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磊,楊少波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上海 20009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歷史保護歷程反映出整個社會在3個層面的長期努力。在法規(guī)層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開啟了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序幕,截止2012年,國務院總計公布了118個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名單的公布和立法的制定并不等于保護的實施,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仍需要更大的努力去調整和適應現(xiàn)有城市管理體系,并突破陳舊觀念。在技術層面,1994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編制要求》和2005年住建部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規(guī)范》,對保護規(guī)劃編制的原則、內容、深度提出了明確要求,為編制工作的成果控制提供了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檢驗標準。然而2部不同政府部門頒布的法規(guī)實施近20年來,面臨的最大困境卻是法規(guī)的統(tǒng)一性要求和地方歷史文化特殊性的沖突。這也成為學術層面不斷研究的重要課題,各高等院校的相關專家、保護規(guī)劃編制單位和地方政府一起,在不斷提高對保護規(guī)劃的理論研究同時,致力于保護規(guī)劃實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實踐。
《金陵女子大學歷史風貌區(qū)保護規(guī)劃》(以下簡稱《本規(guī)劃》)就產生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12年公布的《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10—2020)》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提出“歷史文化街區(qū)”和“歷史風貌區(qū)”的概念,“將歷史建筑相對集中、能夠體現(xiàn)南京某一歷史時期風貌特點、未達到歷史文化街區(qū)標準的歷史地段確定為歷史風貌區(qū),實行登錄保護?!盵1],《金陵女子大學歷史風貌區(qū)》就是22片風貌區(qū)之一,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將校園列為歷史文化保護片區(qū)的案例。由于形成機制、發(fā)展脈絡、歷史外力和現(xiàn)狀使用的不同,校園類歷史風貌區(qū)保護規(guī)劃的制定必然與一般傳統(tǒng)民居類歷史街區(qū)有著不同的保護重點和保護框架,要求在制定保護規(guī)劃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保護對象在歷史價值和遺產利用方面的特殊性,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保護規(guī)劃系統(tǒng)架構。
1913年初,一個由北美長老會、浸禮會、監(jiān)理會、北美以美會和基督教友會共同組成的女子大學籌委會選定了南京作為教會女子大學的建立地點,同年11月14日籌建工作正式啟動(這一天也被認定為金陵女子大學的校慶日)。校園于1915年正式招生,當時借用了李鴻章小兒子位于繡花巷的房子作為臨時校舍,又稱“百間屋”或“百屋房”。由于臨時的校舍并不能滿足學校的未來發(fā)展,1916年春,校董會選擇了南京鼓樓西南方向的隨園陶谷作為永久校址,并于1918年正式委托美國建筑師亨利墨菲(Henry K.Murphy)著手進行校園規(guī)劃設計。憑借在中國設計實踐的豐富經驗、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精明的頭腦,墨菲很快就完成了設計圖紙(圖1),盡管遠超預算,但仍得到了校董會和遠在美國紐約的金陵大學美國建筑委員會的全力支持[2]。1919年6月,校長德本康夫人和建筑師墨菲為新校園打下了第一根樁,1920年3月1日施工正式開始,至1923年校園主體建筑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中包括了7座主要建筑:100號樓(會議室和健身房),200號樓(自然科學館),300號樓(文學館),400、500、600和700號樓均為學生宿舍(圖2)。
圖1 1921 年墨菲規(guī)劃設計的鳥瞰圖
