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龔自珍曾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蛘驗槿绱耍瑖艘恢北容^重視讀史,甚至出版業(yè)的“歷史熱”至今未退,但究竟該怎樣讀史,卻是一個值得引起重視的話題。畢竟,歷史不僅僅是確鑿無疑的事實,因種種原因,歷史的許多細節(jié)已漫漶不清,而在這些細節(jié)上形成的種種判斷與解釋,更難說誰是誰非。初讀史的人,往往看一本書而引為奇貨,好言“必然”“規(guī)律”,而讀多了,就會變得謹慎,方知在大判斷下,還有無窮趣味。
讀史至樂,在于獨立判斷,在于發(fā)現(xiàn)與尋找,而這就非要努力接近第一手文獻不可。
《戰(zhàn)后東北接收交涉紀實》
作者:張嘉璈
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嘉璈是民國時著名金融家,出自巨族,著名哲學家張君勱是其二哥。抗戰(zhàn)勝利后,蔣介石因與宋子文鬧僵,只好請張嘉璈回國主持接收東北的談判。時蘇軍占據(jù)東北,國共雙方軍隊為搶先進入而展開競爭,這使張嘉璈的地位十分微妙,在日記中,他不僅忠實地記錄了談判全過程,且坦率指出國民黨政府當時存在的上下信息懸隔、政令不通、各謀其私等問題,這嚴重影響了其政治遠見和執(zhí)行力,作者因而對未來感到憂慮。本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記錄忠實而生動,議論處雖少,卻極為獨到、犀利,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兩訪中國茶鄉(xiāng)》
作者:(英)福瓊
出版:江蘇人民出版社
福瓊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派到中國的“植物間諜”,在他的努力下,數(shù)千種中國獨有植物被引種到西方,而更致命的是,福瓊將數(shù)萬株中國茶苗和八名種茶、制茶藝人帶出中國,使英國破解了中國茶葉的秘密,中國茶葉出口因而遭遇重創(chuàng)。福瓊的盜竊行為徹底改變了中英兩國的歷史,本書作為他在中國盜竊植物時的第一手記錄,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一方面,它比以往西方傳教士觀察更深入;另一方面,作者文筆生動,對于我們了解過去頗有裨益。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
出版:九州出版社
阿列克謝耶維奇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作為報告文學作家,她被贊為歷史的忠實記錄者,然而,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中很少有“大人物”,似乎不難采訪,可只能采訪到小人物,怎樣才能讓作品震撼讀者的心靈呢?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才華在于她特別善于裁剪一手材料,通過情緒線索,將其有機地組織起來,她用紀實手法恢復了俄羅斯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所以讀她的書,是一個持續(xù)被感動的過程,她證明了一點:小人物的歷史也是珍貴的,并不比大人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