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曲韻
ART 藝
富二代的微創(chuàng)傷(下)
文_曲韻
【作者介紹】曲韻:
曲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新世紀兒童醫(yī)院心理門診專家,積極心理治療中心首席專家、心欣向榮心理工作室首席專家。
著有書籍:《優(yōu)秀父母都一樣》、《父母這樣做,就是在毀掉孩子》、《父母這樣做,就能夠成就孩子》
社會上對富二代是有偏見的。一方面是媒體對一些富二代的極端言行的曝光造成人們對富二代全體都形成了負面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仇富心理轉移到對富二代的厭惡、痛恨上。其實,“富二代”的成長經歷和家庭環(huán)境有一些共性,因此,富二代會有他們典型的傷害。
心理學家曾研究過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們在學業(yè)、職業(yè)選擇上的現(xiàn)象。家中如果一個孩子在某一領域很突出,理論上我們會認為其他的孩子也會受這個孩子的影響,大家互相幫助、支持,共同進入這個領域。調查后的事實恰恰與此相反,其他的孩子反而會選擇不同的領域。就像民間故事中經常講的,老大是種地的,老二是經商的,老三是讀書考秀才的。一方面,家族或家庭會盡力分配不同的資源;另一方面,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孩子也希望通過不同的選擇去顯示自己的特殊性,用一句通俗的話說,誰也不愿意一輩子當老二。這個孩子學習最好,另一個孩子就會更愿意成為最會做家務的那一個,而不是學習“第二好”的那一個。一個孩子鋼琴彈得好,另一個孩子可能選擇長笛或小提琴,不會再選擇鋼琴。
在富二代這里,與他相比較的不是其他孩子,而是他的父親或母親。在上一輩面前,二代想創(chuàng)建比父母還高的成就,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他們的選擇好像只有兩種,一種是放棄競爭,認命當“老二”;一種是轉行,進入不同的領域。例如,我們都見到的,利用家中的財力,進入演藝界或者藝術界等等。如果孩子走正路,不同領域的成就也是成就,能讓孩子獲得創(chuàng)造的快樂,建立正向的自信與自尊??上В幸徊糠指欢圆缓玫姆绞饺パa償。
我見到的一個15歲的男孩,一個30平米的房間放滿了他的鞋,都是名牌,給同學們看的時候,見到他們驚訝、艷羨、嫉妒,他感到滿足、自豪。有的富二代以追女明星為樂,上報紙娛樂版,以此滿足虛榮心和成就感。
富二代常為人所詬病的一些行為,確實非常極端,有些也確實觸到了道德范圍的底線。若細究那些出格行為背后的動機,哪些行為滿足了富二代的哪些需求,我們會看到,行為之所以極端,是因為它們是一種替代或補償,被賦予了孩子的成就、自尊、價值等過多的意義。如果孩子能有正規(guī)的渠道、正常的環(huán)境氛圍去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去證明自己的能力,沒人愿意去放縱自己做那些傻事。清朝學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總結歷史中的記錄,得出過“名父之子多敗德”的結論。誰都不會立志做一個敗德的人。在名父之子眼里,那些敗德的事,本是他覺得榮耀、覺得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的事。
大丈夫在外面創(chuàng)了番事業(yè),回家足以“傲妻兒”,是人之常情;被“傲視”的妻與兒會感到被貶低和自卑,也順理成章。富一代再“?!?,在家里,你也只是個普通的丈夫、老爸,萬不可把在外面的霸氣帶回家來,尤其不能用自己的成就去壓孩子。有的時候,即便父親本人沒有炫耀自己的成績,家里交往的朋友、親戚等對父親討好、示弱的態(tài)度也會給孩子帶來暗示,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預防,并密切觀察,多鼓勵孩子,及時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我有一個15歲的來訪者,女孩兒,富二代,媽媽帶她來的原因是厭學,說什么也不想去上學了。通過聊天,我發(fā)現(xiàn)她厭學的諸多原因中,直接的導火索是班里一個霸道的女生對她的欺負。那個女生嫉妒她的富有,數(shù)次向她索要貴重的禮物,從游戲機、耳機到首飾,等等。她若不給,那個女生就號召全班其他女生不跟她玩兒,不跟她說話。她若給了,不但得不到感謝,反而成為下次索要禮物的借口。同學們一起出去看電影、卡拉OK,都讓她出錢,“反正她家有錢”。這個女孩的性格像她媽媽,膽小、怕事、內向,這造成了她被欺負的部分原因,外界和他人對她“富二代”身份的歧視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八矣绣X”幾乎成了她的原罪,招來羨慕嫉妒恨。
