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fā)展,出國深造,發(fā)展跨國貿易等都得到不斷的發(fā)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際成為各國之間的重要活動之一。然而,由于語言文化背景的差異,語言知識構成體系的不同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語用失誤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從而導致交流的中斷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英國學者珍妮·托馬斯是提出語用失誤概念的第一人。她認為,當一個人在表達自己想法時出現(xiàn)語法錯誤,他的這種行為被認為言語失誤。然而,在交際過程中違反了交際原則時,則會被認為行為失誤或者給聽者留下欺騙,虛偽等不好印象。即說話者違反了人際標準或社會規(guī)則,或在不合適的時間,忽略了聽者的身份,導致交流的故障或溝通的失敗,從而未能達到交際的預期的效果。具體而言,語用失誤具體可以分為兩類,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
語用語言失誤要指語言表達不當,損害了作用在語言結構本身的語用用意,是語言本身所導致的。例如英語學習者未能遵循英語的表達習慣,或只是簡單機械的套用漢語的表達規(guī)則等等,語用語言失誤往往是由在教學中所誘發(fā)的錯誤或者教科書的不完善以及語用語言的負遷移而產生的。例如,一中國學生在英國的馬路上幫助陌生人指路后的情景后,出現(xiàn)這樣的語用語言失誤:
A: “Without your help,I will lose my way,thanks for your help.”
B:“Small thing,it is my duty to do it.”
中國學生所表達漢式英語一定會讓問路者覺得非常困惑,并且不知道其具體表達的含義。中國學生認為的“small thing”相當于“小事一樁”,“It is my duty to do it.”相當于“這是我應該做的”,以此來表達自己謙虛。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small thing”這樣的表達方式,其“It is my duty to do it.”的真正含義卻是“我本不想這樣做,但我不得不做,因為這是我的職責”。
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說話準則,民俗習性,宗教信仰,對語用原則也有著不同的程度的側重理解。因此,雖然學習者對目標語的語言知識系統(tǒng)有很好的了解,卻在交流的過程中忽視目標語和母語之間的文化的差異性,也會導致語用失誤的出現(xiàn)。在日常的交流中,社交語用失誤出現(xiàn)的頻率很大。尤其是在問候語,禁忌語,指稱語等方面。
除此之外,社交語用失誤也與特定的情景語境息息相關。這里的語用參量包括時間和地點,語域的正式程度,交際雙方的角色和社會地位。如果其中的一個參量改變,其他的參量在同一時間內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忽視語用參量的變化,社交語用失誤的產生使交流不能順利進行下去。例如,在中國的婚禮上,前來參加的婚禮的人為了表示對新娘新郎的祝福,都會說 “恭喜恭喜”,然而卻不能把恭喜直接翻譯成“congratulation”。然而,在西方文化里,“恭喜”只能是對新娘的祝福,卻不能對新郎說。如果說話者對“恭喜”這個詞缺乏語義和語用功能的了解,混淆了在不同的交流語境中新娘新郎的角色,那么社會社交語用就會產生。
語用失誤包括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的常見現(xiàn)象。它可能導致語言之間障礙的產生,使交際的目的未達成。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對語用失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可以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好地理解彼此,發(fā)現(xiàn)溝通壁壘,采取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它使我們認識到正確的語言形式本身是不足以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必須采用適當?shù)谋磉_方式。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我們不僅要掌握基本語言知識,而且要提高文化意識和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