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民國通寶”一文鐵錢制造時地考略
孫浩
制錢中有種 “民國通寶”背 “一文”的機造鐵錢,由于非主流幣材,除了不見于金銀幣論述文章內,在銅鎳鋁等錢譜也不見收錄。雖有 “天津造”的說法,但無可靠依據(jù),因此常被列為 “鑄地不詳”、“用途不明”。
中國傳統(tǒng)的方孔制錢基本用銅,數(shù)千年來皆以澆鑄法制造,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事件造成清代最重要銅產(chǎn)地云南與京津地方的運送出了問題,加上咸豐六年 (1856)云南發(fā)生 “回變”,更造成幣材供應陷于停頓狀態(tài)。由于各局紛紛停鑄,到了光緒年全國已處處錢荒;雖曾嘗試以機器制造一文銅錢,但仍然無法應付銅價的持續(xù)上漲①,錢荒依舊。進入二十世紀后,天津地區(qū)的傳統(tǒng)制錢實質上已消失無蹤,盛行的是漫無限制的新式機造十文與二十文銅元②。
制造一文銅錢,得不償失,各省自然不會再鑄。然而,此時中國的物價雖已因通貨膨脹而上揚,但一文錢仍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計算單位。由于銅價高居不下,想發(fā)行一文面額的硬幣只有從幣材著手。蘊藏量最豐富又最廉價金屬之一的鐵就成了選擇的對象,“民國通寶一文”鐵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此民國初年所造的鐵錢,銘文上沒有年份及產(chǎn)地,故長久以來都處于待考狀態(tài)。所幸在1917年上海出版的英文 《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分會年刊》(JournaloftheNorth-China 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上,意大利駐華使館參贊羅斯 (GiuseppeRos)發(fā)表了“中華民國錢幣”(“CoinsoftheRepublicofChina”)一文。羅斯撰寫此文時,曾參訪主要造幣廠搜集資料,并有服務于中國海關、郵政等單位洋人協(xié)助,訊息提供者包括雕刻師喬治本人,因此有許多罕為人知的內部消息,詳實可靠。該文中即記載了這枚罕見的民國一文鐵錢。
羅斯是這么敘述的:1913年 (民國二年)時,天津造幣總廠進行了一項嘗試,制作一種式樣簡潔的鐵質一文制錢。只壓印了少數(shù)的幣樣,未發(fā)行流通。原因是總廠當局在模具完成后,了解到以鐵造幣并不合適而沒有繼續(xù)進行。文后附照片圖及說明包括規(guī)格為重5g、直徑24mm、光邊等 (彩頁10下)。簡短的介紹讓吾人完全明白其來龍去脈,這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又一例證。這枚 “民國通寶”一文方孔鐵錢以往或因背景欠詳?shù)木壒?,沒有引起泉界應有的重視,今特為文以饗同好。
(圖片由藏友少泉提供,特此申謝。)
注釋:
① 孫浩:《津局洋法試造錢樣》,《天津錢幣》2013年第1期。
② 海關 《1892-1901十年報告書》重印本 (五),中國海關出版社,2009年,第545頁。
(責任編輯 于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