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要:柴可夫斯基以副三部曲式的形式寫成了這首鋼琴曲,兩端部分的歡騰、熱烈與中部的安寧、閑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收獲季節(jié)中農(nóng)民們繁忙勞作以及內心因豐收而喜悅的生動場景。首部有諧謔曲的體裁特征,以引申型三段式寫成,中段則抒情如歌,調性也轉到明朗的平行大調,曲式也是單一主題引申的三段式。再現(xiàn)部是首部的原樣重復。
關鍵詞:浪漫主義時期 ?副三部曲式 ?主題對比
一、柴可夫斯基簡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全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羅斯。他是俄國乃至于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其創(chuàng)作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時期:1866-1877年間,童年的柴可夫斯基是幸福的。作品中都充滿了明朗、樂觀的情緒。在1878至1885年,柴可夫斯基的多數(shù)時間生活在意大利和瑞士,偶然的機會他與梅克夫人相識,并且受到其資助,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作。但在1887-1893年間,柴可夫斯基僅 21 歲時,俄國進入了新舊制度交替的巨大變革時期,俄國這個時代經(jīng)常出現(xiàn)絕望、困惑、悲哀的社會氣氛和情緒。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家庭環(huán)境的改變和自己的心理歷程變化,導致了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散發(fā)著熱情激烈的情感、孤寂憂郁的情調以及驚心動魄的悲劇性。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很善于利用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把贊揚美與抨擊惡交織在一起,形成強烈的情感沖擊。他還非常重視俄羅斯民間曲調與西歐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結合運用,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抒情性,此外還兼顧了強烈的戲劇性。他留下的許多經(jīng)久不衰的傳世之作。例如:歌?。骸逗谔一屎蟆贰度~甫蓋尼·奧涅金》;舞?。骸短禊Z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室內樂《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小品曲集《四季》等。
二、《四季》簡介
1875 年 12 月,圣彼得堡文藝月刊《小說家》的主編貝納得決定在其新創(chuàng)刊的音樂副刊上,每月刊登一首詩歌并由柴可夫斯基為其譜曲,《四季》就是柴可夫斯基接受的一項“樂配詩”的約稿。這套鋼琴小品集《四季》描繪的是俄羅斯本民族的各種風土人情,它通過十二首作品表達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主要展現(xiàn)了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每個月的自然景象及人文風景。每個季節(jié)的周而復始,都是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柴可夫斯基通過動人而富有詩意的旋律表達了當?shù)厝藗儗π腋5目释?、沉思等。這套作品雖沒有過于艱深的演奏技巧,但卻需要人們感受在其情感上的豐富內涵,并將其表達出來,從而檢驗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技術技巧的把握能力。可謂鋼琴演奏者的試金石,并成為國際上各種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的指定曲目,其意義非同一般。
其中《八月——豐收》是一首描寫農(nóng)村生活場景的作品。柴科夫斯基依據(jù)莊稼收獲時農(nóng)民勞作的生活場景進行創(chuàng)作,描繪了農(nóng)民喜獲豐收的心情以及忙于收割的場景。全曲以副三部曲式寫成,兩端部分歡騰熱烈,中部安寧閑適,對比鮮明。在對比并置的兩個音樂主題上,從不同側面揭示了豐收季節(jié)中農(nóng)民繁忙勞作及內心充滿豐收喜悅的生動情景。
三、《八月——豐收》音樂本體分析
這是一首復三部結構的作品,首部的前20小節(jié)每4小節(jié)為一句,每一句是前一句的重音移位或高八度、高四度移位,由b小調轉到最后的3小節(jié)e調上,之后轉到第一樂段b小調的重下屬調a小調上,再回到b小調上完成了首部。然后用了19小節(jié)作動機展開,過渡到中部。中部織體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由D大調轉到b小調,結尾擴充為一個動力再現(xiàn)。再現(xiàn)部是首部的重復,也是由b小調轉到e小調。
