的消失。

        此外,里奧德對公地的“擁擠性”也做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在《講座》第一部分的末尾,里奧德為了使自己的分析更加形象,設計了兩個虛擬國家的案例并進行了對比分析:“其中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是這樣的,家庭的負擔完全由父母來承擔,而在另一個國家小孩在年幼的時候就自己養(yǎng)活自己?;前者在圍起來的土地上維生,而后者則在公地上維生;兩者的人口密度都很大。”

        里奧德認為:公地上的牲畜必然會變得孱弱瘦小,公地會變成荒丘;而與之毗鄰圈起來的牧場卻能得到很好地維持;從物理或者物質資料生產的角度,這是由于公地的擁擠性;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則歸咎于自然或者后天生育方面的平等性。

        無論是圍起來的牧場還是對所有人開放的公地,都必然會存在一個飽和點(a point of saturation)?。如果在牧場上投入更多的牲畜,則它們借以維生之物(比如牲畜)就會以原有牲畜牧草份額的減少為代價,從而影響它們的成長環(huán)境。

        雖然兩個國家增加牲畜飼養(yǎng)量時都會存在走向“擁擠”或者“飽和”的趨勢,但是在方式上是有所區(qū)別的。里奧德寫道:“如果他在公共牧場上飼養(yǎng)更多的牲畜,牛羊可以食用的牧草就會減少,而這種減少是由牧場上所有牲畜共同忍受的,除了他自己的牲畜受到影響之外,其他所有人的牲畜也會受到影響,而且他自己本人的牲畜遭受的影響僅占全部損失的一小部分?!?對于幾個已經(jīng)滿載且毗鄰的牧場,如果突然將它們的圍欄打開連成一片,從而變成開放式的公地,則其飽和點的位置立刻就會被改變。

        這幾塊牧場的圍欄被打開并成為開放式公地前后的情形是這樣的:僅就物理空間而言,被圍起來獨立成塊的小牧場顯然比將它們連起來變成大公地時更容易遭遇“圍欄效應”,當進一步考慮到牧草的生長周期以及土壤肥力的恢復周期等因素時,將各個獨立牧場的最大承載量加總起來必然要小于范圍更廣闊的公地;但當我們將里奧德所原創(chuàng)性強調的“社會結構”性因素考慮進來時,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用圍欄圍起來的牧場意味著產權得到良好界定和保護,開放式公地則意味著產權模糊甚至不存在,因而對于“審慎”的行為主體而言,在圈起來的牧場內他們會有意識地將牛羊數(shù)量保持在不超過“飽和點”的范圍內,而在開放式公地上則會競爭性地擴大自己的飼養(yǎng)量,從而加速“飽和點”的到來。

        最后,里奧德將他闡述的“公地悲劇”理論應用到人類勞動力市場的分析當中。“現(xiàn)在,對于已經(jīng)出生的及尚未出生的,地球上現(xiàn)有的居民和所有等待入場的未來居民而言,勞動力就業(yè)市場的情形就是一種事實上的公地——對所有人都開放的牧場。在牲畜們的公地上,幼獸憑借著它們一整套的牙齒獨立地加入啃食大軍當中。在人類的公地上,兒童將來也會類似地用自己可以勞動的雙手加入就業(yè)大軍。除了公地以外,沒有哪一個地方的‘入場券’能夠如此輕而易舉的獲得。在這兩種情形中(無論是牲畜還是人類)都必然會被鎖閉在一個極度飽和的點上?!?

        有必要指出的是,雖然哈?。?968)及以前關于“公地”的研究大都持悲觀態(tài)度,但卻并非全都如此。比如緬因(Maine,1871)?已經(jīng)認識到公共產權資源的結果不止有“悲劇”這一種,如果加以管理它也可以很好地造福人類,他研究了在許多條件下村民社區(qū)利用私有財產與公共產權資源相結合的模式是相當合理的。

        四、1968年以前的20世紀關于“公地悲劇”的正式論述

        雖然在哈?。?968)之前的20世紀中仍然沒有學者明確提出“公地悲劇”的術語,但事實上這一理論卻已經(jīng)得到了初步模型化的證明。在這段時期內,對“公地悲劇”理論做出突出貢獻而且影響最大的是戈登(Gordon,1954)?和謝弗(Schaefer,1957)?。他們以海洋漁業(yè)為例對公地進行了正式分析。他們將捕魚力度(fishing effort)對漁業(yè)在生態(tài)上的可持續(xù)性和不同捕魚力度水平下的經(jīng)濟效益進行了簡單的模型化處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戈登—謝弗模型(Gordon-Schaefer model)占據(jù)了漁業(yè)管理和研究的主導地位(Dietz et al,2002:9)。兩位學者都認為對于一個開放式的漁場在捕魚力度很小的條件下,關于捕魚力度的產出函數(shù)會迅速增加,但是隨著捕魚力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魚類的儲量下降,搜尋并捕撈到額外一單位魚所需的成本會上升,從而經(jīng)歷一個邊際報酬遞減?的過程。當超越“最大可持續(xù)產量”時,繼續(xù)加大捕魚力度不僅不經(jīng)濟,而且會對海洋生物的可持續(xù)性造成破壞和威脅。?他們假設魚和捕魚投入品的價格保持不變,?捕魚的總收入等于漁獲量乘以魚的價格。由于捕魚力度帶來的產出受邊際報酬遞減的影響,總收入曲線呈“倒U形”;他們假設成本函數(shù)為具有正斜率的線性函數(shù)。最大化凈收入就是總收入與總成本之間的差額(見圖1)。

