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丹,徐玉琴,馮懿卉,周日寶,王朝暉,童巧珍*,石國強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藥學院,湖南 長沙410208;2.益陽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益陽413000)
灰氈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 和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均來源于忍冬科忍冬屬,灰氈毛忍冬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為2015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的山銀花來源之一[1]; 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為2015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收錄的大宗藥材金銀花唯一來源。 兩者均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臨床上廣泛用于治療癰腫療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fā)熱等病癥[2]。其莖又叫金銀藤,有清熱解毒、疏風通絡之效[3-5]。 文獻研究顯示,其葉亦可入藥,具有抑菌、抗氧化作用[6-8]。 灰氈毛忍冬變異株為上個世紀末在湖南溆浦發(fā)現(xiàn)的灰氈毛忍冬自然突變株,具有花整齊、花蕾期長、花冠不展開、有效成分含量高、采收周期長、采收成本低等優(yōu)良特性,已被廣泛引種栽培,成為灰氈毛忍冬的主流品種,又名“湘蕾金銀花”[9-10]。
山銀花與金銀花藥材性狀較相似, 易混淆,較多研究者對灰氈毛忍冬和忍冬進行了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部分研究者對灰氈毛忍冬和忍冬原植物性狀,花、莖的顯微特征等方面開展了對比研究[11-15],未見關于葉的顯微特征比較研究的報道。 本研究在文獻研究基礎上進行灰氈毛忍冬、灰氈毛忍冬變異株及忍冬葉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構造的比較研究,為忍冬和灰氈毛忍冬性狀鑒別、灰氈毛忍冬良種選育及種質資源研究提供實驗基礎,同時為忍冬屬植物葉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顯微構造研究提供參考。
實驗樣品采自湖南中醫(yī)藥大學藥用植物園, 經(jīng)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周日寶教授鑒定為灰氈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灰氈毛忍冬變異株(湘蕾金 銀 花)Lonicera macranthoides ‘XiangLei’ 和 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一年生枝條上的成熟葉。
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忍冬的葉片均呈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葉先端尖或漸尖,基部圓或近心形,葉緣全緣,略向下卷;其中灰氈毛忍冬變異株葉邊緣明顯見柔毛;新葉見紅暈,三者均上表面毛茸稀疏、下表面毛茸密被;羽狀網(wǎng)脈,主脈均近軸面稍凹下,遠軸面稍凸起,葉脈和葉柄上均密被毛茸,其中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尤甚;體輕,質脆,氣微,味微苦; 三者的葉大小及上下表面顏色差異較大,詳見圖1,表1。
圖1 3個樣品葉外部形態(tài)圖
表1 3個樣品葉外部形態(tài)比較
葉柄或葉片橫切片制作:用胡蘿卜條夾住葉柄或葉片,用雙刃刀片徒手切片,將切片置盛蒸餾水的培養(yǎng)皿中,選取完整薄片,蒸餾水裝片后,稀甘油封片。
表皮裝片制作: 分別取3個樣品的新鮮葉片,用鑷子撕取葉片下表皮,撕離面朝上,蒸餾水裝片后,稀甘油封片。
將制成的臨時裝片置于雙目顯微鏡下,觀察樣品的顯微特征,并用自帶數(shù)碼成像系統(tǒng)對其微觀形態(tài)拍照,使用顯微測微尺測量葉片組織,如腺毛長度、非腺毛長度等。 并用顯微測微尺按面積法進行氣孔計數(shù)(在顯微鏡下計算單位面積氣孔和表皮細胞的數(shù)目,移動載玻片在表皮的不同部位作同樣的氣孔和表皮細胞計數(shù), 連續(xù)計數(shù)4 次, 求其平均值),按如下公式計算氣孔指數(shù)。
氣孔指數(shù)=單位面積上的氣孔數(shù)×100/(單位面積上的氣孔數(shù)+同面積表皮細胞數(shù))
3.3.1 葉片橫切面顯微構造 灰氈毛忍冬、 灰氈毛忍冬變異株和忍冬葉片橫切面結構都由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組成。 其中表皮細胞為一層類圓形細胞,排列緊密,部分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形成腺毛或非腺毛,下表皮毛茸數(shù)量多于上表皮,其中非腺毛為單細胞,線狀毛;主脈上下兩方及表皮以內均為薄壁細胞,細胞類圓形,有細胞間隙,貯藏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草酸鈣簇晶;靠近上表皮下方,部分細胞角隅處增厚,形成厚角組織。 無限外韌型維管束,導管徑向排列,韌皮薄壁細胞中貯藏有大量草酸鈣簇晶;柵欄細胞徑向緊密排列于上表皮之下,下表皮上方無柵欄組織,其上細胞類圓形,排列疏松,構成海綿組織,均為兩面葉。 見圖2?;覛置潭~橫切面上腺毛 (腺頭呈圓球形)形狀、大小與其變異株相似,但與忍冬(腺頭呈倒圓錐形,頂端平坦)差異較大,見圖3。其毛茸大小及后含物比較見表2。
圖2 3個樣品葉橫切面構造圖(×40)
圖3 3個樣品葉橫切面毛茸圖(×40)
3.3.2 葉柄橫切面顯微特征比較 3個樣品葉柄橫切面顯微構造見圖4, 從圖可看出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葉柄毛茸相對短、彎曲、密集,而忍冬葉柄毛茸長、彎曲、密集,相關特征比較結果見表3。
表2 3個樣品葉片腺毛、非腺毛及后含物顯微特征比較(μm)
表3 3個樣品葉柄的顯微特征比較(μm)
圖4 3個樣品葉柄顯微構造圖(上圖×20;下圖×40)
3.3.3 氣孔及氣孔指數(shù)比較分析 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忍冬葉下表皮氣孔多為不定式,偶見不等式,有3~5個副衛(wèi)細胞。 3個樣品葉片下表皮顯微結構見圖5,氣孔及氣孔指數(shù)比較見表4。
