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
食事見心性
——淺談汪曾祺的美食情節(jié)
■韓丹
縱觀汪曾祺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對于民風民情與日常生活一直抱有極度的熱情,這也使他的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了如風俗畫般的特色。 “安身之本,必資與食”,如果細讀汪曾祺的文學作品,會發(fā)現(xiàn)汪曾祺對于美食的喜愛與關注,美食成為汪曾祺文學作品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
在汪曾祺的作品中,他絲毫沒有掩飾對于美食的喜愛,和自己對于食物的熱情。在散文《豆汁兒》中,他就自詡“我是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除了單純的對于事物的喜愛,汪曾祺也對許多食物進行考究與探源。比如《五味》中,汪曾祺就探究了中國各地的各種飲食口味。《韭菜花》中,從楊凝式的《韭花貼》的感想與思索,進而聯(lián)想到韭菜花的溯源,可見飲食文化在汪曾祺生活中的滲透之深。
首先,對于家鄉(xiāng)事物的追憶與懷念讓總是讓汪曾祺產(chǎn)生對于現(xiàn)世的思索。在《米線和餌塊》一文中,提到自己在多年之后重回昆明,早年的燜雞米線等已經(jīng)不見,而現(xiàn)在的米線和餌塊做工與原料都不如原來的精致,這種變化讓他不禁追問“這些變化是怎樣發(fā)生的?”美食的記憶是心底對于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而經(jīng)歷世事變遷的汪曾祺總是不能忘懷美食給予他的慰藉,這種懷舊的情懷也增加他對了現(xiàn)在時代的反思。
飲食也是汪曾祺很好的比喻工具。一直推崇文以載道的他非常善于從點滴生活中發(fā)現(xiàn)哲理。在他的有關飲食的文章中,也包含大量充滿妙語的文字。例如在《葵·薤》中談到北方人的一些偏見,他寫到:“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你當然知道我這里所說的都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點關系。”他認為蔬菜的命運,如同世間,有其興盛和衰微。在《四方食事》中,他寫到“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边@種對于飲食的思考看起來如閑庭之筆,卻總一語中的。也許正是因為汪曾祺對于日常生活有著極高的熱忱,他才能夠從飲食這樣的細微之處去發(fā)現(xiàn)一些簡單又深刻的道理,讓他的文字在直白隨性的同時更加的真摯與厚重。
除了這種對于文學的思考,一些有關美食的文章中也是他生活哲學的一個展示。例如《<旅人與文化>題記》這篇文章中,汪曾祺考源旅食一詞見于杜詩,而聯(lián)想到自己已近古稀,“不過即使裝了假牙,胃口差了,身體不容許,“還有‘世界第一’的豆腐,還是能搗出世界第一的豆腐席來的?!币苍S正是因為經(jīng)歷了動蕩波折卻又豐富的一生,汪曾祺才能領略到生命的歡愉與無奈,才體味到了平淡之中方見真的境地,才能在年老時對食物仍然保有如孩童般的熱愛,對生活對生命擁有最原初最真摯的熱情。
在汪曾祺的散文也處處可以看到對于舊時吃食的懷念,這種懷念深深的融于汪曾祺的字里行間之中,那種對于人事人情的追憶,總是浮現(xiàn)出一種既寂靜又蒼涼的感覺,。例如在小說《熟藕》中他塑造了一個買熟藕的孤身老人,這了老人與他在散文《食豆飲水齋閑筆》中寫道的北京買蠶豆的老人有些許相似,“我每次吃爛和蠶豆,總會想起這位老人,我想的是什么呢?人的生活啊······
”而在小說的結(jié)尾王老死了,全城再沒有第二個買熟藕的,但是煮熟藕的香味卻在汪曾祺的心中永遠存在。也許對于汪曾祺來說與美食有關的記憶永遠都包含著生活的艱辛和人情人性中的溫暖閃光。小說中有關美食背景的融入,讓其呈現(xiàn)的民俗風情特色更加的濃郁,也更加地體現(xiàn)了汪曾祺對民間的一種人道主義關懷和人道主義溫情。
汪曾祺的美食情節(jié)總是能反應出他樂觀豁達,隨性灑脫個性品質(zhì)和關注日常,注重生活的審美追求。從他有關飲食描寫的字里行間總是會不經(jīng)意的流露出對于舊事人情的眷戀和對于生命最本真自然地關照與尊重,這種深入世俗,關注日常,親歷民間的審美理想追求體現(xiàn)了一個作家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zhì)和最為樸素的人道主義關懷。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