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勝
“和”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大力弘揚和創(chuàng)新“和”“合”精神,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和主義”?!昂椭髁x”包含了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與和諧世界三個層次,具備嚴謹?shù)膬仍谶壿嫞且粋€系統(tǒng)化的科學理論,并通過中國自身的實踐不斷得到驗證。堅持和推廣“和主義”,對于發(fā)展中外關系,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和”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實質之一。中國人自古就推崇“和為貴”、“以德服人”,主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諳“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之理。因此,在對外交往時,歷來注重“協(xié)和萬邦”,堅持“與人為善”。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和平與發(fā)展”已經取代“戰(zhàn)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這個歷史性判斷的提出,我們更是進一步將“和”、“合”精神貫穿于外交工作之中,積極踐行和平、和睦、和諧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理論——“和主義”。
“和主義”理論并不深奧,但其內涵卻十分豐富,具備嚴謹?shù)膬仍谶壿嫼秃侠淼慕Y構層次,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科學理論。總的來看,至少包括了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和平共處。一個成熟的國際關系理論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國與國之間如何相處的問題?!昂椭髁x”也不例外,它首先提出了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該原則自提出以來,不僅在中國同世界各國簽署的條約、公報、宣言、聲明等雙邊關系文件中得到反復確認,而且也在許多重要國際會議和一系列國際文件中不斷被引用或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所指出的,“60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走向亞洲、走向世界,歷經國際風云變幻的考驗,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法原則,集中體現(xiàn)了主權、正義、民主、法治的價值觀,已經成為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有力維護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權益,為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彼J為,“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chuàng)舉,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歷史昭示我們,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無法帶來美好世界。”因此,和平共處是國際關系中最基礎也是最起碼的要求。
第二層次是合作共贏。強調和平共處并不是說就“老死不相往來”。國家要發(fā)展,社會要進步,必須開展對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在交往過程中,不論是殖民時代那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弱肉強食之法,還是“你輸我贏”的零和思維,顯然都不是可取之道。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國與國之間依存度不斷加深,很難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或是自己說了算,必須走出一條和衷共濟、合作共贏的新路子。
對此,中國牢牢把握住時代主題,堅持以合作促和平、以合作促發(fā)展,不斷深化合作理念,大力加強同世界各國開展務實友好合作。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明確了提出:“不管國際風云如何變幻,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將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強調應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xié)作、共贏”的精神。
近年來,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明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各國相互依存和利益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此同時,經濟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資源能源安全等各類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推進互利合作面臨新的嚴峻挑戰(zhàn)。新形勢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而只能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共同尋找各類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實現(xiàn)合作共贏,增進共同利益(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理論中心組:《堅持和平發(fā)展 促進合作共贏》,載《求是》2013年第18期)。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突出了合作共贏的重要性,主張在國際關系中應“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強調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明確表示“中國將繼續(xù)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
第三層次是和諧世界。在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才有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和諧世界理念是胡錦濤同志于2005年9月15日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正式提出來的。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什么是和諧世界,怎么建設和諧世界進行了深入闡述,即“應該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恪守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xié)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yōu)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fā)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zhàn)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環(huán)保上相互幫助、協(xié)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繼續(xù)強調指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p>
和平指的是一種相安無事的狀態(tài),而和諧的內涵與境界要遠比它高得多。因為,和諧強調的不僅僅是相安無事,而且要能各盡其責、各展其能、各得其所。進入21世紀后,盡管世界仍很不安寧,人們孜孜以求的“和平夢”還未最終實現(xiàn),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今的我們較以往任何時候更有能力維護和平、促進和平,也需要向著更高目標邁進??梢哉f,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順應了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為人們指明了更高、更美好的奮斗目標。所以,構建和諧世界既是目標,也是指導思想;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吳建民等:《和諧世界與中國外交》,載《外交評論》2006年第1期)。
總之,“和主義”理論所蘊含的這三個層次是內在統(tǒng)一且層層遞進的。這就好比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之后,就會開始追求更高一級的需求。在國際關系中,國與國之間首先要能和平共處,才可能謀求合作,實現(xiàn)共贏;而只有都通過走合作共贏之路,相互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也才能建成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昂椭髁x”理論主要來源于中國五千多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新中國六十多年的特色外交實踐。因此,新中國的外交工作處處貫徹著、體現(xiàn)了“和主義”。
