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637002)
淺析納溪民歌《薅秧歌》的唱腔特點
王 曉 (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637002)
納溪民歌是川南地區(qū)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它的語言樸實、形象生動、曲調(diào)優(yōu)美,富有生活氣息,容易傳唱,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納溪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并流傳至今的藝術(shù)瑰寶。《薅秧歌》是納溪民歌中較為典型的勞作歌,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勞作時的情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納溪民歌;《薅秧歌》;唱腔特點
本文為西華師范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立項編號:14D040)
納溪民歌是四川省西南部瀘州市納溪地區(qū)境內(nèi)的民間歌曲的總稱,是川南地區(qū)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它的語言樸實、形象生動、曲調(diào)優(yōu)美,富有生活氣息,容易傳唱,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和地方特色,是納溪人民在長期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來并流傳至今的藝術(shù)瑰寶。
納溪民歌的種類繁多,概括說來,可分為勞作歌、情歌、山水歌、勞動號子等,而《薅秧歌》則是其中較為典型的勞作歌,它可分為“老鷹腔”“石包腔”“花河腔”和“大河腔”等等。“薅秧”,主要在我國南方種植水稻的地區(qū)。當?shù)貏趧尤嗣裨诓逖砗蟛痪?,就會進行一次田間的除草拔秧,目的是為了給秧苗松土除草。而《薅秧歌》則是人們在這過程中,用歌唱的方式去拉家常、聊閑話、談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男女間打情罵俏等等,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勞作的情景,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瀘州納溪地區(qū)的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在永寧河的西岸,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正是這塊豐饒的土地,讓納溪地區(qū)的人民物質(zhì)生活無憂,精神生活豐富。《薅秧歌》的歌詞大都是即興創(chuàng)作、隨編隨唱的,歌詞內(nèi)容主要是當?shù)氐募页?、男女之間的打情罵俏等等。如“中午撿到秧雞(兒)蛋,歇晚網(wǎng)住秧雞(兒)娘”、“干哥哥,你深圳廣州去的多,咋不給情妹妹買綠珠”、“不知剩了多少冷的飯,不知睡了多少冷床鋪”……從這些歌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首完整的《薅秧歌》,歌詞涵蓋了人們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更有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給大家呈現(xiàn)了一幅在大田中,人們一邊薅秧、一邊聊天,這種輕松愉快的勞作畫面。
歌詞大量運用了當?shù)胤窖裕纭皣本褪恰皣埂?;“針線放到就起身”的意思是“放下針線就站起來”;“幺弟在土頭聽真了”意思是“小弟在莊稼地里聽見了”。四川人把“小”稱作“幺”,勞動人民把“在莊稼地里”說成“在土頭”?!熬G珠珠”是“項鏈”的稱謂?!盁仭辈皇钦娴陌选板仭睙?,而是人們在煮飯時用木柴燒火,一般一人做菜,一人負責燒火?!氨硶r老虎下山咬豬羊”中“背時”是“可惡”的意思;“半缺水”是“半缸水”的意思。
它的歌詞簡單,加入了大量的襯詞,極具口語化。如:“涼風(喔)出在(喔唉喲)了(唉呀喲呵嘿),涼(唉)風坳(呃喲呵喲呵呵啰喲嘿)”,這句歌詞原本是“涼風出在涼風坳”,但演唱者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襯詞,極具口語化。
從以上可以看出,《薅秧歌》的歌詞極具口語化、本土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薅秧歌》可分為“老鷹腔”“石包腔”“花河腔”“大河腔”等等。它們四種唱腔都采用中國民族五聲調(diào)式,《薅秧歌》(老鷹腔)采用e羽調(diào)式;《薅秧歌》(石包腔)采用E徵調(diào)式;《薅秧歌》(花河腔)采用b商調(diào)式;《薅秧歌》(大河腔)采用bB徵調(diào)式,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掇堆砀琛反蠖疾捎?/4、4/4拍,音域大約在一個八度左右,且音高接近人說話的音區(qū),易于廣大人民群眾傳唱。“石包腔”、“大河腔”采用分節(jié)歌的形式,即用一段旋律、多段歌詞,敘述人們的日常生活瑣事,反映了男女間含蓄的愛情。