(一)首部(1-48小節(jié))
首部具有諧謔曲的體裁特征,以引申型三段式寫成,是活潑的快板,節(jié)奏明快,旋律清晰。其中第一樂段從b 小調之后離調到e 小調,增加了調性色彩的對比,使音樂更加明快,跳躍。作品中大量使用先現(xiàn)音、倚音等和弦外音構成不協(xié)和和弦,但并不是完全按照古典主義的寫作管理進行解決,而是使之停留在旋律進行中構成意外進行,使音樂色彩絢麗多姿。這些都體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嫻熟的浪漫主義寫作技巧。
柴可夫斯基在開篇時采用了一些不穩(wěn)定的和聲來描寫農(nóng)戶們繁忙的收割場景。他將主調的功能性和聲作為支點散化在樂句里。它的主要結構和弦其實就是一個主和弦,中間出現(xiàn)的一些副屬和弦只是起到延長與潤飾骨架和弦作用。他通過不斷變化的和弦及許多轉位的副屬和弦,促使作品逐漸向主調的Ⅵ級和Ⅶ級方向進行離調。全曲有多處有向主調Ⅵ級和Ⅶ級方向離調的現(xiàn)象。作品首部的第 1、2樂句,也是貫穿全曲的主題,這兩句形成了兩個對比的形象。第1句熱鬧、忙碌,第2句通過低聲部的一個較穩(wěn)定的旋律線與高聲部呼應,構成了另一幅忙碌的場景,好像男女各分一組,在進行收獲的比賽。兩個形象的對比使樂曲更加有動力。比單一的主題更加豐富。
(二)過渡(49-67小節(jié))
此部分作為首段的中間部分,在整首樂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目的是引出主題的再現(xiàn)部分。這里采用的根音進行與調性的轉離以及連續(xù)的三度上行都會促使聽覺上有逐步推進之感,從而展現(xiàn)出農(nóng)民收獲時熱列、歡快而且忙碌的場景。
(三)中部(68-129小節(jié))
中部在速度,調式調性以及和聲進行上都與首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抒情如歌。調性轉到了明朗的平行大調D大調,曲式也是單一主題引申的三段式。中部使用了摸進、離調及低聲部運用延留音等手法,產(chǎn)生了合唱的效果,明朗而嚴肅,抒情而端莊。描繪了一幅農(nóng)民因豐收而心滿意足的恬美畫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有倚音、先現(xiàn)音等和弦外音出現(xiàn),豐富了和聲色彩,屬等待停留在高低聲部,等待主和弦的再現(xiàn)。這一部分明顯具有三聲中部的特點,結構清晰句法分明,用典型四部和聲的寫法寫成。采用新的對比主題,與兩端形成并置對比原則。利用先現(xiàn)音作為重復的動機使音樂處于半靜止狀態(tài),和聲停留在屬持續(xù)音上,等待再現(xiàn)部的出現(xiàn)。
這個片段在樂曲的中部出現(xiàn)過兩次。它是一個9小節(jié)的樂句與一個4小節(jié)的樂句。與首段的寫法相同,中段的主題先出現(xiàn)在三個聲部的高聲部,又對比的出現(xiàn)在最低聲部。分別采用了上行的摸進以及下行的摸進將兩小節(jié)的主題進行變化重復。在這里三個聲部的進行及副屬和弦的應用促使聲部的進行更加平穩(wěn),從而表現(xiàn)農(nóng)忙后大家在田間休憩時安靜祥和的場景。
(四)再現(xiàn)部(130-199小節(jié))
再現(xiàn)部完全再現(xiàn)了首部,全曲在一連串堅強有力的柱式和弦中結束。
四、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四季》中的《八月——豐收》是對古典主義時期傳統(tǒng)和聲語匯進行拓展和延伸的特殊技巧發(fā)揚光大。這首作品的陳述過程中,和聲材料運用了大量的重屬、副屬及轉位和弦、多采用三、六度與二、七度根音關系的三度疊置的和弦,使色彩性的和聲在樂曲中凸顯了出來。在調性運動上,和聲的模進、展開致使樂曲產(chǎn)生頻繁的轉調或離調。但這里的調性運動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四五度調性關系轉換,三、二度調性關系的轉、離在樂曲中的運用也較為典型。但是無論它的形式怎樣多變,功能性的和聲進行仍然是貫穿于本首樂曲結構的主體進行。除此之外,樂曲的寫作上還有一些其他的和聲特點。如倚音的頻繁使用等。
這首鋼琴作品的內容美及形式美得到了完美結合,是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他很好地將音樂的旋律性、抒情性、深刻性相結合,并體現(xiàn)出他本人對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雖然受到了俄羅斯社會動蕩因素的影響,但他能夠積極面對現(xiàn)實,將美寄托于音樂制作之中,把力量傳遞給每一個人,從而積極地面對生活。這首作品反映出浪漫主義早期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所常用的技術資源的共性,我們也看到了在浪漫主義思潮盛行的時代背景下,音樂家是通過怎樣的技術手段來更深刻地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的。該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點鮮明,情緒的發(fā)展與銜接處理得充分而妥帖,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