圖2 金陵女子大學1923 年總平面圖
1930年12月,金陵女子大學收歸民國政府,并經核準立案改稱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并由金陵女子大學第一屆畢業(yè)生吳貽芳擔任校長。1933年增建了兩座原墨菲設計中已規(guī)劃好的建筑:圖書館和音樂樓(圖3)。1937年又于南面山坡上增建甲、乙教師職工宿舍、金女大附中宿舍(金女大附中宿舍為宋氏三姐妹所捐贈)。至此校園的空間結構已初步完整(圖4)。
圖3 金陵女子大學1934 年總平面圖
圖4 金陵女子大學1937 年總平面圖
抗日爆發(fā)后,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被迫西遷四川辦學,校園本部成立維持委員會,由魏特琳小姐負責留守,保護學校財產同時也為社區(qū)服務。由于南京大屠殺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魏特琳小姐與其他傳教士組成國際安全委員會,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成為安全區(qū)的主要核心地之一,保護了大量的貧苦婦女、兒童,這史實也被載入不朽名著——《拉貝日記》。
解放后,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與私立金陵大學合并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合并部分南京大學的院系,在原金女大舊址上成立了南京師范學院,擴大了校園面積,主要興建了4幢教學樓和5幢學生宿舍。20世紀80年代后,校園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期,主要是校園西部山區(qū)的教職工宿舍和校園南部多棟教學樓和校辦工廠。90年代以后,社會大環(huán)境下,校園區(qū)位已從南京的市郊變成了南京老城中心,校園基本完成了擴張建設,形成了目前現(xiàn)狀校園格局(圖5)。
圖5 金女大歷史風貌區(qū)現(xiàn)狀建筑總圖
圖6 1921 年墨菲規(guī)劃設計的總平面圖
金陵女子大學的校園發(fā)展歷程和建筑形式不僅留下了中國高等教育一個多世紀以來文化掙扎和社會變遷的烙?。灰惨娮C了一個在東方背景下,西方建筑師如何完成中國本土化的過程;同時這一結果又反過來影響了一代中國建筑師,并在其后的近一個世紀的傳承中,成為接受傳統(tǒng)的束縛并向傳統(tǒng)致敬的方式。
全面準確的對金陵女子大學的歷史價值評估成為保護規(guī)劃制定的先決條件,因為價值所在即核心保護內容。除了金陵女子大學豐富的社會價值以外(相關文化研究眾多,這里不再贅述),校園的歷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格局和建筑藝術兩個層面。
在墨菲最初的設計階段,校園建筑群的選址不僅考慮到局部地區(qū)的氣候條件和南京市當時的城市軸線關系[2],其空間格局的組合方式無疑是融合了美國校園規(guī)劃和中國傳統(tǒng)宮殿的結果[3]。在1918年夏天最初的設計草圖中,甚至在墨菲剛剛結束的長沙雅禮大學的校園規(guī)劃圖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墨菲母校的空間格局——“耶魯行列”、哈佛大學的“三邊圍合”以及弗吉尼亞大學建筑模式對設計的影響。而在1921年完成的總圖中,則明顯的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宮殿建筑中院落序列的特點:空間的軸線關系從美國校園的單一院落演變?yōu)橛蓮碗s道路系統(tǒng)并聯(lián)的一系列庭院空間(圖6)。在后來進行的燕京大學和清華學校的校園規(guī)劃設計中,墨菲將這種空間組合的方式運用得更加成熟。
1934年圖書館和音樂樓建成后,校園的整體格局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并且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建造南大樓(數理館)和北大樓(文史地館)。難能可貴的是,這次建設完全尊重了墨菲在1921年的實施圖紙中所預設的位置和體量進行布局,嚴整的分列于原主軸線的南北兩側,令校園的空間格局更加趨向于墨菲的預想。而2年之后建成的中大樓則以“T”形布局,取代了墨菲原規(guī)劃中設計的作為西側軸線收端的環(huán)形圍合的坡地敞廊,破壞了墨菲刻意保留的西側緩緩向上的山勢地形,連同南大樓和北大樓共同圍合出一個新的三合院落,完全把建筑格局的西端軸線緊緊收住,形成了紀念性極強的空間軸線。雖然進一步增強了軸線的縱深感,但卻是與墨菲原來以自然山體作為開放性的軸線末端的設想是不同的。原墨菲的規(guī)劃中將校園主體建筑群安置在山丘環(huán)繞的平地中這一尊重地形的想法卻恰恰限制了校園空間的發(fā)展,50年代后期建造的一系列宿舍建筑完全忽略了原設計思想,在幾乎沒有規(guī)劃的前提下,見縫插針,開始一步步蠶食周邊的自然山體。
