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越,秦 玲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若未能得到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腎衰竭等較嚴重后果[1,2]。有研究指出,行為轉變理論(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TTM)在提高糖尿病腎病病人護理質量方面有積極作用[3,4]。本研究將行為轉變理論應用于糖尿病腎病病人的護理干預中,取得良好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糖尿病腎病病人82例,均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的肝腎疾病或心血管疾病;②合并有其他較嚴重的糖尿病并發(fā)癥;③有精神病史或認知功能障礙[2]。將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1例。觀察組:男27例,女14例,年齡47歲~68歲(58.9歲±3.1歲);對照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8歲~70歲(59.4歲±3.6歲)。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病人按照常規(guī)護理模式開展各項護理活動,包括口頭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及不定期組織有關知識講座等。觀察組在行為轉變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護理干預。①意向時期(1周):按照行為轉變理論中“自我效能-激勵”和“認知轉變-意識覺醒”的干預策略,通過健康狀況評估的手段,使病人意識到糖尿病腎病的危險性。②起始階段(6周):利用行為轉變理論中“自我再評價-決策權衡”策略,采取課程講授、影音文件播放等護理措施,幫助病人了解到行為轉變的優(yōu)勢,消除知覺障礙。③干預階段(5周):使用行為轉變理論中“自我效能設定”和“自我承諾-強化管理”的干預策略,通過制訂行為轉變計劃、幫助病人掌握自測血糖水平的方法、正確使用胰島素及定期對病人進行腎功能監(jiān)測等一系列措施,幫助病人形成良好的自我護理理念。④持續(xù)階段(3個月):應用“自我監(jiān)控-強化”和“刺激控制”的指導思想,病人病情穩(wěn)定出院后定期對病人進行家庭隨訪,并根據(jù)隨訪結果進行護理強化,使病人的自護行為得到良好維持[5]。在整個護理階段都需鼓勵病人家屬、親友等社會支持參與進來。
1.2.2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病人發(fā)生低蛋白血癥、低血糖、泌尿系統(tǒng)逆行感染等并發(fā)癥例數(shù)。②統(tǒng)計兩組病人6個月后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值。③自護能力:參考文獻[6]的標準在護理1個月及6個月后進行自護能力評價,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分數(shù)越高,自護能力越強。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病人6個月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s)
表1 兩組病人6個月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紅蛋白%41 9.47±3.56 8.16±0.67觀察組 41 7.41±2.09 6.18±0.46 t值對照組3.195 15.560 P<0.05 <0.05
表2 兩組病人自護能力得分比較(x±s) 分
表3 兩組病人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行為轉變理論是根據(jù)待轉變對象的行為需求,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系列護理措施,幫助待轉變對象改善相關行為,從而達到建立有利行為習慣的干預目的[6,7]。行為轉變理論的最初應用是幫助吸煙者改變吸煙行為,是一項效果顯著的心理學干預方法。將行為轉變理論應用于糖尿病腎病病人的護理工作中,能夠通過意向階段到維持階段的護理干預,幫助病人建立起健康、正確的自我護理習慣,進而幫助糖尿病腎病病人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各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9]。有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人在接受行為轉變理論護理干預后,其空腹血糖值為(7.23±1.17)mmol/L,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9.11±1.39)mmol/L[10]。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6個月后,觀察組病人空腹血糖值(7.41 mmol/L±2.09mmol/L)明顯低于對照組 (9.47 mmol/L±3.56mmol/L)(P<0.05);觀察組自護能力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行為轉變理論能有效提高糖尿病腎病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狀況。
[1] 周娟華.糖尿病患者授權能力影響因素分析及授權對代謝和自護行為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10:147.
[2] 吳麗萍.行為轉變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自護行為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144-145.
[3] 吳麗萍,李亞潔,謝翠華,等.行為轉變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自護行為中的作用研究[J].護理學報,2008(11):16-19.
[4] 吳麗萍,李亞潔,張綴琴.行為轉變理論在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自護行為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3):1086-1089.
[5] 吳麗萍,李亞潔.行為轉變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足部自護行為現(xiàn)況調(diào)查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0,11(1):929-931.
[6] Fan Jipig.2003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linical data analysi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10,22(1):61-63.
[7] Ren Zhanli,Du Menghua.Early stroke syndromes affecting factors research[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2012,19(4):43-46.
[8] Thie A,F(xiàn)uhlendorf A,Spitzer K,etal.Transcranial doppler evalution of common and classic migraine.Uhrasonic features during attacks[J].Headache,2011,30(3):209-215.
[9] Wu Baoren,Wang Hongdian,Ren Chiffon,etal.Of flunarizine in migraine prophylaxis,double blind observation[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0,8(5):111-113.
[10]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Staff Department.Clinical diagnosis based on cure standard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