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吟吟 楊方圓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500)
?
老虎笙的傳承與發(fā)展的現狀研究
羅吟吟 楊方圓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500)
老虎笙,作為一種祭祀性節(jié)日,帶有原始圖騰崇拜的遺跡,體現了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和宇宙觀,但是老虎笙被當作傳統(tǒng)舞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隨著其知名度越來越大,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出現了宗教性淡化、內容淺薄化、商業(yè)化嚴重的現象。為了能使老虎笙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保護意識,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制度,這也是現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一般問題。
老虎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
小麥地沖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法脿鎮(zhèn),周圍群山環(huán)抱,環(huán)境封閉,經濟相對落后。雙柏縣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哀牢山脈以東,為金沙江水系與紅河水系分水嶺的南側。東西橫跨95公里,南北縱距76公里。東、南與玉溪相連,西與思茅市的鎮(zhèn)沅、景東縣接壤,北枕楚雄市。居住著漢、彝、回、苗、哈尼等18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山區(qū)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7.2%,彝族占全縣總人口的50%左右。除了老虎笙外,還有小豹 子笙、大鑼笙,三者并稱為“三笙”[1],都是對老虎圖騰的原始信仰,都是通過人裝扮成老虎,舉行祭祀活動,來進行祈福消災,都保留了儺文化的特點。
虎節(jié)從正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由祭土主接虎神,跳虎舞,虎驅鬼掃邪,虎送鬼邪四個部分組成。
2.1 祭土主接虎神
(1)選虎。正月初八,全村的成年男子都聚集到土主廟,跪在土主廟前,向土主獻酒、活山羊等祭品,并念《領生經》,一一念出向各級行政力量、虎神、天上各路神仙、土主、等神靈,請他們來到這里享受祭禮,祈求虎神降臨,給他們一副好卦。獻祭結束后,畢摩一一給前來選虎的男子打卦,兩卦中則虎神降臨。如果三爻不中,換下一個人,直到選夠老虎為止。虎選定后,人們把羊殺掉,取一撮羊毛沾血粘在代表土主的石頭和樹枝上。全村人對土主磕頭,磕完頭后,扮虎的人開始化妝。村中人把羊帶回村中煮熟,把煮好的羊頭、蹄、尾巴端到土主前再一次敬獻,并念《回熟經》,《回熟經》與《領生經》大體相似,請各路神仙享受祭禮,祈求虎節(jié)能夠順利進行。
(2)化妝。穿虎衣:用羊毛氈子扎成“虎皮”穿在身上,拳頭大小的銅鈴戴在胸前?;⒓y:用一些平日能找到的東西,鍋灰制成黑顏料、白土拌水變成白顏料、紅石頭磨碎變成紅顏料、黃連根搗碎了制成黃顏料、羊血和雞血作紅顏料,由主祭人為虎化妝,在面部、手部、腿部畫上“虎紋”,貓只在臉上用黑色畫上胡子。
2.2 跳虎舞。正月初八,太陽還沒有落山,人們就聚集到村子的空地上,夜晚的狂歡即將開始?;㈩^出現在人群中,人們看到虎頭來了,都主動讓出一條道讓虎頭走到場子中央,他大聲“宣布虎節(jié)開始,歡迎四海賓客前來參加虎節(jié)”。
正月十一開始,老虎便是主角了。八虎舞共十二套動作,是往后虎節(jié)期間每晚都要表演的,所表現的是老虎的生活的場景。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四,每晚都要跳八虎舞,跳完之后,老虎和圍觀的群眾一起開始跳全翻笙、半翻笙,但是卻不能唱任何調子。八虎戲共有十套動作,表現的是小麥地沖人生產生活中種植水稻的這個過程。
這與虎祖信仰有關,他們認為世間萬物是老虎創(chuàng)造的,老虎是人的祖先,從十二虎舞到八虎戲,小麥地沖人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祖先與自己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人扮老虎的把生活、生產的場景濃縮并演繹了“我們是虎的后代”的觀念,同時也想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祈求祖先保護族人,生活平安、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的珍貴遺存。
2.3 虎驅鬼掃邪。在羊皮鼓和鑼的伴奏下,虎隊穿行在村子的小道上。活潑好動的山貓“喵喵”的叫著最先進入家中,手舞足蹈的進到堂屋中,逆時針轉一圈后,到供桌前爭搶著把桌上的米和肉裝進隨身背著的布口袋里,老虎則把煙酒端出來招待前來圍觀的群眾,比劃著要群眾喝酒抽煙,但都不能說話。接待完賓客后,老虎們在院子里跳兩圈舞,接著,相通站在堂屋門前敲著單面羊皮鼓,兩只老虎匍匐在堂屋門口,兩名山神“騎”在老虎身上,搖著神鈴開始念《驅鬼掃邪經》。
2.4 虎送鬼邪。為所有人家驅完鬼邪后,由虎頭帶領著虎隊和村民,來到村莊后的一個小山崗上,村民稱為“魂嶺岡”,人們手中都拿著三炷香,跪在送鬼臺前,香通念經送走鬼邪,念完經后人們一一磕頭燒香,最后,老虎們脫下“虎皮”,把虎皮燒掉,重新回歸人類。正月十六,村子里集中把前一天山貓從各家收集的肉煮熟,人們中能用食指和中指夾肉,搶到越多越吉利,人們稱為吃虎肉。吃完虎肉整個虎節(jié)才算結束。
老虎笙是活態(tài)的,它有自己的靈魂。它是小麥地沖人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延續(xù),體現了彝族“羅羅”支系的虎祖信仰。它必須依靠傳承主體的實際參與,并與他們的信仰相結合,為他們的生存需要服務,驅邪納福是其傳承的內在動力,它在特定的時空中實現它的文化功能。失去了活態(tài)性,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保護動物就要保護它們生存的環(huán)境,老虎笙的保護,同樣也需要保護文化所依存的環(huán)境。因此針對老虎笙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應重新明確保護主體,把虎節(jié)的整個過程列入保護范圍,還原本名“虎節(jié)”,將虎節(jié)作為一種民俗進行保護。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明確保護主體,將其宗教性作為保護的主體,保護小麥地沖人的虎祖信仰。
(2)地方政府應該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老虎笙的文化資源。尊重虎隊的意愿,適度降低商業(yè)演出頻率;政府層面要對虎節(jié)適度開發(fā),防止過渡商業(yè)化、碎片化的發(fā)展模式,保護虎節(jié)的本真性。
(3)要保護虎節(jié)完整的文化內涵,保護文化持有者的生存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改善小麥地沖人的生活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水利工程是重點,解決用水難問題。因地制宜,幫助小麥地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發(fā)展經濟,使他們能夠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生存下來。真正做到“人和環(huán)境一起保護”,只有留住了人,才能留住文化的根。
[1] 唐楚臣.《中華彝族虎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7
羅吟吟(1991-),女,江西南昌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碩士。楊方圓(1992-),女,云南楚雄人,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碩士。
G122
A
1672-5832(2015)12-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