        圖1 捕魚力度、成本和收入的關系(戈登—謝弗模型)

        圖1中,A點的總收入函數(shù)斜率與總成本函數(shù)相等,兩者的差額最大,因而表示凈經(jīng)濟收益最大化;B點表示就資源本身而言,實現(xiàn)可持續(xù)開采的最大化;C點表示開放進入條件下,漁業(yè)的實際狀態(tài),此時的經(jīng)濟利潤(租金)為零。至于為何實際狀態(tài)會如此,圖2的表達更加清晰。

        根據(jù)戈登—謝弗模型,由于海洋漁業(yè)中產權的公共性,或者開放進入(open access)的性質,漁民之間會競爭性地開發(fā)漁業(yè),投入更多的勞動,使用更多、更大和更先進的漁船及其他捕魚設備,一方面造成資源的過度開采(overexploitation);而另一方面又造成過度投資(overcapitalization)的后果。大自然的免費饋贈本應給人類帶來豐富的經(jīng)濟租金(economic rent),但是由于缺乏合適的產權安排或者管理制度,不僅這種經(jīng)濟租金會耗散,甚至連海洋生物本身的可持續(xù)性都會遭到破壞,從而造成“公地悲劇”的結局。

        圖2 “公地悲劇”的圖解

        圖2清晰地表明:社會最大租金點是邊際產品曲線(MP)?和邊際成本曲線(MC)的交點。租金矩形apqc是社會最大化租金,因為在x點如果再多增加一單位捕魚力度的邊際成本大于其邊際收益。然而,在開放進入的條件下,開發(fā)者們(harvesters)的開發(fā)行為不會停止于租金最大化的x點。他們會繼續(xù)進入,因為進入者捕獲份額是AP(“捕魚力度”的平均產品),而不是MP(增加一個單位付出的產出),所以產出會進一步擴大到AP=MC的點為止,然而此時的經(jīng)濟租金完全消失了——這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劇”。

        戈登—謝弗模型不僅影響了生物科學,還影響了微觀經(jīng)濟政策設計。一個非常明顯的推論就是:如果整個漁場壟斷性地歸同一個人或者組織長期所有或控制的話,經(jīng)濟租金就不會因大量漁民的競爭性開發(fā)而消失。受戈登—謝弗模型以及后來哈丁公地悲劇模型的影響,許多學者主張獨有權的目標(sole-ownership)?:要么將公共資源私有化,要么實行政府控制,但更多的是在政府主導下的私有化。

        早期學者們對“公地悲劇”問題的認識和探索不僅給以哈丁為代表的現(xiàn)代版“公地悲劇”理論奠定了基礎,促使其進一步成長為現(xiàn)代主流經(jīng)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組成部分,而且為人類克服“公地悲劇”問題提供了有益借鑒。盡管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疏漏,甚至在人類應對“公地悲劇”的實踐中還產生過一定的“副作用”,但這恰好體現(xiàn)了歷代學者們在探知真理過程中的艱難性和曲折性。

        (致謝:本文作者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副所長楊春學研究員的指導,文責自負。)

        注釋:

        ①R.科斯、阿爾欽、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美】泰勒·考恩、亞歷克斯·塔巴洛克著,王弟海譯:《微觀經(jīng)濟學:現(xiàn)代原理》,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一版,第338頁。

        ③公共池塘資源與公共資源在內容上基本沒有區(qū)別,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前者主要側重于強調資源本身的特殊物理特性導致排他性成本過高,而后者則傾向于強調由于人的因素導致資源產權的公共屬性。

        ④Ostrom E.Tragedy of the Commons.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Second Edition.Eds.Steven N.Durlauf and Lawrence E.Blume.Palgrave Macmillan,2008.

        ⑤Hardin 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62):1243-1248.

        ⑥Dietz T,Dolsak N,Ostrom E,Stern P.The Drama of the Commons.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2002:1-15.