其一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便制定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人”的指導方針,開始確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該政策的核心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fā)展友好關系。對于一切國際事務,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根據(jù)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不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不搞軍事集團,不參加軍備競賽,不進行軍事擴張。關于這方面,冷戰(zhàn)期間,中國同蘇、美的關系演變就是很好的例證。即使是在實行“一邊倒”的時候,中國也敢于拒絕蘇聯(lián)提出的無理要求(如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和聯(lián)合艦隊等),敢于反對蘇聯(lián)的霸權主義。而在反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同時,我們也能適時同其開展交流,直至建立外交關系。
其二堅持走和平發(fā)展之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歷史上,國強必霸似乎成為一條定律。因此,中國的快速崛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各種反應。比如,有些國家對我們的疑慮、擔憂、誤解、防范甚至遏制的傾向也隨之有所增加。國際社會上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不絕于耳。其實,我們早已非常明確地向國際社會申明: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立足于發(fā)展自己,不搞侵略擴張,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不走“國強必霸”的傳統(tǒng)大國崛起的老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和發(fā)展,也是中國人民從近代以后苦難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結論。”因此,他特別強調,“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xiàn)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tǒng)一?!备母镩_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也完全可以證明,中國打破了后起大國崛起勢必掠奪、侵略、爭霸的歷史定律,開創(chuàng)了全球化時代依靠勤勞智慧、合作共贏,實現(xiàn)振興的全新道路(裘援平:《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與公共外交》,載《國際問題研究》2010年第6期)。
其三堅持正確的義利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非常注重“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外交工作中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他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xiàn)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fā)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加快發(fā)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xiàn)雙贏。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唯利是圖、斤斤計較?!闭腔谶@種理念,中國無論是一窮二白的時候,還是發(fā)展壯大起來之后,一直都堅持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對外援助。據(jù)國務院新聞辦2011年和2014年發(fā)布的兩份對外援助白皮書顯示,截至2012年,中國的對外援助金額累計達3456.3億人民幣,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建成各類成套項目近2600個,為其他國家培訓各類人員近17萬人次,援外醫(yī)療隊診治患者近2.7億人次。
其四堅持協(xié)商談判的解決問題之道。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關鍵是以什么樣態(tài)度和方式來對待和處理。中華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和為貴”、“協(xié)和萬邦”、“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精神,貫穿中華文明的歷史(李源潮:《同心求和平 攜手促安全——在第二屆世界和平論壇上的講話》)。 因此,對待國際爭端,我們一貫主張通過協(xié)商談判,尋求政治解決之道,反對動輒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脅,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在處理我們同其他國家的爭端時,也一直秉承這一理念。比如,中國堅持通過對話談判處理同鄰國的領土和海洋權益爭端,已同12個鄰國成功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陸地邊界問題。在處理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中印邊界問題等領土爭端時,盡管我們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jù),但選擇了克制謹慎,始終致力于雙方協(xié)商處理。可以說,沒有中國的克制,就沒有今天亞洲的繁榮發(fā)展。
“和主義”理論的形成、發(fā)展與實踐,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一大貢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首先,“和主義”建構了認識國際關系的另一個理論視角?!昂椭髁x”在堅持世界需要合作的大前提下,更多地從需求層面來看待國家間關系,即如何一步步地滿足和實現(xiàn)國際關系中的合作需要。這與目前西方的三大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從權力、制度或文化的視角來考察國際關系現(xiàn)象有較大不同。全球化時代,在各國高度相互依存、利益深度融合的新情況下,需求一般是會超越權力、制度和文化的,從而逐漸成為處理國家關系的新的出發(fā)點。
其次,“和主義”提供了國與國關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路徑。英國前首相帕麥斯頓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它被許多國家視為對外關系的準則。這種法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于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其本質是一種利己主義。如果每個國家都如此行事的話,不太平便可能成為常態(tài),國家間關系也注定是不可持續(xù)的。然而,“和主義”則不同。定位上,它著眼長遠,致力于國家間關系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層層遞進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建設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方式上,強調通過合作做大集體的“利益蛋糕”,從而使每個個體都能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最后,“和主義”回答了中國和平崛起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問題。毫無疑問,中國的崛起正深刻地改變著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一些國家或個人基于歷史經驗而有所擔憂和疑慮也比較正常。不過,判斷一個國家的最終走向,還應從其指導思想上探究?!昂椭髁x”清楚地申明了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之路,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有效的合作來實現(xiàn)和平崛起,不可能走“國強必霸”的老路?!昂椭髁x”同時還表明,中國將自身的發(fā)展與國際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信奉的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真誠希望同所有國家一道實現(xiàn)繁榮發(fā)展與和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