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星
摘要:科舉制因其扭曲了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導致考生知識結構單一、造成知識分子人格異化等弊端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在促進儒學文化傳播、推動人才流動、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本文通過都科舉制度產(chǎn)生與廢除及其利弊的分析,提出了科舉制對我們當代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科舉制;產(chǎn)生與廢除;利與弊;借鑒價值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經(jīng)歷了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察舉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其中科舉制對中國的影響最為深遠,所謂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考試制度,是國家通過設立若干考試科目進行分科考試選拔文官的制度。科舉制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成熟。科舉制從產(chǎn)生時起就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受歡迎度,“科舉這個教育機器幾乎是從不間斷地實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 ,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的影響的制度 ,當其他帝國統(tǒng)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踐踏為塵土時,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卻是神圣的唯一避難所。”[1]科舉制從隋朝建立,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1300多余年直到1905年廢除。
一、科舉制度產(chǎn)生與廢除
史學界中大多數(shù)學者都主張,科舉制產(chǎn)生于隋代。“這科舉制度雖確立于唐,而實創(chuàng)始于隋?!盵2]具體來說科舉制產(chǎn)生于隋煬帝時期,“科舉制,蓋取分科目而舉士人之義,這個制度創(chuàng)始于隋煬帝時代?!盵3]。隋煬帝創(chuàng)立進士科,史學家多將隋代以進士科取士作為科舉制度的開端,“六 ○七年,隋煬帝定十科舉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當即進士科?!@是科舉 (主要是進士科) 制度的開始?!盵4]。經(jīng)過幾百年的演變,“科舉制終于從察舉制的母體中脫胎而出,逐步成長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考選官吏的一種主要制度?!盵5]
隋朝時期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唐朝時期逐漸完備考試科目,宋朝時期進行改革確立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明朝時期科舉制達到頂峰,然而日中則昃、物盈則虧,正如康有為所說“凡法雖美 ,經(jīng)久必弊?!?而不與時消息,改弦更張 ,則陷溺人才 ,不周時用,更非立法求才之初意矣?!盵6],科舉制歷經(jīng)1300多年已是弊端叢生,在歐風美雨的侵襲和堅船利炮的打擊下, 1905年9月2日 , 清廷頒布上諭:“方今時局多艱,儲才為急,朝廷以提倡科學為急務,屢降明諭,飭令各督撫廣設學堂,將俾全國之人咸趨實學 ……科舉不停,民間相率觀望,推廣學堂必先??婆e ……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盵7],至此,科舉制被廢除退出歷史舞臺。
二、科舉制的積極作用
1、科舉制促進了儒學文化的傳播
在科舉制度下,官員的任命以科舉為主要途徑,考生們只有學習儒家經(jīng)典才能獲得功名地位。唐太宗強調(diào)“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 ,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盵8],因此儒家經(jīng)典就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儒學文化也因科舉制在國人中得以普及和傳播,“中央集權和儒家思想在整個社會中起著凝聚力的作用,有少許財產(chǎn)并略受教育的人都希望科舉人仕,這些人處于社會的各階層,他們所處的特殊地位使其充當了溝通大眾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媒體?!盵9],科舉制在一定歷史時期維系著儒家文化的價值,“科舉制度曾經(jīng)是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動力和政治動力的紐帶,是維護儒家學說在中國的正統(tǒng)地位的有效手段?!盵10]??婆e制在推動儒學傳播的同時也使得文化在下層百姓中得以普及,形成了一股重學之風,科舉制使得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人數(shù)增加,對中國古代文化及教育發(fā)展有重要影響。
2、科舉制推動了人才流動
科舉制對社會人才流動起著推動作用,在科舉制度下,一些普通百姓通過科舉考試上升為統(tǒng)治者,然而一些高官子弟因考試失敗不得不讓出其統(tǒng)治權淪為被統(tǒng)治者,說明“科舉制度具有相當?shù)拈_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造成封建社會的人才流動?!盵11]科舉制使中國封建社會有一種封閉的等級社會逐漸轉為了人才結構不斷流動的社會,從而維持了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
科舉制度通過考試的形式,將改變命運的機會交到每一位考生手中,給社會底層人民提供了上升的機會。因而對打破固有社會階層,促進精英人才的社會流動具有重要意義。
3、科舉制建立了世界較早的考試制度
雖然考試制度并不是中國科舉所獨有,但科舉制為西方文官開始制度提供了借鑒意義。孫中山先生曾說:“現(xiàn)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12],《大英百科全書》中提到: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就是中國所采取的選拔舉薦制度及定期舉行的考試。對于西方文官制度對科舉制的借鑒方面許多人做過專門研究,鄧嗣禹對中國考試制度西傳做了詳細考證后指出,英美等西方國家考試制度的產(chǎn)生都直接受中國科舉制度的影響。胡適也說:“我在國外的時候,時常感覺到,中國文化對于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公開的客觀的文官考試制度。沒有一個國家的考試制度,能夠像我們這樣久遠,嚴密與公開”,“反觀西洋國家 實行文官考試制度,至多不上二三百年,而且都是受了中國的影響的?!盵13]
三、科舉制的消極作用
