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
電影 《淮海戰(zhàn)役》中,有一個片斷這樣描述陳布雷:他認認真真地向主人蔣介石建議,“趕快收拾人心”,提出讓蔣宋孔陳四大家族向國庫捐款,老蔣很生氣,后果很嚴重。隨即,陳布雷服安眠藥自殺身亡。
電影里飾演陳布雷的演員,似乎長得過于精氣神了。其實那時的陳布雷形銷骨立,憔悴痛苦?!囤s快收拾人心》,是1948年11月4日南京 《中央日報》 的社論,殷海光的名篇,彼時正是人心所向。
1948年11月12日夜,已經“油盡燈枯”的陳布雷,留給隨身副官最后一句話“讓我安靜些”,寫下一系列遺書,服下大量安眠藥,次日再也沒有醒來。陳布雷在59歲上自殺而死,在當時引起了巨大震動。
1890年生于浙江寧波慈溪的陳布雷,原名陳訓恩,布雷、畏壘都是筆名。作為著名報人,陳布雷才思敏捷,文筆極佳;后被蔣介石招入麾下,任侍從室第二處主任等職,撰寫各種公文文告,成為蔣的“文膽”、“首席秘書”。如果說蔣介石在“武功”上離不開陳誠,是“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那么在“文治”上則是離不開陳布雷,亦是“中正不可一日無布雷”。一武一文,兩位陳姓浙江老鄉(xiāng),成為老蔣的左膀右臂;張治中在回憶錄中,兩節(jié)標題正是 《一個武將——陳誠》、《一個文人——陳布雷》。
然而,文膽畢竟是書生,布雷終歸是文人,他的一生都離不開一個“文”字。
文烈陳布雷:緣何自殺辭世
在陳布雷告別人世前一個月,1948年10月下旬,他的二兒子陳過因為要赴美留學,特來與父親辭別。由浙江省檔案館提供的 《從名記者到幕僚長——陳布雷》 (浙江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一書中,陳過撰文 《我的父親陳布雷》,其中這樣描述:
那時他精神頹喪,頭發(fā)蓬亂,形容枯槁,語音低微,哀嘆著說:“前方軍事潰敗到如此地步,后方民心思變又如此,此時此刻,最高當局卻要我寫一篇 《總體戰(zhàn)》 的文章,這叫我如何落筆??!”證之他遺書中有“油盡燈枯”之言,我懷疑這篇難產的文章,是否竟成了他的催命符。
陳過先生說得沒錯,那要他寫的文章,是壓垮他的最后一把稻草中的一根。陳布雷之死,并非是對蔣介石的什么“尸諫”。
文人陳布雷,因文而生、因文而逝?!拔哪憽笔紫仁恰拔牧摇薄W鳛椤邦I袖文膽”、“總裁智囊”的陳布雷,他寫過無數文稿,此為活著時的“文治顯赫”之“文烈”;而同時,火候之溫為“文”,火候之猛為“烈”,陳布雷“生當繾綣,死亦決絕”,這是他先“文”后“烈”、因“文”而“烈”、自殺而死時的“文烈”。
“趕快收拾人心,只有這一個機會了”,陳布雷看到國民黨該去抓這樣的機會,而看不到自己該如何“趕快診療自己,只有這一個機會了”。最終遺言“沒有意義的生命,留之何用”,棄世而去。
在浙江省檔案館館藏檔案中,陳布雷致烈蓀先生的一封信札,已見陳布雷得的不是一般的病。當浙江省教育廳廳長時,陳布雷就與烈蓀即鄭文禮熟識;鄭文禮是浙江東陽人,留學法國巴黎大學,成為法學博士后歸國,從1928年起任浙江高等法院院長,長達18年,后因罹患胃癌,1948年在上海病逝。當時陳布雷在南京寫信給他,向他介紹任職浙江圖書館館長的弟弟叔諒即陳訓慈,而信首就用很多筆墨聊敘自己因為“賤恙”,假歸逾月,幽居療治,迄今未見痊愈……這“賤恙”幽居療治一個多月未見好,顯然不是感冒發(fā)燒之類的“小恙”。
