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曉慧
摘要:當代經濟的發(fā)展一日千里,互聯網的發(fā)展也非常迅猛,網絡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網購也成為了一種流行的購物方式。隨著網購日漸頻繁,網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矛盾越來越突出。本文從立法、司法、執(zhí)法的角度提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方法,同時,也從消費者自身提高維權意識進行了闡述,從而達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購物 消費者 司法實踐
一、立法建議
(一)總則分則不相對應
從立法技術的角度來說,總則具有共性、指導性;分則的內容具有個性,是具體化的總則。總則內容簡練,但內容不明確:分則內容明確,但不簡練。總則分則相輔相成,缺不可。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采用了總則、分則相結合的立法模式??倓t、分則是般與個別、共性與特性之間的關系,在不違背總則的前提下分則優(yōu)先適用,在分則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情況下可適用總則。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的條文在總則中提到,但在分則中卻沒有涉及:有的規(guī)定在總則中提到了,但在分則中沒有具體的說明或闡釋。這不利于法律的實施,也由于總則分則沒有很好地對應,致使我們忽視些條文,使其不能很好的發(fā)揮作用。立法機關應使總則、分則相對應,使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二)“有關行政部門,界定模糊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許多法條都提到“有關行政部門”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廣泛,規(guī)定不明確,并不是每個人都知遭‘有關行政部門”都有哪些,這樣對于消費者來說,就增加了其投訴的難度,渠道和方向不明確,容易導致當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害時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之外的主題就不知道該向誰去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來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障。即使消費者在這種定義不明的情況下找到了可投訴的主體,也可能出現“有關行政部門”之間互相推諉、互相扯皮的現象,同樣不利于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立法機關應明確“有關行政部門”的具體名稱。
二、執(zhí)法建議
(一)完善工商管理局部門職責
完善工商管理局內部部門職責,細化部門分工,加強對網絡購物的管理。首先應對開設店鋪的商家造冊登記,針對當前網店的注冊門檻極低、標準不明確不統(tǒng)一,不利于管理等問題,我們建議對電商進行統(tǒng)的注冊,爭取從源頭上杜絕某些不法之徒利用網店這形式侵害消費者的權益。其次,對消費者的投訴進行查證。當前,投訴難成為消費者的普遍感受,尤其涉及到網購領域,要解決維權成本高,維權難度大的難題,就應該建立起個權威性的統(tǒng)機關,讓商家清楚的認識到,消費者的權益是有人在保護著的。最后,對商家的獎懲也應由該機關或部門執(zhí)行。對于某些違法亂紀或多次遭到投訴的商家,應運用政府強制力將其取締;而對于那些遵紀守法的商鋪給予表揚,懲惡揚善,必然形成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消費者隱私保護有待落實
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四條、第五十六條都涉及到消費者隱私保護的問題。以上法條只規(guī)定了消費者的個人信心依法得到保護,但沒有規(guī)定依法保護的具體措施。個人信息被隨意泄露或買賣,消費者的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干擾。雖然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確認下來,但這規(guī)定目前僅停留在文件上,具體操作性不強。如果個人信息被泄露,消費者如何取證、維權?相關經營者將獲得怎樣的處罰,有待進步規(guī)定。對于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法規(guī)落地的可操作性。方面,條款并沒有具體到消費者如何追溯泄露信息的源頭、如何界定信息交易、違法的尺度如何衡量,消費者在舉證時面臨“取證難”問題。新法雖然賦予了消費者要求商家進行損害賠償的權利,但是由誰來承擔舉證責任有待確定。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很多不法分子不斷利用自己的技術優(yōu)勢來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秘密性,消費者如何能夠證明自己個人信息的泄露與商家之間存在直接聯系,而且發(fā)現個人信息泄露后,如何確定是哪個經營者泄露的,也很難查詢,這些都是司法實踐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該條款之后并未附帶違法懲戒條例,所以力度仍然有限。
三、司法建議
據調查數據顯示,當下在網購時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有很多,但真正提起訴訟的很少,消費者對于權益受到侵害時的做法,一般采取自認倒霉的方法處理。因此,在訴訟中確定訴訟主體,訴訟地點等有助于消費者更好的實現維權,監(jiān)督并督促經營者誠實守信經營。首先,立法要明確規(guī)定責任主體。這有利于消費者節(jié)省人力物力財力,訴訟方向很明確,也將大大提高訴訟效率,高效維護網絡市場秩序。其次,對“有關部門”進行跟細致的規(guī)范,參照實體法定的訴訟過程。應在立法中應明確被告人居住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居住地、標的物所在地等法院都有管轄權,具體管轄的法院由消費者自主選擇,避免法院間互相推諉。
四、消費者應加強維權意識
在遭遇侵權行為時,相當比例的消費者會選擇忍氣吞聲,這是維權意識不強的典型表現。這種現象會助長不良商家的氣焰。所以,增強維權意識尤為重要。要實現這目的,有很多措施,例如政府大力查處經營者的侵權行為,新聞媒體輿論導向作用是營造消費者維權參與意識。對于消費者自身來說,增強法律意識當然是第步,只有先了解才能去運用。再者,明確自己權利主體的地位,當權益受到侵害時,勇敢的亮出法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