文革期間校園建設處于停滯狀態(tài),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校園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首先1982落成的圖書館位于中大樓的東側的山坡上,校園從東至西的主軸線被充分甚至過分的強化;1987年落成的分別位于圖書館和音樂樓東側的兩棟外文樓(9號樓)和音樂樓(8號樓),延續(xù)了原建筑行列式布局的方式和建筑形式,卻破壞了原校園入口大草坪的開放性,連同1982年落成的校門建筑一起增強了中軸線對東部校園空間的控制力和入口空間的圍合感。而分別于1983和1990年落成的幼兒教學實驗樓(15號樓)、數學與計算機學院樓(12號樓),則將原來400、500、600和700號兩組學生宿舍之間的連廊拆除,改為2棟對稱的教學樓,同樣形成了與原建筑群落相同的三邊圍合的院落空間,阻隔了中軸線與自然山體的交互性,同時也增強了軸線的內聚性(圖7)。
在近一個世紀的校發(fā)展歷程中,最初由墨菲融合東西建筑文化,開創(chuàng)了中國高等教育校園規(guī)劃的新篇章;后來者的設計和建設,在墨菲的基礎上,逐步改變了原建筑群落的空間屬性,在對中軸線不斷延續(xù)或強化的過程中,增強了院落空間的封閉性和紀念性,也削弱了院落空間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而急速的擴張和毫無規(guī)劃意識的建設使得周邊山體的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建筑之間的空間關系雜亂無章,造成了許多安全和衛(wèi)生的隱患。
“適應性建筑”或后來演變成的“中國固有式建筑”,都是墨菲將西方學院派設計手法與中國傳統(tǒng)宮殿建筑式樣融合的產物,他的方式為其后近一個世紀中國建筑師探索“傳統(tǒng)復興”之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1913年墨菲在設計長沙雅禮大學的時候,建筑還明顯的帶有美國殖民建筑風格的特征,當1914年他參觀完北京紫禁城后,在德本康夫人“更接近中國式樣”的要求下,1919年完成的金陵女子大學校園建筑設計中,墨菲完全將傳統(tǒng)中國宮殿建筑的形式和細部做法融入了高達18m的2層巨大混凝土建筑體量和空間布局中。
圖7 墨菲規(guī)劃校園軸線的歷史拓展分析
圖8 為圖書館細部建設而作石灰大樣照片
圖9 圖書館立面歷史照片
圖10 金女大主要幾棟建筑物屋架的不同結構支撐方式
墨菲的成功之處首先是在設計中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復興”與現(xiàn)代建筑的結合。在建設過程中,他甚至還指導施工人員制作了1:1的檐口石膏模型,不斷推敲細部做法和施工工藝(圖8);在建筑色彩方面,不僅參考并簡化了清代建筑彩畫的構圖,甚至刻意將圖書館(11號樓)立面的柱子漆成深綠色(圖9),以呼應紫禁城文淵閣的建筑色彩;在1923年和1934年先后落成的2組建筑中,屋頂的曲線由原來的木結構所支撐的直線斜屋面改為了由混凝土折梁所支撐的曲線屋面,更加接近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屋面形式(圖10)。我們可以在1935年落成的由董大酉設計的上海市政廳中找到相同的做法,而上海市政廳的建筑組合方式與金陵女子大學100號樓極其的相似(圖11),這恐怕與董大酉1927年畢業(yè)后在墨菲的事務所工作過一段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是墨菲的另一個重要功績:為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創(chuàng)作“中國固有式”建筑樣式的提供了一條被廣泛認同的道路。這條道路貫穿了近百年的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史,也同樣體現(xiàn)在了金陵女子大學的校園建設歷程中。
50年代初期受到蘇聯(lián)路線的影響,建筑界提出要“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的要求。金陵女子大學在這一時期新增了南大樓、北大樓、中大樓3個建筑,延續(xù)了原墨菲設計中的青石基座、紅柱黃墻、歇山頂大屋頂的三段式中國古典建筑形制。簡化了檐下斗拱,但梁枋的彩畫細部更加精致,且修正了墨菲的設計中建筑斗拱與柱子沒有對齊的瑕疵。立面的窗戶相對簡化,沒有繁復的古典隔窗裝飾。主入口沒有了披檐的強化,用相對歐式的線腳限定入口區(qū)域,并配以門簪、抱鼓石、雀替等中國古典建筑元素裝飾。
80年代后源于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和設計多元化的影響,“傳統(tǒng)建筑形式”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建筑師廣泛討論的命題。金陵女子大學在這一時期新增了12號樓、15號樓、8號樓、9號樓,也繼續(xù)延續(xù)了3段式中國古典建筑形制,不過裝飾更加簡化。檐下已無斗拱和雀替裝飾,入口也無任何古典元素的裝飾。
