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黎
無論是用肉眼看世界,還是用相機拍攝照片,畫面的物體間中都存在著一種近大遠小透視關系,通常我們認為使用廣角鏡頭拍攝更容易獲得這種透視感,其實真正決定其強弱的是拍攝距離,用什么焦段的鏡頭拍攝在其中只是起到間接作用。
透視感:是現(xiàn)實世界在我們的視覺中,發(fā)生了近大遠小、近高遠低、近寬遠窄、近清楚遠模糊等等變化,產生了壓縮與變形。
人云
廣角鏡頭可以拍出強烈的透視感,讓前景和背景中的人物大小對比明顯,兩個人之間距離感也被拉大,長焦鏡頭則會讓兩者間的距離感縮小,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也會變弱。
異云
畫面中的透視感與使用什么鏡頭拍攝僅有間接關系,直接決定因素是相機距離被拍攝主體的遠近。相機位置不變,更換鏡頭拍攝,兩者間的透視感也不會改變。
相機與主體的距離決定透視關系
我們用兩個飲料罐來做個實驗,將它們一前一后放在靜物臺上,在離靜物臺3米的地方用三腳架將相機固定。使用28mm廣角、100mm中焦和280mm長焦鏡頭分別對飲料罐對焦拍攝。這個時候相機和飲料罐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因此當我們將畫面中的飲料罐部分放大時便會發(fā)現(xiàn),兩個被拍攝物體間的透視關系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相機與主體的距離固定時,兩個被拍攝主體的透視關系就已經基本被確定,和使用什么鏡頭拍攝沒有直接關系。
鏡頭焦距與透視感的間接關系
上面這個實驗其實僅僅說明了一個物理問題,因為在日常拍攝中,我們誰也不會使用一個廣角鏡頭,在距離3米的地方拍攝兩個飲料罐,然后在裁剪出主體部分使用,通常情況下我們拍攝出的照片是下面這樣的。
由于用的是廣角鏡頭,我們自然就會貼近主體拍攝,因此28mm廣角鏡頭拍下的照片中,可樂和雪碧罐的近大遠小對比特別明顯,兩者之間的距離看起來也顯得很遠。
而使用280mm長焦鏡頭拍攝時,我們還是要回到距離可樂罐3米左右的地方拍,畫面效果自然就沒有那么明顯的透視感了。
專家點評
明朝詩人為攝影啟蒙
我國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12歲時候就寫過一首《蔽月山房》的詩: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詩的意思為,山離我們近,月亮離我們遠,所以我們覺得月亮小,如果我們有一個可以看到無限遠的眼睛,離得足夠遠觀看,就會發(fā)現(xiàn),雖然山很高,但是月亮更大。這也充分證明了透視感和觀看距離之間的決定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