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芹
(扶溝縣人民醫(yī)院 婦產科 河南 周口 461300)
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剖宮產率逐年上升[1]。產后出血、子宮內膜炎是常見的剖宮產早期并發(fā)癥,部分患者遠期會并發(fā)前置胎盤和異位妊娠,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本次研究對比分析剖宮產術中不同剝離方式對術后失血量和子宮內膜炎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扶溝縣人民醫(yī)院行剖宮產術的孕婦200 例,隨機分為A、B 兩組,A 組100例,年齡(29.0 ±5.1)歲,孕周(38.5 ±2.0)周,術前平均血紅蛋白濃度(116.3 ±11.6)g/L;B 組100 例,年齡(28.8 ±4.8)歲,孕周(38.7 ± 2.2)周,術 前 平 均 血 紅 蛋 白 濃 度(116.8 ±12.1)g/L。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均采用腰麻,先處理子宮切口處的出血,在切口的兩側以及上下緣用無齒卵圓鉗鉗夾,為保持干性切口,在有活動性出血處多夾幾次。A組進行人工胎盤剝離,先吸凈羊水,待新生兒分娩出后及時注射縮宮素20 U,術者并攏右手五指伸入宮腔,從胎盤邊緣處開始剝離,直至完全剝離;B 組進行自然胎盤剝離,先吸凈羊水,胎兒娩出后迅速注射縮宮素20 U,等胎盤剝離后,慢速牽拉臍帶協(xié)助胎盤完全剝離,順時針或逆時針協(xié)助胎盤娩出。最后用紗布擦拭宮腔內的剩余胎盤碎片,縫合子宮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2 d 內血紅蛋白減少量、紅細胞壓積減少量,并比較手術時間和子宮內膜炎并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定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 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2 d 內,B 組血紅蛋白減少量和紅細胞壓積減少量明顯優(yōu)于A 組(P <0.05);B 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A 組(P <0.05)。B 組子宮內膜發(fā)生率為4%(4/100),明顯低于A 組13%(13/1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指標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指標結果比較(±s)
組別 血紅蛋白減少量/(g/L)紅細胞壓積減少量/(L/L)手術時間/min A 組(n=100)10.2 ±2.8 0.062 ±0.001 43.7 ±15.3 B 組(n=100)4.6 ±1.8 0.031 ±0.002 35.2 ±12.0
剖宮產近年來廣泛應用于產科,尤其是解決難產以及緊急狀況下終止妊娠等問題,由此引發(fā)的子宮內膜炎、術后出血等并發(fā)癥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有研究指出,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術中的胎盤剝離方式以及剝離時間有密切聯系[3]。胎盤剝離面是導致產后出血的重要來源,其止血機制主要是母體內的內源性子宮收縮素、前列腺素促使子宮肌生理性的收縮和縮復,通過生理縫合子宮將胎盤處的創(chuàng)面直徑不斷縮小,直至壓迫胎盤剝離面的動靜脈,達到減少出血的效果[4];此外,由于胎盤剝離后,胎盤無法再進行循環(huán),降低絨毛間隙中血流量,減少破裂血管出血;產婦分娩出胎兒后,剝離創(chuàng)面生成凝血塊,由此形成的血栓和沉積的纖維蛋白同時發(fā)揮止血作用[5]。如果以上3 種生理性止血機制被破壞,容易造成供應胎盤床血竇和宮壁血管無法關閉,導致產后大出血等并發(fā)癥。
人工胎盤剝離和自然胎盤剝離是臨床常用的胎盤剝離方式,人工胎盤剝離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生理機制,主要表現在子宮收縮不能與之同步,螺旋小動脈的扭曲程度受到子宮肌層的影響而減弱,引發(fā)胎盤內的血竇處于開放狀態(tài),這使得血小板凝聚時間延長,凝血速度放緩,最終導致術中出血量增加[6];另外,強行剝離胎盤造成胎盤碎片殘留宮內的可能性較高,強行剝離時血竇開放使得羊水入血的概率上升,引發(fā)凝血功能障礙和急性過敏性反應,導致出血進一步增多[7]。而自然胎盤剝離是在子宮收縮恢復后施行的,胎盤和宮壁接觸面的血管發(fā)生斷裂、出血,導致血腫形成,胎盤未剝離時,雖然限制了血腫的擴大,但可以使胎盤繼續(xù)自然剝離。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產婦血紅蛋白減少量和紅細胞壓積減少量明顯少于A 組(P <0.05);B 組術后子宮內膜炎并發(fā)率明顯低于A 組(P <0.05);B 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A 組(P <0.05)。由此表明,自然胎盤剝離方式與人工胎盤剝離比較,能降低剖宮產術后出血量,減少子宮內膜炎的發(fā)生,縮短手術時間。
[1]彭海珊.不同剝離胎盤方式對剖宮產術中出血的影響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23):68-69.
[2]曾愛芹.剖宮產術中兩種胎盤剝離方式對術中出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下旬刊),2012,22(1):176-177.
[3]王喜紅.環(huán)形間斷縫合術在前置胎盤剖宮產大出血術中止血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0(21):561-562.
[4]王玉玲.胎盤自然剝離和人工剝離對產后出血的影響[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8):1208-1209.
[5]陳小尼.剖宮產術中胎盤剝離方式以及不同劑量縮宮素對產婦的影響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4,15(4):475-476.
[6]馬紀紅.剖宮產術后晚期產后出血2 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3(18):125-126.
[7]張冬梅.剖宮產術后晚期產后出血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2(1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