遍閱有關陳布雷的十多種文獻書籍、悉心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陳布雷自殺的根本原因,就是典型的重癥抑郁癥??上В莻€時代,并沒有“抑郁癥”的概念,更沒有治療之妙藥。而所有寫陳布雷的書籍,回憶、分析性的文章,都沒有提到、更沒有抓住“重癥抑郁癥”這個牛鼻子。在陳布雷自己的文字中,出現很多的是“神經衰弱”“腦力益壞”。
陳布雷所呈現的癥狀,幾乎覆蓋了重癥抑郁癥所有關鍵癥狀——
第一個突出的癥狀,就是常常感到萬念俱灰,而有一個念頭卻反復出現:自殺。陳布雷最后一篇雜記 《十一月十一雜記》 中講到,他有“自暴自棄而自了”這個念頭,“萌動了不知多少次了,每逢心里痛苦時,常常有‘終結我的生命吧的念頭來襲余之心,此在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四年之春之夏均有類似的情形,并已作了種種準備,終因健康稍稍好轉而免”。而在時令上,春夏之交自殺念頭往往最強烈。國外有學者研究表明:通常會有“兩個百分之六十”的數字:百分之六十的自殺者原因就是重癥抑郁癥,重癥抑郁癥想自殺者中百分之六十會自殺成功。
第二個就是嚴重失眠,各種睡不好。陳布雷患失眠癥多年,非服藥而不能安睡,他自己常常提到失眠之苦。其治喪委員會曾提出報告稱:“布雷先生素患神經衰弱,以致??嘤谑撸恳贡胤裁咚幦寄苋胨?,有時于夜半醒來,再服數片,始能略睡?!?/p>
第三是胃里難受,吃不進,往往當胃病治療,結果適得其反。陳布雷經常是“沒胃口”的,人變得日益枯槁。他的隨身副官陶永標這樣回憶最后一天:回到公館時間已不早,我吩咐伙房快上飯菜讓主任用膳,不料他一口推卻:“我覺得沒有胃口,一點也不想吃?!蔽覄袼骸安怀栽趺葱?,多少吃些吧,一碗半碗也好?!笨伤麍詻Q不從:“我實在一粒飯也吃不進,你們去吃吧,不用管我。”
還有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拖沓疲怠、不愛運動,怕見他人、害怕交往。陳布雷在說自己“油盡燈枯”時,這樣寫道:“考慮一個問題時,終覺得頭緒紛繁,無從入手,而且拖延疲怠,日復一日,把急要的問題,應該早些提出方案之文件 (如戰(zhàn)時體制)一天天拖延下去,著急盡管著急,而一些不能主動,不但怕見統(tǒng)帥,甚至怕開會……”
再就是常常出現無法自控的焦慮、自責等癥狀。陳布雷在所留的系列遺書中,反復說:“嚴重之心疾,不能自抑”、“病象日增,神經極度衰弱,實已不堪勉強支持”、“健康日損,腦力益壞,思慮日益紛難”、“累旬自譴自責,致陷極度嚴重之心疾,不能自己控制”等。
抑郁癥與基因有關,與脾氣性格有關,與外部壓力有關。高學識的社會精英,恰恰是抑郁癥的高發(fā)群體。越是責任心強、敏感多思、做事認真的完美主義者,越容易得抑郁癥?;颊咄小安u感”,不肯與外人說。抑郁癥本質上是一種生理疾病,大腦神經突觸萎縮,無法傳遞產生快樂感的物質,這需要積極正確的醫(yī)學治療,對癥服藥,完全可以治愈。全球現有3.5億抑郁癥患者;我國超過3000萬,僅10%的人去進行正規(guī)治療。在那個時代,陳布雷不能像當今的名人崔永元、楊坤那樣獲得拯救,確實也是沒辦法的事。
文膽陳布雷:至死為人作嫁
“寧靜致遠,澹泊明志”——1939年陳布雷即將迎來五十歲生日之際,蔣介石提筆手敬書這8個字,贈給“布雷吾兄”,并附信說:“戰(zhàn)時無以祝嘏,特書聯語以贈,略表向慕之意也?!弊X偶醋郏蚰揭嗾嫘?。兩句聯語,國人熟識,就是不知老蔣為何把上下順序反了一反。
