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琳
【摘 要】在英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上,受益于啟蒙運動,航海游記體科幻小說無異是“烏托邦”一個難以超越的高峰。烏托邦文學中逃避充滿痛苦的現實生活,和向往完美的生存狀態(tài)已經內化到人類的生存經驗之中。在《格列佛游記》里,探險和奇異的幻想體現著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其超越時代的清醒,和對于空想烏托邦主義的多面的獨到見解。
【關鍵詞】英國文學;烏托邦;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中圖分類號:I106
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作為英國文學中的諷刺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者,在其代表作《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 1726)中,幽默辛辣的諷刺手法和獨樹一幟的敘事風格豐富了作品的道德含義,以諷刺揭露荒誕,并通過人物性格和敘述框架使難以置信的事件成為現實。故事以社會的真實生活為基礎,而現實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則表現得更為集中突出。然而,僅僅諷刺現實是不夠的,基于反思和憂慮,關心社會發(fā)展的人們必然傾向于設計一個完美的理想國。
一、英國文學中的“烏托邦”傳統(tǒng)
十四世紀初,跟隨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腳步,在英國,社會學家們開創(chuàng)了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主張實驗和直接的觀察。隨后,十七、十八世紀風靡歐洲大陸的啟蒙運動將英國文學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游記、科幻體小說層出不窮。羅杰·培根(1214-1294)倡導以科學取代習俗,以理性取代迷信,以進步取代蒙昧,“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其最具影響的作品《新大西島》提出了科學協(xié)作這一嶄新的概念。啟蒙運動的倡導者一方面癡迷于科學對于社會發(fā)展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方面還認為科學可以促進德行教化。而《新亞特蘭蒂斯》雖然未完成,提出的科學研究新方法對后世意義深遠,他也被冠上科學方法之父的美名。
“烏托邦”(Utopia)的概念首次由托馬斯·莫爾提出?!盀跬邪睿磺袣w全民所有,因此只要公倉裝滿糧食,就決無人懷疑任何私人會感到什么缺乏。原因是,這兒對物資分配十分慷慨。這兒看不到窮人和乞丐。每人一無所有,而又每人富裕?!边@一描述設計了理想國的經濟生活,廢除私有制并以社會主義替代,財富的平均分配避免了社會的不平等。
“烏托邦”文學思想之所以深邃,體現在對于所生活時代主流思想的叛逆和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前瞻性。以培根的《新大西島》為例,在當時被認為是超自然和幻想的科幻小說情節(jié),多數在如今得到了實現。
“烏托邦人在本國鏟除了野心和派系以及其他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們沒有因內爭而引起糾紛的危險,而內爭曾是毀滅了許多城市的穩(wěn)固繁榮的唯一原因。只要一國內部融洽一致,并有健全的制度,那末,鄰國的統(tǒng)治者就無從使這樣的國家發(fā)生動搖,盡管這些統(tǒng)治者心懷覬覦,常來擾亂,然而總是被擊退?!闭紊希盀跬邪睢睂崿F了民主的最高形式,也切斷了一切自私自利和野心的可能??偠灾查_現實,盡情地描寫和闡述想象中的伊甸園。
二、《格列佛游記》
斯威夫特在這兩點恰恰與培根乃至一切啟蒙倡導者截然相對。其最有名的作品《格列佛游記》里,勒皮它島上的科學家和統(tǒng)治者們終日癡迷于抽象科學,罔顧人世的習俗與生活,他們拙于行動,凡事都需傭人的指引。對話要傭人提醒,妻子當面與人偷情,滑稽可笑而不通人情。這樣的人物刻畫象征了作者對于這樣一群缺乏常識和德性的科學家的蔑視。在知識與德性的問題上,斯威夫特是培根的一個反題,他尤其對科學家的政治統(tǒng)治心存警惕,他認為在科學與政治兩門學問之間存在天然的界限,用科學來指引政治必將導致政治的失序,倡導古典主義中審慎與節(jié)制的回歸。勒皮它島上的亂象影射的是把政治奠基于科學而不是公民與統(tǒng)治者的德性之上的危險后果。此為作者對于當時英國皇家協(xié)會的反諷。斯威夫特采用烏托邦幻想小說的形式,看似是一部充滿樂趣,充滿奇異幻想的游記,實質卻是用蔑視、輕松的口吻來表現作者無可奈何的心理和情緒。通過主人公格列佛航海旅行的故事, 通過反諷與正述,刻畫出自己期望的理想國度,對18世紀英國社會進行了全面辛辣的諷刺。