常見的對富二代的歧視還有:執(zhí)拗、嬌縱、不努力、沒禮貌、傲慢、膚淺、不學無術等。被異樣的眼光看得多了,孩子會由“不自在”發(fā)展到典型的兩種應對方式:一是反擊,這種方式是侵略攻擊性的,當然招致人們的反感,加深人們的偏見;一是認同躲避,產生自卑感以及對他人的懼怕和歉意。前一種雖然主動反抗,心里仍會隱隱不安,并不如表現(xiàn)得那樣自信;后一種雖然被動接受,卻仍會不平、不滿和自我追求。能否將前一種方式變?yōu)檎蜻M取的自我實現(xiàn),將后一種淡化為謙虛內斂的自我建立,在于家長的引導和環(huán)境的完善、社會的寬容與接納。對后兩種情況我目前還沒有見到改善。先說環(huán)境。我曾有個來訪者,已在國外上大學。她說起中學在國內上的是一所名校,學校把所有“條子生”——家庭背景非富即貴的——放在一個班上。這樣可以避免其他同學對富二代、官二代的歧視了吧?不,他們之間的相互比較和歧視更激烈!國際學校里的情況也不是太好,除了家庭財富和背景的比較,還有國籍、膚色等的比較。至于社會的寬容,在目前社會資源分配極不公平的情況下,也不是短期內能達到的。
所以,要靠家長給孩子解釋和引導,讓孩子對自己和自己家庭的特殊性,以及這個特殊性如何被別人看待和解釋、自己如何應對等問題有清晰的意識,盡量避免他人的歧視和偏見帶給孩子太大的負面影響。
很多富二代都經歷過一個創(chuàng)痛,在我接診的富二代中,有好幾個甚至就是因此來治療的。“小三”“二奶”是眾所周知的現(xiàn)象。無論小三是否成功上位,無論二奶是否已經獲大奶允許,在孩子那里,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其中尤以“父母離婚、小三轉正”和“父親更喜歡新生的弟弟”為最甚。
我曾經有一個23歲的女性來訪者,在英國留學。因父母離婚而請假回國,是她母親硬拉她來看我的。她媽媽說,自己能接受離婚的結果,因為兩人確實已無感情,男方做出的安排也很周到。但是女兒聽說消息后,非要回來,瘋了一樣要為媽媽討回公道,不僅與爸爸鬧僵,連媽媽都覺得她過分了。她當然不覺得自己有病,當然不需要找心理咨詢師,是拗不過媽媽,才來“走一遭”。在40分鐘的時間里她幾乎不停地數(shù)落父親的不是。
從她的控訴中,我覺察到以下幾點:
◎父親的言行顛覆了她心中一直以來“超人”“偉大的爸爸”的形象,極度的崇拜帶來的是極度的失望,這個失望是如此不能忍受,于是由原來的崇拜父親變?yōu)槌鸷薷赣H,他要為自己失望和痛苦埋單!
◎父親一向特別喜歡她,現(xiàn)在與一個比她只大幾歲的人結婚,她對這個女孩充滿了嫉恨,也對父親當初對自己的愛產生了一種不潔的感覺。
◎她有被拋棄感,感覺自己與媽媽一起被爸爸背叛拋棄了。
◎她長得并不漂亮,父親與那個女人生的兒子(已經4歲了)卻被贊為又聰明又漂亮。除了手足間的嫉妒之外,她已產生了將來分家產的焦慮。
◎她為媽媽感到不公平?!斑@不是錢的問題”,她認為爸爸賠償?shù)貌粔?,她要爸爸寫正式的道歉信和認錯書。
◎出于對“小三”的成見,她認為爸爸是被騙了,她要保護爸爸、拯救爸爸。
◎雖然她周邊不少朋友的爸爸包養(yǎng)小三、小四,與原配離婚等等,都是公開的信息,理應見怪不怪了,但真輪到她的父親,她還是覺得很丟臉、很恥辱。
因為沒有足夠的求助動機,她沒有繼續(xù)來找我,而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與父親戰(zhàn)斗上了。后來她媽媽告訴我,她與爸爸徹底決裂了,她爸爸揚言要與她斷絕關系。她回英國了,也聲明再也不見爸爸?,F(xiàn)在時間剛過去兩個月,我還不知道他們何時會因為何事而打破僵局,以及是建設性的打破還是破壞性的打破。可以斷言的是,這個經歷會在不短的時間內影響她的情緒,也會對她的人生觀、世界觀,對她處理親密關系的方式等產生不好的影響。
富一代中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比例很高,但并不意味著富一代全這樣。我見過一些夫妻關系一直不錯的“富人”。事實上,他們的環(huán)境并不健康,立志當“小三”并從“小三”上位的姑娘們像獵人一樣盯著他們,非??简灨灰淮闹腔?、私德、自我認知和自我控制,也考驗富一代原配的情商、智商和處事能力。有不少夫妻通過摩擦和協(xié)商,能各有讓步,達成某種雙方都認同的“公平”的一致,例如,廣東那邊某些地方的二奶公開化,但要保證原配及原配子女的利益等等。只是,這些一致是夫妻間經過計算后達成的,孩子未必能理解,從孩子的角度看,還有許多不公平以及傷害感情的事。