總的來說,金陵女子大學校園建筑的歷史價值絕不僅僅局限于墨菲所創(chuàng)造的校園建設的最初階段,而是在于見證了近一個世紀以來3次復古思潮(20世紀初期"中國固有式建筑"、建國初期"民族形式"和20世紀80年代"傳統(tǒng)建筑形式")影響下的建筑形式在同一整體空間格局中的共存,而不同時期的建筑生長也對格局的衍生留下了時代文化的烙印。這樣的建筑文化與空間格局的架構關系在國內應屬孤例。
除了國家和江蘇省的相關規(guī)范以外,保護規(guī)劃還必須滿足南京市規(guī)劃局制定的相關保護規(guī)劃文件編制的規(guī)范要求,以達到實施有效管理的目的:這不僅要求了統(tǒng)一的文本格式,也包括了對保護規(guī)劃編制框架和主要原則的制定以及對保護對象的保護與更新方式的歸類。但同時,面對金陵女子大學這樣一個特殊歷史對象,必須考慮到其歷史價值和校園功能的特殊性對保護規(guī)劃制定的要求;與一般民居類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編制的不同在于:用地性質、建筑容量、人口密度、產業(yè)發(fā)展、衛(wèi)生安全、市政設施等規(guī)劃條件并不是本規(guī)劃的針對重點,甚至保護規(guī)劃也難以對這些子項產生有效的控制;對于本規(guī)劃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對保護對象進行風貌評估,并納入相應的保護策略中?;趯鹆昱哟髮W的歷史價值具有時間跨度這一特殊性的客觀認識,我們提出了整體保護和分類分級別保護兩種原則并重優(yōu)先的策略。
由于空間格局是本風貌區(qū)的首要歷史價值所在,所以本規(guī)劃強調了空間格局保護的重要性,并落實到實際的空間構成要素中。在對現(xiàn)狀空間關系進行了仔細梳理后,共將室外公共空間拆分為58個子空間,并將他們分為4個等級,分別對應了4種保護更新的方式(圖12)。
重要歷史空間是指校園建設初期就已經形成的,在歷年校園建設過程中得以保護并延續(xù)的空間;或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重要歷史事件的校園空間。對于重要歷史空間應保護空間原有格局、序列關系;保護形成空間界面的建筑立面、道路、鋪地的尺度、材質和色彩;保護空間內的古樹名木和歷史樹木。保護空間內的實現(xiàn)不受外部新建、改建、空間工程的影響。
圖11 金女大100 號樓和上海市政廳立面照片對比圖
圖12 金女大歷史風貌區(qū)現(xiàn)狀空間評估分類圖
圖13 金女大總平面布局引導圖
普通空間是指校園內經過設計的功能性空間或師生習慣性活動形成的的空間場所,并且對重要歷史空間沒有直接影響,包括小型廣場和運動場。對于普通空間的更新措施應予以保留,不應改變空間的功能和尺度,但對空間的使用造成了不利影響的停車、道路等,應進行整治。
與傳統(tǒng)風貌或校園文化不協(xié)調的空間是指風貌區(qū)內沒有經過合理組織、交通組織不暢、綠化缺乏管理、對重要歷史空間造成了不利影響的空間。對于與傳統(tǒng)風貌或校園文化不協(xié)調的空間的更新措施應予以積極改善,結合校園師生的活動需求和交通組織的梳理,改造成為有組織的公共活動交流空間或綠化景觀空間。
雜亂空間是指風貌區(qū)內交通流線難以到達,缺乏日常管理的空間。對于雜亂空間應予以積極改造和整治,結合周邊交通和校園功能需求,改造綠化環(huán)境,并納入日常管理系統(tǒng)。
對于前兩類保護類空間和保留類空間以保護為主。例如100號樓、200號樓和300號樓所圍和的以大草坪為中心的空間院落因為保留并見證了歷史而被被列為保護類空間:①較為完整的保留了最初的空間形態(tài)、交通系統(tǒng)、樹木綠化和界面關系;②大草坪曾經在二戰(zhàn)期間被覆以美國國旗以免被轟炸;③留存了日據時期為300號樓加建的門廊以及日軍種植的雪松。相應的保護措施要求拆除后期加建的鐵柵欄和倒計時牌,梳理綠地空間,強化中央綠地的儀式感與公共交流性;對空間內歷史道路的材質進行適當維修改善;保護、修繕文物建筑,對歷史建筑進行維修改善,對主要歷史界面進行立面整治;維護空間周邊的歷史樹木,保持原有歷史風貌。
對于后兩類改善類空間和整治改造類空間以更新為主。特別是南側山地的建筑與空間群落,對于校園空間的要求來說,不僅開放和公共性不強,而且還存在很多死角,為校園生活帶來諸多隱患。規(guī)劃在調整了局部建筑功能和交通流線組織關系后,結合山地建筑的特殊空間形式,對這一區(qū)域著重進行了梳理。將原來支離破碎的諸多小空間通過多樣化的交通方式和調整山地高程的局部處理,把原來的幾角旮旯改造為可供生活交流的公共空間。并將其組合成為3組有層次和遞進關系的空間序列,以形成對北部規(guī)整空間格局的呼應。
以往的保護規(guī)劃僅僅對建筑進行了分級別的保護,而對于金陵女子大學來講,其他的保護要素如道路、樹木、景觀小品同樣是空間格局的重要構成要素,同時也具有相應的時間跨度。所以,分類分級別的保護原則要求對每一類保護對象都制定不同級別的保護要求和更新措施。
