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和
獨具特色的安徽區(qū)儲蓄存單
張軍和
1951-1960年,中國人民銀行在各省、自治區(qū)發(fā)行了多少種儲蓄存單,難以統(tǒng)計。這些種類龐大的存單能夠留存下來的已經不多。其中珍品類成套的極少見。安徽區(qū)發(fā)行的有獎定期儲蓄存單分三種面額:整戶伍拾萬元 (修改后),尺寸131×198mm,存單采用雙折式;1/2戶貳拾伍萬元 (修改后),尺寸130×133mm,對折式;1/4戶壹拾貳萬伍仟元 (修改后),尺寸130×133mm,對折式 (世面所見存單一般為單證式定額存單)。此類存單有諸多方面與眾不同,現就有關情況作介紹。(彩頁5圖1)
存單主頁底紋與其它安徽發(fā)行的存單底紋相同,由 “中國人民銀行”字樣組成。主頁上方有 “安徽區(qū)”字樣,與所粘貼的繳款憑證上的 “寧皖”稱呼相比較,即有聯系又有不同:中國人民銀行在安徽發(fā)行的 “保本保值”存單中的1/2戶、1/4戶主頁上方加蓋有 “寧皖區(qū)”字樣,并與 “安徽區(qū)”存單兼用同種繳款憑證;1952年至1954年的繳款憑證印有“寧皖”二字,1956年改為 “安徽”字樣,并用到1960年,繳款憑證印有年、月、日期“寧”字代表南京、“皖”字代表安徽。筆者認為,存單上的繳款憑證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設計并定點印刷。南京、安徽兩個區(qū)域的銀行共同使用,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加蓋 “寧皖區(qū)字樣的存單 (另有江蘇省發(fā)行的儲蓄存單,如 “農村優(yōu)待售糧儲蓄存單”)。
存單主頁 (以整戶存單為例)原印有某某人 “戶認儲整戶一戶每次應存人民幣肆萬元以每月存入一次為限,存足廿四次為足額,于第廿四次開獎五日后憑本單及所貼廿四個繳款憑證取還本息計人民幣壹佰萬元”。后來,除一次存款四萬元數字沒有更改外,其他數字均被粗線遮蓋,并在旁邊加蓋了新的大寫數字。如 “廿四”次改為 “十二”次,“廿四”個改為 “十二”個,“壹佰”萬元改為 “伍拾”萬元。副頁粘貼繳款憑證的月份數字同樣作了遮蓋,并加蓋了新的數字。如 “24”改為 “12”,“23”改為 “11”;“22”改為 “10”(其他數字以此類推)。通過對主、副頁上寫明的存款次數、粘貼繳款憑證次數、總金額數、存款期限的對比得知,存單所以被修改,是當時設計出現了問題,即粘貼繳款憑證的位置整整少了一倍的面積,存單所留粘貼繳款憑證的面積與繳款憑證的數量面積出現了矛盾。由此把存款次數、粘貼繳款憑證次數、存款總金額和存款期限作了遮蓋修改,同樣各項數字減
少了一倍。但修改后的存單仍相互矛盾。如,“所貼 ‘十二’個繳款憑證取還本息”,而實物上一次就貼了四個 (每個繳款憑證是一萬元),一年要貼四十八個而不是貼 “十二”個取還本息。即便修改后的存單,仍然是定額、定期存單。但存單上所能體現出的僅是定期存款,看不出是定額存款。從所要粘貼的繳款憑證數量及金額上看,與存單主頁存款總金額“伍拾”萬元數字不符。假如按規(guī)定中的一次存入四萬元,一年共存入 “十二次”,總金額是四十八萬元,而不是 “伍拾”萬元。如硬要存入 “伍拾”萬元,另外兩張繳款憑證 (計貳萬元)已無地方粘貼了 (實物上的繳款憑證均未有貼滿十二次,與所要粘貼的 “十二次”不符)。1/2戶、1/4戶存單同是這種相互矛盾的情況。只是1/4戶存單的副頁月份數字沒有涂蓋變動,但用紅色的空心字加蓋了這么一句話 “本存單改作一年期新存單使用,一切均照新辦法規(guī)定辦理”(彩頁5圖2)。
安徽區(qū)發(fā)行設計失誤的這類錯版存單,在建國初期的存單中,是絕無僅有的例子,但并沒有因此被收回重新印刷,一直使用到1960年。
這類存單最少應有三個版本。如,整戶存單在粘貼繳款憑證的方框內印有溫馨提示:“節(jié)約儲蓄,建設祖國,使更幸福美滿的生活早日到來”(彩頁5圖3);1/2戶粘貼繳款憑證的方框內是空白的 (彩頁6圖4);而1/4戶存單粘貼繳款憑證的方框內即有溫馨提示的版本 “努力生產,經常儲蓄,為祖國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積累更多的資金”,也有空白的版本(彩頁5圖2、彩頁6圖5)。另有1/2戶存單在第四面的上方有粘貼印花稅的空格 (彩頁6圖6)。結合三種面額存單來看,此類存單的三個版本為 “文字版”、“空白版”和 “印花稅版”。因存世很少,很難將其收得完整成套。