圖5 3個樣品葉下表皮氣孔圖(×40)
表4 3個樣品下表皮保衛(wèi)細胞及氣孔指數(shù)比較
自2005 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金銀花和山銀花被分別錄入,但兩者易混淆,山銀花主要來源之一灰氈毛忍冬具有花產(chǎn)量高、 易采收的特點,其價格相對金銀花低,常出現(xiàn)替代用藥的情況[13]。文獻研究表明,部分學者[11-15]對忍冬與灰氈毛忍冬、灰氈毛忍冬與其變異株外部性狀和花、 莖的顯微結構異同點進行了比較研究。 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忍冬的葉亦可入藥,且葉亦為物種鑒定的依據(jù)之一[6-8],故本研究對三者葉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顯微特征進行了觀察比較研究,其異同點總結如下。
三者葉上下表皮均為單層類圓形細胞,緊密排列;均有腺毛及非腺毛;草酸鈣簇晶大量分布于基本薄壁細胞及韌皮薄壁細胞中, 其大小無明顯區(qū)別。海綿組織細胞均為多層細胞,排列較為疏松。柵欄組織緊密排列于上表皮之下,下表皮上方無柵欄組織,均為典型異面葉。 下表皮氣孔均多為不定式,偶見不等式,副衛(wèi)細胞3~5個。
4.2.1 忍冬與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不同點 忍冬腺毛較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的更長,且忍冬腺毛的腺頭較小,呈倒圓錐形,頂端平坦,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腺頭大為圓球形,差別顯著。 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較忍冬非腺毛明顯短。 忍冬葉片橫切面木質部較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略窄,而柵欄組織、海綿組織則略寬。 忍冬下表皮氣孔數(shù)及氣孔指數(shù)均小于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且前者副衛(wèi)細胞較大,后兩者副衛(wèi)細胞均較小。
4.2.2 灰氈毛忍冬與其變異株不同點 灰氈毛忍冬與其變異株葉的顯微構造基本相似,但下表皮氣孔數(shù)及氣孔指數(shù)前者較后者小,變異株副衛(wèi)細胞小于常規(guī)株;灰氈毛忍冬變異株非腺毛長度相對短于常規(guī)株。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灰氈毛忍冬及其變異株葉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顯微特征均與忍冬存在明顯差異;項目組前期研究[16-17]表明,灰氈毛忍冬常規(guī)株和變異株花冠表型存在明顯差異,但有效成分含量差異不大,其花蕾均做山銀花入藥。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灰氈毛忍冬自然突變株,其葉的外部形態(tài)與常規(guī)株差別不大, 但其內部顯微特征較常規(guī)株發(fā)生了變化,說明灰氈毛忍冬自然突變株葉片特征較常規(guī)株存在差異。 該研究結果可為三者原植物或葉類藥材的鑒別及忍冬屬葉的顯微特征比較研究提供參考,同時還為灰氈毛忍冬種質選育提供實驗依據(jù)。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30-31.
[2]石鉞,石任兵,陸蘊如.我國藥用金銀花資源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1999,34(11):724-727.
[3]耿世磊,徐鴻華,趙晟,等.山銀花莖、葉、花中綠原酸分布規(guī)律研究[J].中草藥,2004,35(3):315-318.
[4]程若敏.廣西紅腺忍冬莖質量控制研究[D].南寧:廣西中醫(yī)藥大學,2012.
[5]胡揚帆,吳楚材.灰氈毛忍冬藤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12,35(1):66-69.
[6]周江煜,郭睿,程若敏,等.紅腺忍冬葉有效成分含量動態(tài)積累研究[J].中藥材,2011,34(8):1 194-1 196.
[7]朱英,徐之路.紅腺忍冬葉抑菌作用及其與總黃酮、綠原酸含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4,21(1):39-41.
[8]姚正穎,張衛(wèi)明,孫力軍.不同季節(jié)灰氈毛忍冬莖葉中綠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的分析[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3,32(6):35-38.
[9]汪冶,黃云.湘蕾金銀花的選育及推廣初報[J].中藥材,2004,27(12):896-897.
[10]汪冶,肖聰穎,梅樹模,等.湘蕾金銀花最佳采收時間和干燥方法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19(3):612-613.
[11]吳飛燕,卿志星,曾建國.HPLC 測定灰氈毛忍冬不同部位中綠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4,16(8):614-617.
[12]郭慶梅,周鳳琴,吳群,等.忍冬不同農(nóng)家品種葉形態(tài)特征比較[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4):1 927-1 930.
[13]吳飛燕,馮宋崗,曾建國.金銀花和山銀花的鑒別與歸屬研究[J].中草藥,2014,45(8):1 150-1 156.
[14]王萌,張永清,劉鈞寧.忍冬、灰氈毛忍冬及嫁接植株花蕾的顯微特征比較研究[J].陜西中醫(yī),2012,33(5):602-605.
[15]康帥,張繼,王亞丹,等.金銀花與山銀花的生藥學鑒別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14,34(11):1 913-1 921.
[16]陳言,周日寶,潘清平,等.湘產(chǎn)“湘蕾”系列灰氈毛忍冬HPLC 指紋圖譜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26):24-25.
[17]王朝暉,童巧珍,周日寶,等.湘蕾一號金銀花花蕾中揮發(fā)油組分的研究[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6(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