以對樹木的保護控制為例。校園內豐富多樣的樹木是構成空間景觀的重要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是在建校初期由第一批師生一手種植;同時從早期的設計圖中可以看出,也是當初墨菲為增加了空間親人尺度,營造院落空間氛圍所刻意安置的。所以這些樹木見證了校園的歷史變遷,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也是特色空間格局重要的構成要素。我們根據當初的設計圖紙、歷史照片和文字材料,鎖定了這批樹木的空間分布,連同對已公布掛牌古樹名木將其列為保護類樹木,并要求按照《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和《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和管理辦法》的要求進行保護。對于后期種植、對校園景觀起到積極美化作用的一般大樹列為保留類樹木。而對于校園內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樹木或非南京地區(qū)樹種,比如近期種植的棕櫚樹等,將其列為與風貌不協(xié)調樹木,對此類樹木應進行整改和移植。通過對樹木進行分級的風貌評估,使其納入有據可依的管理體系中(圖13)。
圖14 金女大歷史風貌區(qū)樹木保護規(guī)劃圖
在金陵女子大學歷史風貌區(qū)的保護規(guī)劃制定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引入各種先進規(guī)劃理念或理論技術路線,而是立足于對歷史和現(xiàn)狀的深刻研究,以客觀的歷史態(tài)度剖析并評估保護對象價值的特殊性,并根據這種特殊性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在保護規(guī)劃制定的內容中,我們將空間格局的保護落實到了每個具體的院落空間中,確定了相應的保護要求;并側重于對消極空間的整治,這也是校園保護規(guī)劃的特殊要求。而對于一般保護規(guī)劃所忽略的道路、樹木和景觀小品我們也根據其歷史價值,制定了不同級別的保護要求,以強化規(guī)劃對校園整體風貌保護的有效性。
本規(guī)劃中其他的工作成果例如對校園社會價值的總結歸納、針對建筑單體的保護導則和市政設施的技術支持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贅述。
[1]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10—2020)[Z].
[2]郭偉杰.譜寫一首和諧的樂章[J].中國學術,2003(1).
[3]陸敏,陽建強.金陵女子大學的空間形態(tài)與設計思想評析[J].城市規(guī)劃,2007(6).
[4]董黎.金陵女子大學的創(chuàng)建過程及建筑藝術評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5]孫建秋.金陵女大(1915~1951)金陵女兒圖片故事[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6]程斯輝,孫海英.厚生務實巾幗楷模——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7]孫海英.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8]張連紅.金陵女子大學校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9](美)胡華玲.金陵永生:魏特琳女士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0]馮世昌.南京師范大學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徐海寧.近代教會女子大學辦學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學為個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2](美)Jeffrey W.Cody(郭杰偉).Buildingin China:Henry K.Murphy’s“Adaptive Architecture,”1914-1935.[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13]陽建強.歷史性校園的價值及其保護——以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老校區(qū)為例[J].城市規(guī)劃,2006(7).
[14]徐昌宏.金陵女子大學[J].鐘山風雨,2007(1).
[15]嚴海建,冷友偉.日軍占領時期南京地區(qū)的教會大學[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