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佳偉
摘 要 利用常規(guī)氣象資料、自動站觀測資料對日喀則西南部地區(qū)2013年2月4-7日強降雪天氣進行分析得出,高空槽、咸里海附近低壓槽、南支槽、副熱帶高壓是此次降雪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tǒng);低空急流與水汽輸送帶共同為暴雪天氣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高層較強輻散、中低層輻合的垂直結構配置,為暴雪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維持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條件等。
關鍵詞 強降雪;環(huán)流形勢;水汽輸送;渦度;散度;垂直速度
中圖分類號:P458.1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0--02
日喀則地區(qū)位于北緯29°9′~29°7′、東經88°3′~88°8′,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雅魯藏布江南岸,屬于雅魯藏布江中游與年初河匯合處的沖積平原地區(qū),北接藏北高原,南靠喜馬拉雅山,東依西藏首府拉薩,西連阿里高原。日喀則氣候溫涼寒冷,屬高原溫帶半干旱氣候,為雅魯藏布江流域高原溫和半濕潤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0~6.5 ℃,氣溫低,年較差和日較差大,且干、濕季分明,無霜期約120 d。日喀則西南部亞東帕里-聶拉木-定日的南部一帶,由于地理環(huán)境特殊,是日喀則地區(qū)雪域集中區(qū)域,每年10月-翌年3月冬春季極易出現強降雪天氣,降雪持續(xù)時間長,氣溫下降幅度大,且影響范圍廣,常常造成強冷害、寒害和凍害等,對高原地區(qū)農牧業(yè)生產和交通等造成嚴重影響和重大經濟損失。2013年2月4-7日日喀則地區(qū)西南部仲巴至聶拉木一線及南部聶拉木至帕里一線出現中到大雪、局地大到暴雪天氣過程,持續(xù)的降雪天氣加上雪后強降溫致使路面積雪結冰對當地交通、牧業(yè)等造成嚴重不利影響。
1 強降雪天氣概況
2013年2月4-7日,西藏西南部出現強降雪和降溫天氣,累計降雪量5~15 mm,局地降雪量20~40 mm,其中聶拉木降特大暴雪,累計降水量達67.6 mm。日喀則地區(qū)西南部積雪明顯,并出現8~11級大風,7日聶拉木瞬時風速達到了24.9 m/s,定日高達28.1 m/s,降溫幅度達10 ℃以上;其中4日08:00-5日14:00,聶拉木縣降雪13.1 mm,累計積雪深度達31 mm,至7日積雪深度達到了66 cm;仲巴、昂仁、吉隆和薩嘎等地降雪量10~30 mm,累計積雪5~30 cm,仲巴縣部分先4日下午-5日14:00,6 h降雪量1.6 mm,積雪深度達3 cm左右;吉隆和薩嘎縣城5日10:00開始出現小雪天氣。持續(xù)的降雪天氣、大風、降雪和吹雪對道路交通、畜牧業(yè)及設施農業(yè)等帶來不利影響,318國道聶拉木至樟木路段發(fā)生雪崩,交通受阻。
2 環(huán)流形勢
降雪天氣出現前,3日08:00,500 hPa高空,歐亞中高緯地區(qū)環(huán)流形勢呈兩槽一脊型,烏拉爾山至巴爾喀什湖一帶存在一高空槽;同時,副熱帶高壓西伸脊點位于東經100°附近,位置相對偏東;3日20:00,咸里海附近低壓槽不斷加深并南壓至高原西側堆積,形成一個閉合中心,逐漸進入高原,560 dagpm線南壓至高原西側北緯20°一帶,副熱帶高壓不斷加強西伸,其中心強度達到592 dagpm,東南亞地區(qū)處于副熱帶高壓影響范圍內。4日08:00,副熱帶高壓繼續(xù)加強西伸,隨之584 dagpm線伸至東經80°以西印度半島上空,在副熱帶高壓外圍偏南氣流引導作用下,低壓槽出現北抬東移,位于東經65°,560 dagpm線向北收縮至北緯30°附近。高空槽在向東移動過程中,不斷分離出短波槽進入高原,4日晚,西藏阿里西南部至日喀則地區(qū)仲巴一帶出現強降雪。5日20:00,隨著副熱帶高壓的繼續(xù)西伸加強,兩槽打通后向東移至東經73°附近,槽對應的等高線加密、梯度增大,槽前西南氣流控制影響聶拉木以西地區(qū)。6日08:00,處于北緯20°附近的588 dagpm線向西伸至東經72°,590 dagpm閉合強中心位于印度半島,低壓槽線呈現東北-西南走向,而高空槽分裂,并移至東北向,副熱帶高壓斷裂后出線東退。7日08:00,高空槽主體逐漸移出日喀則西南地區(qū),影響該地區(qū)的降雪天氣也隨之結束。
