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行
樂中有舞舞中有樂
——淺談音樂與舞蹈的聯系
■徐行
舞蹈自古和音樂就是一體。據史書《禮記·樂記》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以干戚羽毛,謂之樂。”可見在我國古代“樂”字包括音樂和舞蹈兩種含義,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從外國或中國舞蹈藝術發(fā)展的歷史來看,舞蹈藝術中舞蹈本身的進展和音樂的進展也總是相輔相成。在舞蹈藝術總的概念中,音樂是與其不可分割的。
從藝術的特征來看,舞蹈和音樂均在時間的推移中展開主題,刻畫形象。音樂旋律的低昂起伏,如同舞蹈韻律的高低變化;和聲色彩的對比,就好似各種場面造型的變換。舞蹈和音樂,兩者均依靠結構、節(jié)拍和節(jié)奏組織起來,但正如《樂記》所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從之”發(fā)自內心的歌和舞同是時間藝術,同樣善于表現感情活動過程,這一共性為舞蹈和音樂共生提供了可能性。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能獨立存在,但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舞蹈是視覺藝術,可看不可聽,具有美麗的形象,豐富的造型。然而,僅僅靠舞蹈本身是難以獨立的。音樂能把舞蹈造型組織連貫起來,給予舞蹈以生命,它是舞蹈的靈魂。舞蹈依附于音樂,好比魚兒離不開水,猶如骨肉相親。反過來看,舞蹈將音樂形象具體化,亦為音樂增色,它可以幫助觀眾從視覺到聽覺都得到美的滿足。二者交相輝映就更加光彩奪目。因此可以說,在任何類型的舞蹈中,音樂是舞蹈的內涵,舞蹈是音樂的外延。這就是二者共生的必然性,我認為舞蹈依附于音樂,包括伴奏音樂以及演員通過動作節(jié)奏——強弱慢快——體現出來的內心的音樂。
舞蹈與音樂的關系不能簡單的理解為誰先誰后,誰解釋誰,誰高于誰,因為它們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和規(guī)律,兩者既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當它們同時出現于舞臺上時,應該把各自的特點和形式統(tǒng)一在舞蹈所規(guī)定的情節(jié)和人物的感情中,為完成作品規(guī)定的任務而協(xié)同工作。如果解釋的話,只能是它們共同解釋作品的主題思想,脫離具體的情和景的內容,過分的強調某一表達形式,都會走極端。藝術的美貴在協(xié)調統(tǒng)一。
舞蹈創(chuàng)作中把舞蹈和音樂結合的很完善的作品,人們一致認為要數英國編導杰諾姆·羅賓斯,其代表作品是根據與他不同時代的“鋼琴詩人”肖邦的一首瑪祖卡樂曲創(chuàng)作的一部芭蕾《聚會之舞》,表演時,鋼琴與舞蹈演員同現臺上。羅賓斯在這部作品中不是用單純的模仿音樂的手段和模式,而是既運用音樂的一些手法,又進行巧妙的演繹,從而既使舞蹈動作擺脫了音樂規(guī)律的束縛而自行發(fā)展,又不違背音樂的精神;舞蹈和音樂在這部作品中,可謂水乳交融,融為一體,從這個實例看,音樂與舞蹈即使是形式,時空上的分離,但其內在的聯系依然存在。
音樂與舞蹈,二者不過是一種對真、善、美這一內容的表達形式,這種形式具體的歸結到作曲與編導身上,無論作曲與編導采用何種形式,手段上的展開突破,最終都要歸于共同的主題內容上。拋開任何客觀的具體和個體的事跡,要使這二種形式達到最終的和諧統(tǒng)一,貴在內容的充實與升華,否則,空中閣樓式的表達手段,猶如著身于死者身上的時裝,無論其多么華貴、時尚,葬禮的步伐對它只能意味著消失、滅亡。
芭蕾舞課堂的訓練離不開音樂,其動律的基礎是音樂的節(jié)奏,動作是根據音樂的節(jié)奏,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里表達它多樣的舞姿和造型。如果舞者不顧音樂節(jié)奏去舞蹈,就不能使觀眾得到視覺上和聽覺上的完美統(tǒng)一。