建國初期的十年里,不是每年都有存單發(fā)行。如同李蘊祺先生在 《中國錢幣》2005年3期的文章所言:“……但始終未見1955年至1957年以及1960年以后發(fā)行的儲蓄存單,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有密切關系”。存單的發(fā)行主要集中在1954年之前。筆者在 《中國錢幣》2011年1期發(fā)表了一張罕見的1956年發(fā)行的1/4戶 “文字版”存單 (彩頁5圖2)。現將另一張1/4戶的 “空白版”存單作一介紹 (彩頁6圖5)。這張存單只有手寫的儲戶姓名,沒有儲蓄日期、經辦人私章、存單的賬號 (編號)數字 (同時期的存單均有編號數字和個人戳?。?。但從粘貼的五張繳款憑證上看出是1956年2、3、4、5、6月份存入的。國家在1955年至1957年沒有存單發(fā)行,與1955年的幣值改革有關。這一點從存單粘貼的繳款憑證也能看出端倪:1954年之前的繳款憑證每張存款一萬元,到1956年以后繳款憑證每張存款一元,單位由萬元改為元了,這是其中的緣故之一。兩張存單均是安徽省葉集辦事處簽發(fā)的。為何這個辦事處有個別儲蓄存單的發(fā)行,人們不得而知。至此,1956年發(fā)行的存單多了一個 “無字”版本。
存單上粘貼的繳款憑證是重要的存款依據,在十年的儲蓄業(yè)務里,共使用了108期繳
款憑證 (1951年使用了12期,在其后的1952至1960年是連貫的期數,使用了96期。文中列舉的繳款憑證僅限本人藏品至1960年11月,還應有12月份的一期)。每期都是獨立的顏色,沒有重復的現象。而且發(fā)現小小的憑證中,不但有6種不同的樣式,竟還有由3種不同圖案構成的防偽底紋,這是令人驚詫的地方。具體介紹如下:①1951年第12期,防偽底紋中央由兩束稻穗形成個圓 (類似國徽的兩束稻穗),正中是數字 “12”,(如果12月開獎,正中就是 “12”字,以此類推),稻穗四周由 “中國人民銀行”和 “有獎儲蓄”篆書款等圖案構成。② “寧皖”款,1952年第1期,底紋同上。③ “安徽”款,1954年第16期底紋同上。④ “安徽”款,1956年第38期,由 “萬”元改為元,由大寫的 “壹”月份改為 “一”月份,底紋沒有了稻穗和數字,單由 “中國人民銀行”和 “有獎儲蓄”篆書形成⑤1958年第70期,沒有了 “安徽”字樣,改為 “安徽有獎儲蓄對獎號碼”,由小寫的 “九改為大寫的 “玖”,底紋同上。⑥1960年第96期,底紋與1951年的格式不同,由兩個稻穗形成個小圓,正中是 “儲蓄”兩字,周圍由不知名的圖形組成。不僅如此,在30×18mm不到方寸大小的憑證中,里面包含了十種內容,以1952年第1期為例 (彩頁6圖7):①四邊為郵票樣的圓齒狀。②四邊框由幾何狀勾勒的花邊。③ “繳款”、“憑證”。④ “第1期”、“拾貳月份”。⑤ “寧皖”。⑥內上是 “有獎儲蓄1/4對獎號碼”。⑦中間是 “一九五二年一月開獎”。⑧再下是對獎號碼 “NO117902”。⑨最下是 “存款壹萬元收訖”。⑩防偽底紋。這種繳款憑證別具一格,仿佛是一個濃縮版的儲蓄存單。時過境遷,存單早已失去了使用價值然而繳款憑證以它獨特條件,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人們所料未及的。上述的1/4戶“空白版”存單沒有簽發(fā)日期,所蓋公章同樣沒有日期,有了繳款憑證,得知竟是1956年發(fā)行的珍品存單。
十年間,錯版存單一直沒有更換,始終在使用。而繳款憑證則數次變換其樣式和防偽底紋,可見它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建國初期的儲蓄存單中,帶有水印的以往未見有報道。在2014年 《安徽錢幣》第4期有八張帶有水印的安徽省發(fā)行的支票、匯票和存單。文中寫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水印票據都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安徽省分行發(fā)行,只在安徽省境內各市縣使用,而其它各省市縣都尚未發(fā)現人民銀行早期水印票據。安徽省分行在同時期發(fā)行了多種相同功能的支票、匯票和存單,但也只是這八種票據有水印,其它都不帶水印”。筆者在 《中國錢幣》2014年第2期上刊登重復的 “八張水印”支票、匯票和存單后,未見有新的水印票據出現。由此把安徽區(qū)發(fā)行的1/2戶、1/4戶帶有水印的存單作個介紹,以示補充 (彩頁7圖8)。