我有一個學員是富二代。她直言父母還在一起是因為在一起比不在一起對雙方、對家庭、對家族的事業(yè)都有好處,這是權衡利弊后妥協(xié)的結果。她輕描淡寫地笑著說:“其實他倆外面都有人,各玩各的?!蔽覇査趺粗赖摹Kf:“是初中時就覺得有點不對勁,高中的某一天,突然就明白了。他們也知道我知道了,但大家都不明說,心照不宣嘍……”“剛知道的時候倒也沒覺得怎么樣,因為我已經長大了。再說對我也沒什么影響,他們又很開心,我也就接受這個現(xiàn)狀了。”
從她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她是經過了思考之后才“接受現(xiàn)狀”的,這個思考過程對她是有影響的。她至今30多歲了,還是單身,有過喜歡的男孩,但戀愛都談不長。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她的不相信愛情、不信任婚姻是挺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面對合作伙伴式的父母的婚姻,看著周邊的伯伯叔叔上演的比電視劇還狗血的劇情,叫她如何去相信呢?
曾經有一個大學剛畢業(yè)的男孩,家里在溫州有公司、工廠,父母讓他在北京的一家企業(yè)學習、鍛煉。家長的想法是很好的,從小對他并不嬌慣,而是一直將他作為接班人培養(yǎng),從來不強調死讀書,不要求一百分,從小就世界各地旅游,增長見識。大學也沒有讓他去留學,家長認為國內的環(huán)境和文化有其特殊性,在國外學到的東西回來未必適合,研究生或者專門的進修可以去國外,本科還是應該在國內的一流大學,尤其是北京的那兩所大學之一上。憑孩子的實力去參加高考是沒戲的,家里想辦法改換了國籍,讓他以留學生的身份進入了目標大學。大學畢業(yè)后,也沒有讓他立刻留學深造,而是讓他在一位叔叔的公司中先工作兩年,認清方向和自己的不足,再有目的地去國外學習。
這位家長的規(guī)劃是非常周到的,很客觀、很清醒地綜合考慮了環(huán)境因素與自身長遠的目標。他們唯一沒考慮到的是,孩子并不是粘土,由他們任意造形、模制。孩子曾經想大學就出國留學,被家長否定了;孩子想學的專業(yè)被否定了;孩子想去上海讀書,也被否定了;孩子的留學身份在北京的這所大學里成了大家的笑柄,讓孩子倍感屈辱;孩子交的一個女朋友家里不同意,冷著那個女孩兒裝作不知道;畢業(yè)后孩子再次想留學,又被否定了;孩子想回自己家的公司工作實習,又被否定了。讓家長下決心帶孩子來找我咨詢的原因是孩子得了抑郁癥,不去上班或者上班也遲到早退不做事,不出門見親戚朋友,不接父母的電話等等。他媽媽托人找到我,孩子一開始并不愿意做咨詢,認為自己沒病,只要讓他回溫州,或者去杭州、上海,他就好了。
經過幾次一對一的與孩子之間的咨詢和家長與孩子一起接受的家庭咨詢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擁有獨生子女和富二代身上的很多特點,例如眼高手低,人際關系能力差,在爸爸的成就前自卑,等等。由于家里管得嚴,給的零花錢不多,刷卡也有限額控制,他無法用錢去補償,缺少了這個出口,他的自主意愿和生命力就被各種否定給打擊殆盡,只好放棄一切活動,消極抵抗。
最后的咨詢結果是,家里人一致同意給他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去探索,自主成長。家里會給他八千元錢,大約夠他在上海兩個月的開銷,他要自己去上海闖一闖,看能不能憑八千元在上海待一年。我相信,在這一年里,他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見到各種各樣的人,遇到各種各樣的事,親自感受成功與挫敗,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經過這一年,他很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有的人可能會問:他父母要他做的和他自己在上海做的,沒什么不同啊,都是鍛煉自己啊。是的,從外在形式來看沒什么不同,但從動機上來看,一個是他父母要他做的,一個是他自己要做的。被父母安排,做得不好是他無能,做得好是父母英明,他別無選擇。很多富二代逃避做接班人,深層的原因都有 “反抗被安排的、注定的命運” 這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