蔣介石生于1887年,比陳布雷年長3歲。但他總是“反一反”,長期尊稱陳布雷為“兄”、為“先生”,其他手下的人就不太有這個待遇了。陳布雷很“忠蔣”,甚至能到“愚忠”之境。蔣介石也深知陳布雷的謹慎、廉潔和自持,給予特殊的尊重、賞識和厚待;以至在他死后,蔣介石還為其題匾“當代完人”。
寫文章是件苦差事,而陳布雷是“為人作嫁”。他深感“知遇之恩”,如椽大筆,自覺聽命于老蔣。除了起草重要文書,還要作為智囊建言獻策。
陳布雷是在1927年結識蔣介石的。當年老蔣急需一位寫文稿的“秘書”,是陳布雷的堂兄、時任杭州市市長的陳屺懷推薦了陳布雷。布雷后來在日記里回憶這年4月,在杭州滿覺隴的臨江軒與蔣介石相會的情形,感嘆“從此因緣,浮沉政海二十一年矣”。
管它三七二十一,陳布雷做了二十一年文膽。在1934年前,謂之“準文膽”,他兼有其他職務,只是需要時才奔到老蔣身邊——說是他一進南京,必有重要文告發(fā)表?!白x懂蔣介石,從陳布雷開始?!痹?935年后,他變成全心全意的“真文膽”,成為老蔣的“第一幕僚”,直至1948年辭世。
1927年,38歲的陳布雷去南昌停留兩月,加入了國民黨,為老蔣寫了第一篇重要文告 《告黃埔同學書》;“文膽”要務,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
抗戰(zhàn)時期,同仇敵愾,同心戮力,他起草的文告中,融入激越的愛國情懷,名篇迭出,傳誦一時。1938年7月他在武漢寫的 《抗戰(zhàn)周年紀念告全國軍民書》,力揚“拼民族的生命來爭民族的生存”,全文6000多字,氣勢旺盛,淋漓酣暢:“……我們同是中國的國民,黃帝的子孫,稍有天良,如何能不引為切身的恥辱?如何能不急起直追,援救那些告訴無門的同胞們,使重復自由,再見天日?……就是一兵一彈,也要與敵人拼命決斗到底,而且必能得到最后勝利……”
當然,也有許多“奉命之作”,熬斷青絲,寫得不爽?!拔靼彩伦儭焙?,蔣介石要他代寫 《西安半月記》,跟在奉化溪口寫不下去,跑到杭州西湖邊,在新新旅館包房寫作也常??ぃ淮未胃膩砀娜?。這類難寫的文章后來越來越多——他甚至在日記里大呼:心拙力竭,拼湊而已!布雷之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寫這些文章把他累壞的。
文教陳布雷:兩任教育廳長
在成為蔣介石“全職文膽”之前,陳布雷的主要職務是“教育官員”,他兩度來浙江出任教育廳長:1929年,是浙江省政府主席張靜江提名的,張以“三顧茅廬”之精神,把布雷給“挖”出來。陳布雷卻一心認為自己留在新聞界更為適宜,“較之從政,功效必遠過之”。從1930年冬到1931年,他在國民政府的教育部干了兩年次長。1932年,他“二進宮”來浙當廳長。
陳布雷早年就讀浙江高等學堂——即浙大的前身;他當過中學老師——寧波創(chuàng)辦私立效實中學,他應聘任教英文等課程,其間還加入了同盟會;從1912至1919教書8年,其中還當過一任校長,所以他對教育較熟悉。
當年教育廳同事趙季俞,曾撰寫回憶文章《陳布雷與浙江教育文化事業(yè)》,從中可見陳廳長這個書生還是蠻能干的,把浙江教育搞得風生水起:
擴充高等教育學校,派遣留學人員,考察留學生成績,為本省儲備人才,嚴濟慈因此選補為官費留法學生;擴建、增設師范學校和職業(yè)學校;普及鄉(xiāng)鎮(zhèn)小學,全省增設了小學456所;創(chuàng)設民眾教育實驗學校,舉辦識字運動宣傳周;在1930年舉辦首屆全國運動會,隨后創(chuàng)立了省立體育場……
1933年12月23日,陳布雷廳長致信新任的浙大校長郭任遠,說明自己在省政府另有事務,請廳里一位科長前來與會,辦理“代為蓋章”等事務。陳布雷謙稱自己為“弟”,而這位1898年生人的郭校長,才35歲。