兩張存單由安徽蚌埠市支行發(fā)行。水印的圖形是五角星。從五角星水印大小上看,沒什么差別,與筆者發(fā)表的五角星水印標注的尺寸相吻合,說明所用紙張應出自一個造紙廠(此套存單由上海人民印刷廠營業(yè)分廠印刷)。在 “八張水印”的文中表示,并非同類同等面額的存單都帶有水印,帶有水印的存單都是安徽分行發(fā)行的。這類三種面額的存單中也未見有大面額的整戶有水印,兩種小面額的也不是都有水印。兩張帶水印的存單,彌補
了原有水印的缺失,由八種增加到了十種。
兩張帶水印的存單,同時蓋有 “部隊”字樣的戳印 (與這類存單另有不同之處是在第四頁賬號數字后加蓋個 “新”字,彩頁6圖6,彩頁7圖9)。1/2戶存單發(fā)行與1958年5月,到期時間 “一九五八年十月×日”,存單上蓋有直徑24mm的戳印。上文 “中國人民銀行蚌埠市支行”,內有一圓圈,里邊是 “100”數字,下文是 “部隊直屬家屬代辦所”(彩頁7圖10)。1/4戶存單沒有發(fā)行日期,從繳款憑證上得知存入日期是1960年8月份,到期時間 “一九六一年一月一十五日”,戳印尺寸同樣是24mm。上文 “中國人民銀行蚌埠市支行”。內有一圓圈,里邊是 “9”數字,下文是 “駐部隊第三儲蓄所”(彩頁7圖11)?!安筷牎弊謽拥拇劣?,出現在地方存單上,還屬首例發(fā)現。以 《中國錢幣》及本刊每年的 “中國錢幣學研究綜述”為例,十多年來,介紹地方存單的文章中,未見有這方面的只言片語。本刊的2006年第1期中,見有《中國人民銀行西藏分行部隊專用定活兩便定額存單考述》的文章,在彩頁2上的圖中,存單的戳印與這兩枚戳印格式一樣。經過對彩圖按文中尺寸的放大,戳印尺寸也是24mm。上有 “中國人民銀行昌都中心支行”,中央為 “555”數字,下有 “第555儲蓄代辦所”。這張部隊專用存單的使用時間 “應當為 ‘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前后,即大約在1960至1965年前”,使用地點 “在西段組建了隨軍銀行,在東段個人儲蓄由連隊司務長收集,統(tǒng)一交團財務部門代為保存④”,“……而這些軍隊儲蓄代辦所使用了不同的番號”。由此看來,戳印上的數字,是軍隊儲蓄代辦所的番號。兩張地方存單,為何蓋有部隊的戳印。對這一問題,筆者尋訪了在銀行退休多年的一位老職工。據她回憶,上世紀1968年,隨母親去旅順探望父親,她所住的海軍大院里,有部隊家屬成員組成的儲蓄所,這與戳印上的“部隊直屬家屬代辦所”相吻合。由此確認1968年前后,部隊大院仍有部隊儲蓄所存在。兩枚蓋在地方存單上的戳印代表了蚌埠市駐軍儲蓄所和家屬代辦所是為軍人設立的儲蓄機構。同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為部隊設計的專用戳幣,戰(zhàn)時軍人為軍人辦理、管理儲蓄事項,和平時期由軍人家屬為軍人辦理儲蓄事項。這是特殊年代產生的特殊的戳印,同時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地方存單。這種部隊戳印使用范圍是軍隊較集中的地方或市級地區(qū),使用對象有針對性,因此存單發(fā)行數量更少,加之銀行定期銷毀和社會的自然消耗,留存下來的已是鳳毛麟角。
以上這類存單在細節(jié)方面不是很規(guī)范,如存單上的賬號 (編號)有的由手工單獨印上,數字大小排列不是整齊劃一,有的用鋼筆作了勾改 (蓋有部隊戳印存單上的編號則非常規(guī)整,彩頁6圖6,彩頁7圖9);帶有 “寧皖”字樣的繳款憑證,使用時期是1952至1954年末,中間卻加入一張 “安徽”字樣的繳款憑證 (彩頁6圖4箭頭所示),“安徽”繳款憑證使用時間是1956至1960年之間,而這張繳款憑證日期卻是1954年4月第16期。
(責任編輯 劉 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