芭蕾舞動作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起伏變化,而形成的動作姿勢,造型上力度的強弱,同時還形成速度快慢、時間長短、幅度大小、動作圓滑鈍拙等諸方面的對比規(guī)律,正是這種對比規(guī)律形成動作不同風格特點在節(jié)奏上的動態(tài)規(guī)律。音樂節(jié)奏還是形體動態(tài)的感情力度的基礎,是組織舞蹈律動的形式,是規(guī)范動作的強有力的紐帶,因此音樂節(jié)奏對芭蕾舞動作的指示性,決定了它在芭蕾藝術中的地位。
音樂節(jié)奏的快與慢對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首先,對肌肉產生的影響,眾所周知,構成人體全部材料中肌肉是最多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從日常勞動,競技體育直到大腦思維,肌肉都是最直接的勞動力,肌肉在人體上的合理分布以及肌肉本身的絕妙功能,能使人有意識的完成各種動作。因此,肌肉素質好壞對于一個芭蕾舞演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肌肉素質的能力,一半來源于舞者的自身條件,但后天的培養(yǎng)也是至關重要的。動作正確的用力方法和動作所要訓練的能力,是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完成的。所以在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按照教師所安排的節(jié)奏嚴格訓練。一個學生肌肉能力的增長完全是在音樂中培養(yǎng)的,一個不聽音樂,永遠四平八穩(wěn)的人是不會有好的肌肉能力的,也不會有演員所需要的表演激情的。比如在訓練時如用3/4節(jié)奏的慢板音樂做Demi Pile動作2小節(jié)一次,經常會出現1就蹲下去,da da兩拍靜止不動,這時肌肉靜止運動處于休息狀態(tài),然后一下子就立直沒有在節(jié)奏中使肌肉再伸一下,使肌肉真正使上勁。這樣的Pile訓練出來的肌肉是僵化、沒有柔韌性和力量的。因此在慢的Pile時,必須在音樂中把每一個音符填滿,調動起肌肉的積極性,使其真正最大程度的運動,從而使肌肉獲得有效的鍛煉。又如扶把動作中的Fondu,教師總是強調學生用主力腿膝蓋來合音樂,而動力腿則是用腳背和腳尖來合音樂。不聽音樂的學生,一下子就彎著腿,在蹲的靜止上等音樂,或是一下子伸直了,起不到伸拉肌肉的作用,這樣練出來的肌肉是僵的,沒有柔韌性,后果也是我們可以預料的!
其次,音樂節(jié)奏對情感產生影響。音樂節(jié)奏使動作力度的強弱、速度快慢、幅度大小產生了有機的變化,導致了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含有感情象征的各種動作出現,可以說音樂節(jié)奏是體現動作情感力度的基礎。芭蕾舞演員在舞蹈時表現特有的情感,一切動作的變化,如果沒有樂句的長短和音的強弱固定性的配合,也就組織不起來味道語言的起伏,從而使舞蹈表達情感的功能受到阻礙。因此,音樂節(jié)奏是激發(fā)芭蕾舞演員感情的鑰匙,一切富有感情節(jié)奏的音樂,能激發(fā)舞者的情感,在音樂中的各種慢板快板等一連串的音樂旋律節(jié)奏,均體現舞蹈形象和感情色彩,它是演員掌握舞蹈動作的符號。又如離把練習中的Adagio是以訓練舞姿的基本形態(tài)和各種連接變化舞姿,以求得重心穩(wěn)定的組合。有時教員安排節(jié)奏時,把舞姿的靜止時間處理較長,這時伴隨著音樂不能只做死板的肌肉動作,要教會學生們用心去合音樂,用心和神去把舞姿無限舒展,注入生命。主力腿也要在音樂中把力量伸入“地下”,在和地球的反抗中求得挺拔和穩(wěn)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靜止的合音樂要比動的過程合音樂難度大,這是一種內功,是心和神的節(jié)奏感,是人體每一個細胞里的節(jié)奏感,要在靜止的音樂中貫注自己的情感,并將情感宣泄得淋漓盡致,與程式化的動作和流暢的音樂融為一體。如果具備了這種能力,舞蹈便有了生命力。
在我們目前的舞蹈教學中,教員常常會碰到很多孩子不聽音樂,節(jié)奏感差等現象,這是一個教師課堂教學中普遍會遇到的問題,這些統(tǒng)稱為
對“樂感”的培養(yǎng)。而“樂感”和我們前面提到的肌肉能力一樣,一半來源于先天因素,后天一樣可以通過有利的方法進行彌補,因此后天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
