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高東生
放牧
文/圖_高東生
放牧,看似簡單,其實是很高級的事情。人類進(jìn)化了多少萬年,才慢慢琢磨出來,這是經(jīng)驗和智慧的累積。
但這項本事不為人類所獨有,小小的螞蟻也會,它們當(dāng)然不是放牧牛羊,而是蚜蟲。在香蒲的葉子上,我看到兩只螞蟻,各自領(lǐng)著十幾只蚜蟲。它倆在蟲群中不停地轉(zhuǎn)悠,我知道,這是為了及時獲得蚜蟲分泌的蜜露。
螞蟻可能并不以此來解決溫飽,因為我沒有看到大規(guī)模的放牧場面,倒是常常看到在一片面包屑、一塊骨頭渣或是一只昆蟲的尸體旁邊聚集著無數(shù)只螞蟻。很可能,這是個別高智商的螞蟻在以此改善伙食,像有些人能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到草叢中設(shè)套捕捉野兔,或挖陷阱捕野豬,那需要一定的技巧和頭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但螞蟻似乎比我們所有人都高明一些,它們不吃蚜蟲,只吃它們分泌的蜜露。你也許不同意我的觀點:不也有人擠牛奶、擠羊奶且不殘害動物嗎?但人吃的畢竟還是牛羊給孩子準(zhǔn)備的食物,而蜜露是蚜蟲的排泄物。更了不起的是,螞蟻可不是不勞而獲,蚜蟲也能獲得好處:受到螞蟻的保護(hù)。例如,若有吃葷的瓢蟲過來,想飽餐一頓,螞蟻會猛沖過去,直到將其趕走為止。
我后來在一片草葉上看到了螞蟻為蚜蟲勇斗小蜘蛛的場面。螞蟻放牧?xí)r,來了一只小花蜘蛛想偷食蚜蟲,螞蟻沖過去,小蜘蛛扭頭就跑,螞蟻不追了,它又回來偷食,還真有一次得手,后來螞蟻大怒,把蜘蛛趕遠(yuǎn)。那只蜘蛛不大,但蜘蛛是有蜇肢和毒液的,所以,螞蟻的這一舉動是冒著生命危險的。想想,若沒有螞蟻的保護(hù),那一片蚜蟲大概會被小蜘蛛吃得一只不剩。
向?qū)~和鯊魚、豆蟹和扇貝、牙簽鳥和鱷魚,甚至蜜蜂和花兒,都是這種關(guān)系。這不是剝削,不是寄生,而是互惠互利。有時我想,蜜蜂采蜜的時候順便授了花粉,人類受益,何以回報?只能是多種花、不噴藥。若再騙取和偷盜它們的糧食,會被罵白眼兒狼的。
互惠互利的理念叫什么?對,雙贏,或者叫合作共贏。一些人也是最近才悟出這個道理的。那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名搞企業(yè)培訓(xùn)的講師,正在給臺下的企業(yè)負(fù)責(zé)人講這個道理。他在臺上走來走去,一副義正詞嚴(yán)的神態(tài),似乎真理在握。我看了想笑,他好像是在講授很先進(jìn)的理念,其實很多動物早就知道,它們謹(jǐn)守秩序,認(rèn)清自己的位置,占據(jù)食物鏈的一環(huán),不爭不搶,互相幫助,在綠草鮮花中,過著我們一直夢想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