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娟
關注黃昏戀,幸福鳥歸巢
——小淮劇《鳥歸巢》創(chuàng)作心得
■郭曉娟
2014年省“五星工程獎”決賽,我館創(chuàng)作的小淮劇《鳥歸巢》獲大賽的銀獎。在以后的修改中,該劇更顯示其特定的內涵和雋永的藝術魅力,年底前連續(xù)被省文化廳組織的文化三下鄉(xiāng)選為特邀節(jié)目,6次參加全省的巡回演出。曲折新奇的故事,幽默風趣的情節(jié),精湛嫻熟的表演,優(yōu)美動聽的淮調,讓看過該劇的觀眾無不為之開懷,演出得到專家與觀眾的一致好評。在不斷的創(chuàng)作修改中也讓我們感悟一個真諦,好作品必須接地氣,戲劇演出只有深深扎根于群眾之中,藝術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
真誠關注老年婚姻。近年來,隨著我國步入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在農村大批年輕人前往城市打工,留下了為數眾多的老年人,其中不乏一些失偶孤寡老人。這些老人在解決溫飽后一般生活無憂、倍感孤寂。一些家境較好的老人甚至考慮再找個伴侶共度晚年。但這在舊習俗、舊意識根深蒂固的蘇北農村很難成為現實。這群人中他們一是怕輿論關難過,認為這么大年紀再婚會不合時宜,社會議論多;二是舊遭遇子女的反對,即使有這個心也無這個膽,生怕弄不好導致丟人現眼。老年再婚也成了遮遮掩掩、擺不上桌面的事。在這幾年的送戲下鄉(xiāng)過程中,我們就多次看到或聽說這些讓人為之唏噓的事,只能報之嘆息和無奈。而事實證明,經濟強要靠文化助力,環(huán)境美需要文化引領,百姓富更需文化滋養(yǎng),社會文明程度高更待文化“供氧”。幫助一些失偶的老人走上再婚的殿堂,這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是為提高老年人群小康幸福指數的一部分。正是基于這個理念,我們組織創(chuàng)作了小淮劇《鳥歸巢》。該故事緣于一個農村真實的事件。一對兩小無猜、當年處于豆蔻年華的青年男女真誠相愛,由于父輩結下的一場誤會,導致有情人最終含恨分手。40年過去了,早都成家的雙方各自伴侶先后過世。這對同住一村、相隔一方的昔日戀人,彼此心中牽掛、相互關愛、有心往來,可為避嫌只能冷面以對,甚至難以接觸。大學生村官了解這一情況后,巧施紅線搭橋,圓了這對戀人的情緣。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先后走訪了10多對這類老人,最終以戲劇的形式,通過巧妙的劇情,在全縣送戲下鄉(xiāng)的多場演出中,為老年婚姻這一難題解開了結,讓老年婚姻堂堂正正的在舞臺上亮相,創(chuàng)作的作品得到社會的諒解和接受。此劇受到縣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出充滿人情味的喜劇色彩的短劇,成為送戲下鄉(xiāng)的當家戲。有老人專門寫信贊揚我們編得好,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是一出移風易俗,弘揚正氣的好劇。
巧妙化解存年疙瘩。老年婚姻為何跨不出第一步,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小淮劇《鳥歸巢》一劇中矛盾的焦點是女方鳳嬸對龍叔的誤解。認為水災那年,自己家的救濟糧被龍叔的父親(當年的村長)克扣了一袋,導致父親被活活餓死。因而兩人雖你有情我有意,但始終因忠孝家仇錯過了姻緣。大學生村官楊靜,一位熱心的年輕人,在經過大量的走訪和調查后,終于理清了當年的真實情況,并拿出了真憑實據,不僅打消了鳳嬸心中的多年積怨,證明了龍叔父親——先人后己、一心為公的老黨員、老村長的清白,還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榜樣。劇中的龍叔可不是一般的種田老漢,他搞起了蔬菜冷藏公司,是村里帶頭致富的能人、熱心人。巧手鳳嬸更是遠近聞名的女能人,她牽頭創(chuàng)辦手工編織合作社,將村里婦女、老人組織起來,編制毛衣、帽子、手套,繡制手工藝品,專門出口創(chuàng)匯,帶動左鄰右舍發(fā)家致富??戳诉@對新農村里的能人,多年來心中的疙瘩終得以化解,在大學生村官的幫助下重新牽手走向幸福,著實讓人看后倍感溫馨。
熱心幫助巧妙牽線。為了化解各自心中的不惑,真誠地讓兩位老人走到一起。在戲中我們設計了一段巧織毛線的情節(jié)。鳳嬸為龍叔量尺寸編織毛衣樣品,讓他們有了初步的肢體接觸。為幫助兩位老人沖破思想屏障,煥發(fā)舊情,導演在手法精心設計了一個情節(jié),由村官悄悄地走近兩當事人,面對各自互述生活疾苦卻又不敢四目相對,巧妙的將自己雙手分別搭在鳳嬸和龍叔肩上。這一雙溫暖的手都被對方當作送出的真愛,一大段淮劇唱腔,讓兩人各自抒發(fā)真誠和情感,在各自敞開心扉訴說相思之苦和對各自的愛慕后,是那樣的真誠與坦蕩,欲說還羞;酣暢淋漓的表達,一吐為快??吹焦鲜斓俾洹⑺狼珊?,村官走到前臺,讓一對老人既為能敞開心扉而含羞,也為各自的直率而欣喜,可謂亦莊亦諧,妙趣橫生,讓人無不為之開懷。至此,矛盾得到化解,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新時代的大學生村官沖破世俗的籬笆,為失偶的老人們編織了幸福的夢想,為我們的生活描繪了新的精彩。小淮劇《鳥歸巢》的上演,在農村受到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輕喜劇的風格,加上演員們全心的投入,讓戲劇發(fā)揮了特定的功能。據不完全統計,正是在這出移風易俗小戲的影響下,失偶老人婚姻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去年在我縣的濱海港鎮(zhèn)就有6對失偶老人走進再婚的殿堂,成為新農村里一段段人們熱議的幸福佳話。
關注老年婚姻,提升幸福指數,是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重視民生問題,沖破舊有世俗,也突破了我們宣傳的盲點。小淮劇《鳥歸巢》一劇的成功上演,更讓我們堅信文藝作品必須扎根生活,服務人民的道理。今后,我們將把“送文化”作為提振精神狀態(tài)、密切干群關系、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有力抓手,堅持演出和創(chuàng)作相結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文化服務提供第一手資料,為文藝創(chuàng)作搜集第一手素材,多創(chuàng)作呼應民情、順應時代、更接地氣的精品力作,堅持“預約”和“點餐”相結合,主動搜集匯總、回應群眾期盼和需求,創(chuàng)作組織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為人民群眾唱響時代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