郭任遠是留美歸來的心理學家,卻完全不懂教育心理學,他推行軍事化管理,甚至“衣冠不整”都可以成為勒令學生退學的理由,令很多學生不滿。1935年北平爆發(fā)了“一二·九”運動,12月20日浙大學生集會聲援,要到南京請愿,結果遭到大批軍警阻攔,12個學生被捕,郭校長還開除了學生自治會的主席和副主席,學生被激怒,發(fā)起“驅郭運動”。陳布雷在日記里記錄了“此次浙大學潮,由愛國運動而轉移于反對校長”,恰好他長子泉兒 (陳遲)又在這里上學,“乃為該校學生運動之中堅,殊出乎意料之外”。
郭任遠在12月21日就悻悻地離開了杭州,他肯定想不到自己竟會在浙大翻船,才干了兩年就被趕跑。作為著名心理學家、港大校董的郭任遠,1970年逝于香港,享年72歲。
郭被趕走,一個好事就是浙大迎來了校史上最偉大的校長——竺可楨,而陳布雷正是力薦者,正是他陪同竺可楨去見蔣介石的。
文心陳布雷:雷鳴喚醒迷津
在骨子里,陳布雷喜歡從文而不喜歡從政,他的真正志向是以“言論報國”。結束生命前夕,他曾對女婿袁永熙感嘆:“政治這個東西不好弄啊!我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從政,于今悔之晚矣!”他還對同鄉(xiāng)同門書法大家沙孟海說:“我只想搞新聞事業(yè),或者搞教育,從政非我所愿?。 ?/p>
“迷津喚不醒,請作布雷鳴!”陳布雷年輕時文采風流,如椽之筆,橫掃千軍如卷席,而他自己則是醒著進入了“迷津”。
陳布雷的報業(yè)生涯,起步于 《天鐸報》,開始于辛亥年?!短扈I報》主要出資人是杭州蕭山的思想家、實業(yè)家湯壽潛,社長正是陳布雷的堂兄陳屺懷,戴天仇即戴季陶是評論主筆。1911年春,陳布雷浙高畢業(yè)前夕,途經上海暫住 《天鐸報》,戴天仇要回鄉(xiāng)結婚,就請他代寫評論。陳布雷由此成了一名“實習生”,所寫短評,鋒芒初見。如今 《陳布雷集》 一書的打頭文稿,即是民國元年1月1日至14日這兩周的時評。到了夏天畢業(yè)了,陳布雷即到 《天鐸報》 就職,正式成為媒體人。從此,一片文心在新聞。
刊布評論文章,他署筆名“布雷”。學生時代同學戲稱他為“面包”——英文為Bread,譯音即“布雷”,布雷由此名布天下。他傾情于新聞評論,寫下諸多擁護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帝制、宣揚共和精神的時評,引起廣泛的共鳴與共振。
陳布雷后因被人所忌,任事半年,即告返鄉(xiāng),當了老師。不能“治國平天下”,那就“修身齊家”、生兒育女。他最疼愛的女兒、非常美麗的“憐兒”陳璉,就是1919年在老家出生的。
1920年,陳布雷再度出山,先是應商務印書館之邀,到上海參加 《韋氏大學字典》 的編譯。時值《商報》 創(chuàng)刊,他再次踏入報界,任職編輯主任,一時間每個工作日幾乎都要撰寫評論。他的文章說理透辟,文筆犀利,深得讀者喜歡,比如 《翻云覆雨之政局》 ?一文,識見甚高,百年過去未過時:
“中國者,民國也。國既以民為主,而人民對此紛紛擾擾之政局,竟始終不相聞問,帝制之醞釀、復辟之鼓動、安福之搗亂,國人之中未嘗不有早已窺見其微者,乃一般之國民袖手旁觀而不問也。……故中國之壞,壞在人民坐觀成敗,而未嘗出其自身固有之能力……”
1923年,陳布雷始用“畏壘”的筆名。他寫作時,“連續(xù)不斷吸香煙、喝濃茶、吃饅頭,這三件東西下了肚,他的擲地有金石聲的文章也跟著完成了”;有人曾勸他多用曲筆,他說得干脆:“主筆不吃官司,不是好主筆!”
