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文波,劉印凡,李 英
(1.天津農學院 體育教學部,天津 300384;2.河北經貿大學 體育部,石家莊 050061;3.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0381)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在物質追求和價值判斷上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刺激了體育產品的消費,對公共體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更突顯了供應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改革勢在必行。因此,研究此類問題并探究公共體育服務實施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是個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種試圖取代傳統(tǒng)公共行政學的管理理論,又指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1]。盡管新公共管理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化的理論體系,但它是當代國外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論基礎,影響較大。新公共管理完全改變了傳統(tǒng)模式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政府不再是發(fā)號施令的權威官僚機構,而是以人為本的服務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務行政”。新公共管理的理念是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務的“顧客”,政府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尊崇顧客主權,堅持服務取向。因此,政府以提供全面優(yōu)質的公共產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為其第一要務,改變高高在上的政府形象,摒棄傳統(tǒng)的集權管理模式,探索更加接地氣、更加符合人民意愿的工作作風,其目的在于通過政策和制度的建設,改善民眾的生活水準,承擔更多的服務責任。在公共體育服務中主要體現(xiàn)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服務,體育公共事業(yè)等領域。在這種新的服務理念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向多元化發(fā)展成為必然。
1.2.1 供需關系不平衡,矛盾突出
伴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生活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在休閑之余人們會更多選擇踢球、游泳、跳廣場舞等不同種類的健身活動,因此人們對鍛煉場所、器材的需求更大。但從我國目前的服務供給情況來看,還存在諸多的問題,突出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體育需求量不斷增大,政府所能提供的資金有限。從經費投入來看,1998—2000年我國人均體育經費為3.28元,遠遠低于同時期國外幾個發(fā)達國家平均16元的水平[2];從體育場地設施來看,2008年我國已有體育設施104萬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館8個,遠低于發(fā)達國家每萬人200多個的水平[3];第二,供需信息不對稱,公共體育資源配比不合理。由于政府有關體育部門的人員較少,不能及時與民眾進行溝通,因此民眾了解的信息較少且給予的并不一定是民眾真正所需。整體來看,人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廣泛,然而政府很難在短時間內全部滿足。
1.2.2 供給主體單一,活力不足
行政主導是我國許多領域事務的共性,公共體育服務也不例外[4]。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共體育資源幾乎都由政府單一供應和管控,這一單一主體的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模式,限制了社會和民間進行公共體育資源投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了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后勁不足。即便每年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體育經費都在增加,依然難以滿足人們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的強烈需求。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不足不但表現(xiàn)在總量上的不足,也表現(xiàn)在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失衡方面。有統(tǒng)計表明,在全部體育事業(yè)費中,投入競賽的經費至少占64.9%,公共體育經費只占全部經費的10%—15%,或者更低[5]。供給主體單一、總量不足、配置失衡等都制約了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效果。
1.2.3 供給結構不合理,效率低下
供給結構失衡主要表現(xiàn)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區(qū)域間不均衡和受益群體間不均衡[6]。從公共體育服務的基本供給來看,其不均衡一方面表現(xiàn)在東部優(yōu)于西部,東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公共體育服務還存在著受益人群的差異,農村人群享受到的公共體育服務遠遠低于城市社區(qū)居民群體,或者說被邊緣化[7]。當前情況下,供給和受益人群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了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效率難以令人滿意。
無論直接或者間接參與,為公共體育提供服務的個人或者組織都稱之為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主體。按照性質和供給形式的不同,可大致分為四大供給主體(圖1)。
多元供給主體體系中,政府及相關體育管理部門是公共體育服務的主要政策主體,提供政策導向,保證服務的良好運行;營利性組織(企業(yè))是從事體育經營活動的企業(yè)或供應商,以營利為目的,向社會提供各種體育產品,是公共體育服務的產品供給主體;非營利組織(社會體育社團、體育基金會等)及個體志愿者是公共體育服務的服務參與主體,志愿組織開展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各種公益性體育活動[8],這些是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相互協(xié)調、相互依賴,共同組成了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體系。
圖1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多元供給主體結構圖
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是由多個方面共同組成、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合的系統(tǒng)工程[9]。由前文可以了解,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體系由政府組織、企業(yè)等營利性組織、從事公共體育服務的事業(yè)單位和社會團體等非營利組織以及個人志愿者等主體組成,在公共體育服務供給過程中,這些主體有著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它們之間相互協(xié)調、相互配合效率的高低,影響著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表1)。
表1 公共體育服務多元供給主體各自的功能及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積極主張以顧客為中心、以公民為導向的服務[10]。在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政府的職責應當轉變: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②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③分權的政府,從管理到參與和協(xié)作;④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變革。推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在公共體育服務領域,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必須得到推進和落實。
營利性組織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是為民眾提供各種體育產品和各類服務的企業(yè)或商戶。例如健身俱樂部、游泳館、體育器材商店等,營利性組織的經營活動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政策和法律的規(guī)定,必須在國家法律和政策的范圍內為公眾提供公共體育服務[11]。
體育社會團體是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為各類體育活動提供指導培訓、公布各類體育信息、公共體育場館的維護和利用等[12]。非營利組織提供公共體育服務的優(yōu)勢在于其靈活性、非營利性和專注性。
公共體育服務的個人志愿者主要是熱衷于參與體育活動并能在健身活動中積極為他人提供各種幫助的人群。公眾自發(fā)組織起來管理自身事務,沒有明確的組織形式。這類人群的存在,不僅帶動了他們身邊的人們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擴大公共體育的影響力,而且還能帶動更多的人加入自愿服務的隊伍,讓更多的人成為公共體育服務的一份子。