《薅秧歌》的節(jié)奏比較平穩(wěn),大量倚音、顫音、下滑尾音等裝飾音的使用,使旋律更接近當?shù)胤窖缘恼Z調(diào)、節(jié)奏,增加了作品的詼諧性,展現(xiàn)了勞動人民勞動時愉悅的心情,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他們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狀況。
倚音:
顫音:
下滑尾音:
《薅秧歌》的唱腔旋律簡練上口,語言簡單通俗,以說帶唱,具有濃郁的川南地方特色。
1.一領(lǐng)眾和的演唱形式
《薅秧歌》的演唱形式采用一領(lǐng)眾和的形式,“領(lǐng)”一般用以說帶唱的方式,敘述生活中的瑣事,內(nèi)容大都為以男女間的愛情為主,有含蓄表達內(nèi)心愛慕之情的,有男子對心愛的女子求愛的,有男女間打情罵俏的……這就是四川人俗稱的“擺龍門陣”。但《薅秧歌》是在勞動中演唱的歌曲,因此在“和”的過程中,人們大都用簡單的襯詞來“和”,不會影響勞動。
如《薅秧歌》(石包腔):
(領(lǐng))屋頭呃,還有呃,
(齊)哎呀著呃;
(領(lǐng))半缺水,喂喲呃,
(齊)喂喲咦喂喲嘬吶;
(領(lǐng))假裝呃,挑水唉,
(齊)哎呀著呃;
(領(lǐng))望情呃,郎喲呃,
(齊)哎呀著呃。
領(lǐng)唱在敘述挑水小妹假裝挑水,去望情郎的故事,而“和”卻用簡單的“哎呀著呃”、“喂喲咦喂喲嘬吶”來完成,既簡單押韻,又不影響自己的勞動。
2.特色的下滑尾音
納溪民歌唱腔的一大特色,就是下滑尾音,《薅秧歌》也不例外。唱腔中大量使用的下滑尾音,多在襯詞后面,起到了押韻的作用,增強了整個曲調(diào)的詼諧幽默感。
如《薅秧歌》(花河腔):
3.川南的特色方言
如果說地方特色是民歌的生命,那地方語言則是它最大的特色之一?!掇堆砀琛返某恢写罅咳谌肓舜戏窖裕c普通話的對比來看,方言的運用極富地方特色。
在普通話中,兒化音中那個“兒”是被弱化的,比如“小伙兒”,普通話中發(fā)[xiáo húo’r], 而四川話中卻沒有被弱化,還是發(fā)的[xiáo húo’er]。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個特殊的聲母[gn],發(fā)音時,氣從舌、顎最后部(近喉部)發(fā)出,摩擦力也較大,有如"g"的軟濁音。如“我”字,普通話念[wǒ],四川方言念[gnó];涼風坳中的“坳”字,普通話念[ào],四川方言念[gnào]。
川南方言是四川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分支語言,在聲調(diào)、因素還是詞匯上都與鄰近的成都方言、重慶方言有巨大差異。他們在數(shù)數(sh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時,和四川其他地方發(fā)音有一定的差異。如“六十”,普通話念[liù shí],方言念[luò sē];“一窩”,普通話念[yì wō],當?shù)胤窖阅頪yē wō]。與之相類似的,如“綠珠珠”,普通話念[lǜ zhū zhū],當?shù)胤窖阅頪luō zū zū]。
4.口語化的襯詞
唱腔中大量使用襯詞,如“唉喲喔”“吆嗬嘿”“樂嗬嘿嘿”“哎呀著呃”“嘛”“喲”“呃”等等,讓原本的唱腔具有口語化,易于廣大人民傳唱。而這些襯詞具有“鄉(xiāng)土”味,在發(fā)音上與普通話有一定的差異。同時,唱腔中運用大量的襯詞,是為了更好地押韻,使樂句對稱?!掇堆砀琛防锩娴倪@些襯詞,有些接近勞動號子的節(jié)奏語調(diào),這是因為《薅秧歌》是在人們“薅秧”的勞動中產(chǎn)生的,可見它與勞動是密不可分的。
綜上,納溪民歌是川南地區(qū)極具特色的地方民歌之一,它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是納溪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積淀。而《薅秧歌》是產(chǎn)生于勞動、產(chǎn)生于生活,自然而然,它的歌詞特點、旋律特點、唱腔特點都離不開勞動和生活。可見,它是勞動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真實寫照,作為音樂工作者的我們,則要有責任、有義務(wù)去保護它、傳承它。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地方音樂文化的發(fā)揚光大。
[1]曾令雄.《納溪民歌精選》(內(nèi)部刊物)[M].瀘州:瀘州市納溪區(qū)文化館,2005(1).
[2]許達之.《論地方特色民歌發(fā)展傳承的困境及對策—以四川納溪民歌為例》[J].四川戲劇,2011(3).
[3]鄒昌峻,張秀艷.《淺論納溪民歌及其滾板山歌的藝術(shù)風格和演唱》[J].考試周刊,2008(25).
[4]廖榮華,戴善奎.《納溪好大一座民歌窟》.江陽黨政網(wǎng),2006.
[5]許達之.《論納溪民歌的藝術(shù)特色》[J].音樂探索,2011(4)
王曉(1982.11- ),四川犍為人,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從事聲樂教學及音樂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