后來的事情就是,蔣介石托邵力子給陳布雷送來簽了名的戎裝照,以表仰慕之意,自稱“弟蔣中正”。1927年,應蔣之誠邀,陳布雷赴南昌與之見面,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
布雷一生,屬于自己的作品不多;如果不是棄文從政,他有可能不會自殺,更有可能著作等身。惜乎,歷史無法假設。
“文革”陳布雷:凝咽兩代悲歌
陳布雷的家鄉(xiāng)浙江慈溪,是孝慈之鄉(xiāng)、文化之鄉(xiāng),曾經文脈昌盛。陳布雷的父輩祖輩為茶商,言商重學,可惜他父親陳依仁49歲上早逝;雖診斷為肺炎 (一說傷寒),但陳布雷在回憶文字中提到他爸“近年精神衰弱,常自憂不壽”,原來這也是一種抑郁的種子啊。
陳布雷的發(fā)妻是楊宏農,1909年結婚;品貌端莊秀美的楊氏,先后生兒子陳遲、陳過、陳適,女兒陳琇、陳璉。不承想,1919年生陳璉時,氣血兩虧,因患產褥熱,女兒才剛滿月,愛妻即撒手而去。陳布雷悲痛欲絕,一時智昏,遷怒于嬰兒,將她扔出窗外……這個可憐的陳家二小姐,襁褓被院子里竹篾編就的葡萄架給接住了……對自己的瘋狂舉動,陳布雷深深痛悔,次年離鄉(xiāng)赴滬工作前,給二女兒取了個乳名:憐兒。后來學名陳璉,即為諧音。
20年后的1939年,憐兒長成大家閨秀,英氣逼人,美得讓人感嘆“青春萬歲”。陳布雷所想不到的是,抗日救亡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兒陳璉,在重慶北碚的四川國立二中女生部讀高中時,就已秘密加入了共產黨。陳布雷最疼愛的兒子,是續(xù)室王允默所生的幼子陳礫,陳礫后來不僅受父親影響成為著名報人,而且受二姐陳璉影響,也加入了共產黨。
1939年暑假,陳璉考上西南聯大,和同樣是地下黨的經濟系二年級學生袁永熙相識并相戀。1947年夏天,兩人在北平隆重舉行婚禮,胡適、成舍我都是座上賓。但蜜月剛過不久,兩人就意外被捕,原因是北平地下黨組織被部分破壞,袁永熙有名片被間接搜走,特務就來抓他。
此時陳璉已有孕在身,更是有信仰在身,她咬著牙經受住考驗;丈夫那邊受到嚴刑拷打,卻依舊守口如瓶——夫妻倆絕不暴露中共身份。幾個月過去,“蒙在鼓里”的陳布雷,終于將兩人保了出來。
1948年陳布雷自殺前,親人中見最后一面的正是袁永熙,一個他所不知道的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璉任團中央少兒部副部長,在胡耀邦領導下工作。袁永熙也曾在團中央工作過,1954年擔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兩年后下臺,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由此命運急轉直下。陳璉為了3個孩子,被迫與他離婚,1962年調至上海工作。
后來,“文革”來了——在所有帶上“文”字的詞語中,最可怕的“文化大革命”來了。在這場風暴中,陳璉躲不過去,她被批斗,造反派誣她是叛徒、特務、國民黨的“殘渣余孽”。1967年11月19日,留下絕命書后,48歲的美麗母親陳璉,決絕地撲向了窗外的藍天。這位在敵人的監(jiān)獄里寧死不屈的女共產黨員,死在自己人刮起的紅色風暴里。兩代悲歌,讓人間無語,讓大地凝咽。
“文革”跳樓,何止陳璉。平反昭雪,遲早到來。陳璉在團中央時的老領導胡耀邦,后來為她題詞:“家庭叛逆,女中英豪。”
告別人世已近20年的陳布雷,與“文革”發(fā)生直接關系的,就是他的墓地。一生清廉的陳布雷,歸葬清凈的西湖九溪十八澗。1948年11月19日,浙大校長竺可楨在日記里說,下午二點,陳布雷的靈柩專車從上海到達杭州。12月10日上午10點,竺可楨與浙大同事到九溪十八澗參加葬禮,他們到時靈柩已入穴,隨葬的只有一支派克金筆、一本《圣經》。浙江省主席陳儀主祭,禮畢即散。這一天,冬雨霏霏,穿著藍布長衫的蔣經國,在送葬的行列中默默步行……后來“文革”的風暴不客氣地刮到這山澗,跟西湖邊許多墓穴一樣,陳布雷之墓被平毀,“棺木挖開時,里面的衣裳還沒有腐爛,藏青色的,綢緞的。棺木內還有一支金筆”。上世紀90年代墳墓重建,現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
抗戰(zhàn)勝利6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經由浙江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向陳布雷頒發(fā)了一枚抗戰(zhàn)勝利紀念章,由他的兒子陳過代領。之后,陳氏一家將這枚純銀鍍金的紀念章,捐贈給家鄉(xiāng)寧波市檔案館。
陳布雷一定會常常想起,當年他在杭州的日子是最愉悅的,那時他和家人在一起,泛舟西湖中,漫步白堤上。
(選自《歷史學家茶座·第35輯》/王兆成 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