1、科舉制度扭曲了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
科舉制將考試與功名利祿緊緊綁在一起,“學而優(yōu)則仕”的價值取向導致許多考生求學目的的異化。儒學作為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也成了士子步入仕途獵取功名富貴的墊腳石。因而齊召南感慨道“子以四書五經(jīng)為干祿之具,而不知其為修己治人之方其所為文,悉是剿說之余,而不足為躬行心得之驗。仁智之性,既塞其源,惻隱羞惡是非之良,亦僅存而無幾。本實廢矣,枝葉何觀?!盵14]明清時期八股取士,使得考試內(nèi)容與形式更加僵化,“明清時代科舉之弊,在于士子只會做幾篇四書義,其余全是敷衍了事,等于不試?!盵15]。因此考生只專注于研習“時文”以求得金榜題名,致使許多儒家經(jīng)典被拋于一旁,“ 至有中舉之人“不知《公羊傳》為何書,”“四書白文,不能記憶:五經(jīng)、三傳 ,竟未識面?!盵16]至此,學習儒學只是為了考試做官,于自身修養(yǎng)提高作用甚微。
2、科舉制導致考生知識結構單一化
中國自近代以來自然科學落后與科舉考試只注重儒學經(jīng)典而脫離實際問題不無關系。特別是明清時期八股考試內(nèi)容就是對儒學經(jīng)義的背誦,是許多考生輕視了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使自身知識結構單一化?!鞍斯芍?,等于焚書 ,而敗壞人材 ,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7]。八股取士之弊端對后世中國影響甚大,“八股取士嚴重摧殘人才,限制了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盵18]對于科舉制度下中國重視分子知識面之狹窄西方傳教士有著深刻見解,麥嘉溫曾指出“用西方的觀點看,獲得秀才、舉人、進士等學位所需要的知識是貧乏而有限的。在我們英國學生的眼里簡直少得可憐 ”[19]。在科舉制利劍的指揮下廣大應試者只研究如何從政而對于自然科學之發(fā)展毫無關心,單一化的知識界夠阻礙了國人眼界的開闊而夢醉于“天朝上國”,更阻礙了中國前進的步伐。
3、科舉制造成知識分子人格異化
科舉制度下考生對仕途的追求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機會渺茫,“邑聚千數(shù)百童生,播十數(shù)人為生員省聚萬數(shù)千生員,而拔百數(shù)十人為舉人夭下聚數(shù)千舉人,而拔百數(shù)人為進士復于百數(shù)進士,而拔數(shù)十人為翰林?!盵20]但科舉制是改變命運步入政壇的唯一途徑而且能夠“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即使失敗也要用盡余生追求科舉,“將一生有用之精神,盡消磨于八股、五言之中 ,舍是不逞涉獵。”[21]。考生為了能在有生之年金榜題名,雖然滿嘴仁義道德,然而“置經(jīng)史實學于不間,競取近科鬧墨,模擬剿竊,以取科第?!盵22]讀書已經(jīng)被作為求取功名的手段即使高中,然而未必懂的仁義廉恥,因為知識分子的人格已經(jīng)被科舉制異化,成為統(tǒng)治者進行統(tǒng)治的工具。
四、科舉制的當代借鑒價值
1、德才兼?zhèn)鋺斪鳛楣珓諉T選拔的標準
科舉制與當代公務員考試的區(qū)別之在于考試內(nèi)容不同,但公務員作為國家官員更要注重對其“德”的考察。因此在“德”的考察上更應該注重科學化、規(guī)范化加強可執(zhí)行性,選拔出更多德才兼?zhèn)渲藶槿嗣穹铡?/p>
2、科舉制對當代高考的借鑒價值
科舉制采用“糊名制”的方式為當代高考密封試卷提供了借鑒,但我們還應該從科舉制只注重理論而忽視現(xiàn)實問題的弊端中吸取教訓,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避免人才知識結構的單一化,以保證快速發(fā)展的市場對人才的需要。
3、考試方式多樣化加強對人才的獵取
對于考試,不應當僅以考生總成績作為評判能力的唯一因素,對于專業(yè)成績突出而其他知識欠佳的學生可以破格錄取以免埋沒人才。增加面試環(huán)節(jié)是現(xiàn)代考試的新亮點,成績只是代表了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面試可以考察考生的處理問題能力、道德水平等非智力因素,從而選拔出全面發(fā)展適應崗位要求的人才。
結語
一個制度從制定到實施其歷史影響我們不應當在當下去評判,應該放在歷史的長河中進行理性的思考。對于科舉制我們應當肯定其合理因素,避免其弊端,從中汲取對當代社會發(fā)展有益的智慧。
參考文獻:
[1]劉海峰.多學科視野中的科舉制.[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6期,第19頁
[2]陳東原.中國科舉時代之教育.[D]商務印書館1934年,第1頁
[3]周谷城.中國通史.上冊.[D]開明書店1939年
[4]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D]人民出版社1965年
[5]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D]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9頁
[6]康有為.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C]神州國光社,1953 ,第208頁
[7]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中華書局1958年
[8]司馬光.資治通鑒.[D]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9]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3頁
[10]羅茲曼.中國的現(xiàn)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第338頁
[11]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J]社會科學(清華大學) 4 卷1期 , 1947 年
[12]孫中山.五權憲法·民權初步. [D]民治書局 , 1928 年。
[13]列曙.人才選拔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DB/OL] ,http://www.edu.crl.
[14]齊召南.進呈經(jīng)史說,經(jīng)世文編.卷十,治體
[15]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D]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第114頁
[16]汪廷珍.學約五則
[17]顧炎武.日知錄·擬題.[D]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2年
[18]李鴻.明清科舉制度與封建專制主義.[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1983年2期
[19]麥嘉溫.中國人生活的明和暗.[M]北京: 時事出版社 , 1998,第46頁
[20]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三.[D]中華書局,1989年
[21]李東沅.論考試.[D]上海書店影印版 ,1987年
[22]薛福成.治平六策.[D]光緒元年(18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