        ⑦另一次是發(fā)生于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間的希波戰(zhàn)爭。

        ⑧資料來源:Thucydides.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 r.bk.I,sec.141。

        ⑨⑩??【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高書文譯:《政治學》,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頁、第191-103頁、第101頁、第121頁。

        ?指對多人共有之物的看法,認為共有之物是每一個成員的所有物之和——此段括號內注釋為本文作者添加。

        ?至少從我們掌握的全部資料來看確實如此。

        ?【英】霍布斯著,黎思復、黎弼廷譯:《利維坦》,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這本書的英文名是“Conversations in Political Economy”,它是最早的經(jīng)濟學教科書之一,采用對話體的形式,作者馬塞爾是大衛(wèi)·李嘉圖的朋友。

        ?Marcet J H.Conversations on Political Economy.3rd ed,London,1819:60-61.

        ?里奧德借助“公地”模型發(fā)展了馬爾薩斯的人口學說,直接影響了哈丁《公地悲劇》的創(chuàng)作。此外,他還是“邊際效用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者之一,但不幸的是人們通常只記住了所謂的“邊際革命三杰”,對里奧德的貢獻卻長期被遺忘了——詳見“Lloyd W F.W.F.Lloyd on the Checks to Population.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6,No.3,Sep.,1980:473-496”檔案(ARCHIVE)部分。

        ?該書的英文名是“Two Lectures on the Checks to Population”,為了簡便,以下簡稱《講座》。

        ?至于這種共同財產如何分配,里奧德認為不必假設事實上的平均分配,只要假設這種未來的分配是未知的,兩個人對共同財產的預期方面是對稱的就行了;在三人及多人合作時,也遵循此例。

        ?在沒有其他特殊情況的條件下,這通常是能夠成立的。

        ?基尼貨幣出現(xiàn)在1633年,是英國第一代由機器生產的貨幣,它于1816年退出了流通貨幣行列,不再進行面值交易。

        ?當然這僅僅是里奧德的一個非真假設,他的意思是指小孩通過他們自己的勞動去換取日常所需的面包。

        ?里奧德指出“飽和點”是一個取決于利益權衡的界限,超出了這一點后審慎的人將不會再增加飼養(yǎng)量。用今天經(jīng)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點。

        ??資料來源:Lloyd W F.W.F.Lloyd on the Checks to Population.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6,No.3,Sep.,1980:473-496.

        ?Maine S H.Village Communities in the East and West.New York and London:Henry Holt and Company,1871.

        ?Gordon H.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source:The Fishe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2,No.2,Apr.,1954:124-142.

        ?Schaefer M B.Some Consideration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s in Rela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Marine Fisheries.Journal of the Fisheries Research Board of Canada,1957,14:669-681.

        ?雖然戈登本人對海洋漁業(yè)邊際報酬遞減持謹慎的態(tài)度,但他的“替代性假設”對模型分析而言,與邊際報酬遞減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

        ?在戈登之前,尤其是在捕魚技術還不發(fā)達的時代,相當一部分“達爾文主義”學者(主要是生態(tài)學家和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生態(tài)上和其他的肉食動物沒有本質區(qū)別,海洋生物資源是永不枯竭的。

        ?他們假設自己分析的只是地區(qū)性小規(guī)模的漁場,捕魚力度的大小并不會對魚價和捕魚投入品價格造成影響,只是價格的接受者。

        ?Townsend R and Wilson J A.An economic view of the commons,in The Question of the Commons.McCay B.J.and Acheson J.M.,eds.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87:311-326.

        ?因假定了魚價為單位價格,因此邊際產品就等于邊際產品價值和邊際收益,平均產品也是如此。

        ?比如Anthony Scott(1955),The Fishery:The Objectives of Sole Ownership,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3,No.2(Apr.,1955),pp.116-124.

        猜你喜歡
        公地悲劇哈丁奧德
        “奧德彪”中國奇幻漂流,流量改變一名非洲網(wǎng)紅30天
        重慶哈丁環(huán)境試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哈丁環(huán)境試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哈丁環(huán)境試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哈丁環(huán)境試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英國女子心跳驟停六小時! 死而復生創(chuàng)造醫(yī)學奇跡
        海外星云 (2019年22期)2019-01-06 02:21:38
        為156個國家工作,小伙巧掙萬元英鎊
        奇聞怪事(2017年3期)2017-03-30 11:05:48
        高校大學生公共資源使用行為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1:09:33
        “節(jié)假日高速免費政策”為何變雞肋
        財稅月刊(2016年3期)2016-06-01 15:29:05
        “節(jié)假日高速免費政策”為何變雞肋
        財稅月刊(2016年2期)2016-05-17 21:16:16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av手机在线一区| 国内偷拍国内精品多白86|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88久久久| 中文字幕人乱码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老师脱了内裤让我进去|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亚洲视频|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动态图|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中文亚洲第一av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50岁丰满熟妇xxxx| 国产99页|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观看|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 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免费视频| 波多吉野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777精品久无码人妻蜜桃| 国产主播福利一区二区| 视频一区二区不中文字幕| 久久熟妇少妇亚洲精品|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 99这里只有精品|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99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精品字幕|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欧美成妇人吹潮在线播放| 亚洲美女影院| 精品国产亚洲av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 玩弄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