“烏托邦”文學脫離不了比較的敘述手法?!陡窳蟹鹩斡洝分行∪藝吧涞氖钱敃r英國和歐洲大陸腐敗、瑣碎的政壇風景,那里的人民鼠目寸光、貪婪自私,其德行正好和他們的身體尺寸成比例。與之相反,大人國里的人民則是民風淳樸、安逸自足的巨人,他們高尚、正直,一如斯威夫特所仰慕的古希臘城邦的古代公民。第四部慧駰國游記中,斯威夫特直接表達了對于人性的失望,理想中的高道德標準只能在馬群中體現,而人類,被稱作野狐,是粗俗不堪和自私自利的化身。大人國和慧駰國為作者對于理想社會的正述。
小說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還在更深的層面上,直接諷刺了人性本身。在第四卷里,關于“錢”的那段議論就是如此。作者編造出叫做“耶胡”的畜生代表人類,對人性中卑鄙與丑惡進行了夸張的展示和辛辣諷刺。格列佛來到沒有金錢,沒有軍隊警察的慧骃國,向他的馬主人解釋說:“我們那里的耶胡認為,不管是用還是攢,錢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勞動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們的人民大多數被迫過著悲慘的生活……”。作者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純粹的金錢關系。并由此對人性產生了疑問。最終,厭棄世俗,決心不與他人同流合污的主人公回到祖國后最終選擇與豢養(yǎng)的馬相伴度過余生而逃避同類。文中對于慧骃的描寫“真誠不說謊,厭惡一切陰暗的事物,如戰(zhàn)爭等”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然而絕對的無私和善良并不存在于真實世界中,斯威夫特在小說中對于理想之地的設計,特別是對于人性善惡的觀點常被認為具有局限性。
三、理想的破滅和雙面“烏托邦”
從英國啟蒙運動的經驗來看,小說可以是推動政治進步的手段??墒恰陡窳蟹鹩斡洝芬鸬纳鐣错懓l(fā)生在斯威夫特逝世之后。文學作品對于公眾的影響通常是有滯后性的。“烏托邦”國度在身份上的對立性:美好奮進,但荒謬虛妄造成了其無法成真的現實。“Utopia”是一個理想的社會——而這樣理想的好地方是不存在的?!胺礊跬邪睢毙≌f討論的即是理想無法實現甚至使生活變得更壞的可能。發(fā)達的科技加上井井有條的社會是否是人類所追尋的天堂?
將希望寄托在空想上是不現實的。斯威夫特通過用格列佛幻想破滅的方式向讀者表達自己對“烏托邦”理想的悲觀態(tài)度,書中的后半部分充滿了悲觀和消極的色彩,身處困苦工業(yè)時代的格列佛將希望寄托于一個自己構想的美輪美奐的純凈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生活富足,擁有良好的道德準則,然而這種理想中的純凈社會始終無法在現實社會中實現,最終這種幻想在世風日下的社會風氣中破滅?!胺垂髁x的道德理想主義和審美烏托邦,在一個現代性已經成為主流的社會,它作為對于主流社會的批判才有意義,它本身不能替代工具理性與世俗主義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不能替代現代性的主流地位而直接成為社會建構的尺度。它的批判性是以其邊緣性為前提的。這一點在一個工具性與世俗化尚未成為主流或帶有強烈的前現代色彩的國家尤其如此?!薄陡窳蟹鹩斡洝穼F實與虛構緊密地聯系起來,文中描述的各個國家非常切合當時的英國社會,斯威夫特利用這種表現手法來抨擊黑暗現實,揭露社會弊端,引起讀者對當前社會問題的深思。
斯威夫特吸收了喬叟、馬洛里、培根的“烏托邦”思想,對已存在的理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反抗和思考,對于英國文學界和思想界后期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朱雁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2]楊周翰、吳達元. 歐洲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姚建斌.烏托邦文學論綱[M].文學理論與批評,2003.
[4]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M].楊昊成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5]Thackery William.Gulliver and hus author[A].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Gullivers Travels [C].A. Greenberg (ed).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1988.
[6]伍厚愷:《簡論諷喻體小說〈格列佛游記〉及其文學地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