3 物理場分析
3.1 水汽條件
降雪前期,500 hPa上存在一個中心值為2 g/(s·hPa·cm)的較強水汽通量中心,位于日喀則西南部,水汽通量軸線為東南-西北走向,阿拉伯海至日喀則西南部聶拉木至仲巴一帶處于水汽通量大值區(qū)內,形成一水汽輸送通道。從風場上看,高原西南低渦槽前有明顯的低空急流,低空急流對應水汽輸送帶,共同為暴雪天氣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
3.2 渦度和散度
降雪前,500 hPa上,西南伊朗高原至阿拉伯海附近為最大中心強度達(2~3)×10-5/s的正渦度區(qū),正渦度區(qū)不斷加強并延伸至日喀則地區(qū)南部邊緣。5日08:00,伊朗高原上空為正渦度區(qū),20:00,正渦度區(qū)范圍擴展至仲巴至聶拉木一帶,渦度值達到4×10-5/s,而200 hPa高空為負的渦度區(qū)。對散度場進行分析可發(fā)現,4日20:00,日喀則西南部地區(qū)200 hPa高空為中心強度為55×10-5/s的明顯的輻散區(qū);5日20:00,輻散加強,中心強度達到65×10-5/s,而500 hPa中低空為中心強度-25×10-5/s的明顯的輻合區(qū),持續(xù)維持至7日20:00。這種高層較強輻散、中低層輻合的垂直結構勢必引起劇烈的上升運動,為暴雪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維持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條件。
3.3 垂直速度
4日20時,日喀則地區(qū)西部的仲巴一帶500~200 hPa上整個大氣層均出現了較強的上升運動;5日20:00,垂直速度逐漸增強,500~300 hPa上,仲巴至聶拉木一帶存在一垂直速度高值區(qū),中心強度為-5×10-3hPa/h的垂直速度最大中心位于500 hPa附近,而且隨著垂直速度的不斷增強,降雪強度也增大。7日08:00,隨著強垂直速度梯度大值區(qū)逐漸減弱消失,影響日喀則西南部地區(qū)的降雪也逐漸趨于結束。
4 結語
(1)2013年2月4-7日日喀則西南部地區(qū)出現強降雪和大風、降溫天氣,持續(xù)的降雪天氣、大風、降雪和吹雪對道路交通、畜牧業(yè)及設施農業(yè)等帶來不利影響。高空槽、咸里海附近低壓槽、南支槽、副熱帶高壓是此次降雪天氣的主要影響系統(tǒng),南下冷空氣和南支槽疊加堆積在高原西側,并進一步加強、東移進入高原,而且冷空氣與西南暖濕氣流交匯,這些都成為降雪天氣的觸發(fā)機制。
(2)高原西南低渦槽前明顯的低空急流,低空急流與水汽輸送帶共同為暴雪天氣的發(fā)生發(fā)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高層較強輻散、中低層輻合的垂直結構配置,為暴雪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維持提供了有力的動力條件。
參考文獻
[1]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等.天氣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67-638.
[2]壽紹文,勵申申,姚秀萍.中尺度氣象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334.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