舞蹈演員首先要對音樂的節(jié)奏有深刻的認識。學生第一次上排練場,鋼琴伴奏老師已經給你上了節(jié)奏的第一課。學生在把桿動作和中間動作的基礎訓練時,最先接觸的就是鋼琴給予的節(jié)奏。節(jié)奏是什么?首先是將時間劃分為長短相等的單位“拍”,再將“拍”組成為兩個一組(二拍子)或三個一組(三拍子),再把長短不同的音符組織到拍子里來,就成了有藝術生命力的“節(jié)奏”。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能夠使伴奏者與教舞者配合好,把“節(jié)奏感”的認識交給學生,使他們日后排練節(jié)目時,懂得音樂節(jié)奏與舞蹈節(jié)奏該怎樣配合,為共同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打下堅實的基礎。
音樂伴奏在此方面是主要的,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技術動作,使舞蹈動作做得更完美、更標準,這是鋼琴伴奏老師所擔負的重要任務。實踐證明,要完成這項任務,則必須熟練舞蹈的性質、特點、規(guī)律和變化,在音樂的性質、處理、安排和運用中做到與之協(xié)調,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控制,這是課堂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通過腿部和上身的控制,使腿靜止在空間形成各種舞姿并充分表現出舞姿的美感。因此,音樂要選編藝術性較高,和聲組織體較豐富的樂曲,通過美妙的音樂語匯,促使舞蹈更加優(yōu)美、抒情、賦予表現力。另外,動作的特點要加強腿部和上身控制能力,因此要求音樂伴奏有起伏、有動力,要連續(xù)不斷地把樂曲一氣呵成彈奏完。經驗證明,好的控制音樂,往往起著很大作用,更可以延伸動作的控制力量和時間,以最佳的水平把動作圓滿完成。音樂采用4/4、3/4、2/4拍,柔板,慢板均可??梢娨魳返墓?jié)奏性與旋律線條在舞蹈訓練中對動作的提示、身體的位置、情緒的變化都發(fā)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音樂的強、弱、高、低,旋律的起伏,都會在舞者的內心產生不同的形象思維和動力。因而,學生的動作也由此在質感上發(fā)生變化。作為舞蹈教師,首先做到所編的組合或舞蹈要與音樂曲目協(xié)調才能要求舞者合好音樂節(jié)奏,理解音樂的性質。動作韻律與音樂節(jié)奏融匯貫通,追求絲絲相扣。然而對于學生的要求來說,可以形容為聽音樂就像遵守法律一樣,不聽音樂是違法行為。因為不聽音樂就失去了對肌肉的訓練意義。也就失去了上訓練課的意義。作為教師,要強制學生聽音樂,等到學生習慣聽音樂做動作時,他就自然的進入了自由王國,會處理和表現音樂了。
既然“樂感”對舞蹈如此重要,那么培養(yǎng)“樂感”對學生來講比培養(yǎng)“節(jié)奏感”更為重要。因為樂感是除了對動作節(jié)奏的平均分配之外,要更全面理解舞蹈音樂的內涵(包括旋律與曲式結構)才可以完成教學的任務。舞蹈大師吳曉邦早就著文批評只看重身體條件或片面追求技術的傾向,這只能出現那種游離于舞蹈人物之外的技術表演,不見動人的思想感情,失去了舞蹈人物的個性特點,縮小了舞蹈的表現范圍,如果不重視或根本不用“樂感”表現舞蹈人物,最終只能成為一個“工匠”,而與舞蹈家的稱號無緣。
“樂感”的培養(yǎng),歸根到底是一個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問題。教師和鋼琴伴奏者的親密合作更有利于培養(yǎng)芭蕾舞者的藝術思維,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音樂素質,而且也培養(yǎng)了他們能自覺地理解音樂節(jié)奏與舞蹈動作的聯系原則,養(yǎng)成動作與音樂節(jié)奏彼此吻合的習慣。因此舞蹈學校應當把學生的音樂教育提到應有的高度。作為芭蕾舞教師及演員,我深深感到我們應該重視和研究鋼琴伴奏對舞蹈的積極作用,使舞蹈人才培養(yǎng)的輔助工作得到重視,讓藝術的苗子在音樂的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下,逐漸做到樂中有舞,舞中有樂,聲情并茂,為我國培養(yǎng)出更多有芭蕾造詣的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