盡管近年來我國體育事業(yè)已取得巨大進步,但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卻長期處于落后狀態(tài),在服務質量、服務水平、服務效率等各方面都不盡如人意。政府所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活力不足、缺乏后勁;公共體育服務水平和資源配置不均衡;全民健身服務體系還不完善;人均體育場地數(shù)量少、體育消費較低等。因此,我國的公共體育服務績效存在較大改進和完善的空間。
從現(xiàn)在公共體育服務實施情況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還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政府職能調整不到位,制度供給不足,公共服務體系各要素之間協(xié)調不順暢,公眾參與意識淡薄,公眾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等等。筆者在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實施現(xiàn)狀基礎上,構建了“自上而下,由下及上”的平行管理模式,從公共體育服務供給能力、服務意識以及公眾參與意識等方面對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的實施路徑進行了合理優(yōu)化(圖2)。這一模式更加強調了政府的服務功能,強調了各系統(tǒng)之間的平等交流和溝通,強化了公眾對公共體育服務過程的參與和監(jiān)督。依據(jù)這一模式,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會進一步提高。
圖2 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優(yōu)化路徑架構圖
歸根結底,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立和運轉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體育需求,因此應當確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需求導向機制。體育需求是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各方面工作的根本目標。在我國以往的體育工作,有許多工作并不符合需求導向的原則,例如現(xiàn)實中許多體育場館建設中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這些工程耗費了大量的體育資金,但卻不能為人們所用或者使用不便。有些營利性機構提供的體育產品一味追求高檔、豪華,忽視了一般老百姓的體育需求,使人們不能消費、不敢消費。在平行管理模式下,由于有了充分的溝通和協(xié)調機制,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各方面能夠充分了解人們的體育需求,在此前提下,各方面以人們的需求為導向,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掌握的資源,使得人們的體育需求得以更好的滿足。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各方面必須在需求導向機制的指引下,樹立服務理念,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把各項工作落腳于人們體育需求的滿足。
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成和順暢運轉依賴于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的建立、健全和真正落實。2014年,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這一意見的頒布為真正建立完善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當前,這一文件的諸多配套文件也在密集出臺和施行之中,如國辦轉發(fā)的《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體育總局關于全面清理不利于體育產業(yè)發(fā)展有關規(guī)定的通知》《體育總局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以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單項體育協(xié)會改革為突破口,深化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等等。這些文件的出臺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我國黨和政府改革現(xiàn)有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決心,這些文件的落實也將極大地促進我國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立和運轉是一個系統(tǒng)、長期且持續(xù)的工程,諸多制度需要政策法規(guī)確立并提供保障,因此應當高度重視公共體育服務工作的法治化。
公民意識是指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受到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影響,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責任感,它是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前提。公共體育服務不僅僅是一個政府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全民參與,因此喚醒公民意識,使大眾以一個“主人翁”的心態(tài)參與,對于公共體育服務系統(tǒng)的運轉極為重要。公眾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和建立并非朝夕之功,有關方面必須持續(xù)地進行宣傳,并通過各種活動讓人們去體驗和感受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漸建立和鞏固參與意識,并逐漸轉化為參與的實際行為。
在新的體育發(fā)展機遇下,找尋可以依賴的合作伙伴及摸索新型的服務模式,不斷推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政策精神、適應社會發(fā)展新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強國強民的必要選擇。我們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fā),完善公共體育服務的制度建設,加大公共體育服務的投入,逐步喚醒公眾參與的意識,并積極發(fā)展非營利體育組織,從政策扶持及環(huán)境營造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也要積極吸納個人志愿者,發(fā)揮其輔助作用,逐漸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上下聯(lián)動協(xié)同合作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1]李萍美,許玲.我國公共體育服務市場化分析及路徑選擇[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11(6):17-22.
[2]國家體育總局.2008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查公報[EB/OL].(2008-12-18)[2015-06-20].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18/n33598/1010427.htm1.
[3]人民網(wǎng).2008年我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館8個遠低于發(fā)達國家[EB/OL].(2009-08-04)[2015-06-20].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9785164.htm1.
[4]李勇.基于政府采購理論的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28(6):34-36.
[5]董新光.“十二五”群眾體育發(fā)展研究[EB/0L].(2011-05-27)[2015-06-20].http://www.chinasfa.net/lr.aspx?id=6526.
[6]荊俊昌,馮欣欣.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現(xiàn)實困境與突破策略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2):11-13.
[7]晏紹文,秦小平.體育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3(1):69-74.
[8]肖林鵬.現(xiàn)代體育管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60
[9]姚績偉,葉春暉,劉彬華,等.文化軟實力視域下我國城市社區(qū)體育公共服務質量提升路徑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4,28(6):9-13.
[10]羅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劉俊生,等.新公共服務:服務而非掌舵[J].中國行政管理,2002(10):38-44.
[11]肖林鵬,李宗浩,楊曉晨.公共體育服務概念及其理論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2):97-101.
[12]張宏,陳琦.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不同供給主體的職責劃分[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3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