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山林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062)
《花間集校注》的特色與價值
趙山林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062)
成書于五代后蜀廣政三年(公元940)的《花間集》,是中國詞史上第一部文人詞總集,其在詞史上的典范性地位仿佛詩史上的《詩經(jīng)》,對歷代詞創(chuàng)作和批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后千年的《花間集》傳播史上,出現(xiàn)了較多版本,但迄今無一個較為完善的整理研究性質(zhì)的校注本行世,這對《花間集》的閱讀,尤其是對于《花間集》和唐五代詞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楊景龍教授的《花間集校注》一書,篇幅達一百三十余萬言,萃校勘、箋注、疏解、集評為一編,彌補了詞學研究領(lǐng)域的這一欠缺。王兆鵬先生在《花間集校注序》中,指出該書“有功于詞學匪淺”,堪稱“后出轉(zhuǎn)精的集大成之作”。這里擬從校勘、箋注、疏解、集評四個方面,對該書的特色與價值略作評介。
先說“??薄?。《花間集校注》所采版本較全,比勘精細。此前被詞學界推為權(quán)威精校本的李一氓先生《花間集?!罚⌒A似?、八種版本,華鐘彥先生的《花間集注》、李冰若先生的《花間集評注》、蕭繼宗先生的《評點校注花間集》取校版本更少,其它普及性質(zhì)的簡體字評注本則無校勘。而景龍這部《花間集校注》共取校宋、明、清時期及近代二十余個《花間集》版本,諸如宋紹興十八年刊晁謙之跋本、宋淳熙刊鄂州冊子紙本、明紫芝漫鈔本、明吳訥輯《唐宋名賢百家詞》鈔本、明正德十六年陸元大覆晁本、明萬歷八年茅氏凌霞山房刊本、明萬歷三十年玄覽齋刊巾箱本、明萬歷四十八年刊湯顯祖評朱墨本、明萬歷間刊湯顯祖評墨本、明文治堂刊湯顯祖評本、明朱之蕃詞壇合璧本、明天啟四年刊鐘人杰合刻花間草堂本、明張尚友刊本、明雪艷亭活字印本、明毛氏汲古閣刊本、明毛氏汲古閣刻后印本、明刻殘本、清康熙十七年刻花間正集本、清四庫全書本、清刻本、清光緒十四年邵武徐氏重刻本、清光緒十九年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吳氏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本、《全唐詩》附詞、王國維《唐五代二十一家詞輯》本等,可謂規(guī)??涨啊V袊箨憟D書館藏宋、明、清時期刊行的《花間集》主要版本,除吳勉學師古齋刻本未見外,其余均曾取校。其中紫芝漫鈔本、鐘人杰本、張尚友本、湯評墨本(二冊本與四冊本兩種)、汲古閣后印本、明殘本、文治堂本、詞壇合璧本、花間正集本、清刻本等十余個明清版本,皆是此前??薄痘ㄩg集》的學者未曾取校的本子。著者在該書《前言》的第五部分,對上列諸本加以介紹,方便讀者和研究者對于這些版本的總體了解。除上列諸本外,收錄《花間》詞的總集和歷代重要詞選,亦加參校。對于此前校勘《花間集》的學者取校過的版本,《花間集校注》一書皆重加校勘,共改正誤校、補充失校數(shù)百處。僅以號稱精校的李一氓先生《花間集?!窞槔摃锤恼?、補充其誤校、失校達一百五十余處,詳參著者《〈花間集〉??笔傲恪芬晃?《二零一二年詞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自宋迄清,《花間集》版本較多,《花間集校注》的校勘兼顧是非、異同,并作相應(yīng)按斷,一并寫入校勘記中,方便讀者和研究者一冊在手,即可詳知各本文字出入、歧異情況,免去手頭版本不全之苦與四處訪書的奔波翻檢之勞。
次說“箋注”?!痘ㄩg集》舊注,如華鐘彥先生《花間集注》、李冰若先生《花間集評注》、蕭繼宗先生《評點校注花間集》等,都存在注釋過簡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注釋語詞過少,如華注本薛昭蘊《喜遷鶯》其二,于“白衫”、“杏園宴”未注;二是箋釋不夠到位,如牛嶠《菩薩蠻》其五“故故墜金鞭”一句、和凝《河滿子》“卻愛藍羅裙子,羨他長束纖腰”二句的注釋,均未注出處語典;這兩類問題在舊注本中較普遍。《花間集校注》于需要詮釋的語詞均詳加箋注,每條語詞注釋都盡量做到征引例句,舉出書證。《花間集》舊注,還存在內(nèi)容過于陳舊的問題。如華注韋莊《思帝鄉(xiāng)》其二,于“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句注曰:“《易恒卦》:‘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庇凇翱v被無情棄,不能羞”句注引《詩經(jīng)·氓》“三歲為婦”章,曰:“風人之旨,與此同為自怨自艾之詞。”顯然與詞意不切。此類顯得陳舊的注釋,在舊注中亦非僅見,《花間集校注》均注意對之加以改進。舊注或只箋釋語意,或只征引文獻;《花間集校注》既釋語詞意義,又箋語詞出處。舊注征引例句,存在引用宋、元、明、清時期晚出文本的情況;《花間集校注》征引例句,盡量揀擇時代早出者,至遲不晚于《花間集》成書的五代時期,五代以后文本例句一概不加征引。
《花間集》的當代普及性注本,于語詞注解基本上不征引例句,且皆存在程度不等的注釋錯誤問題。如注張泌《柳枝》“膩粉瓊妝透碧紗”之“碧紗”為“碧紗窗”;注顧夐《酒泉子》其七“畫羅襦。香粉污”,云“女子因流淚而弄污了臉上的脂粉”;注孫光憲《浣溪沙》其三“墮階縈蘚舞愁紅”之“墮階縈蘚”,云“在臺階下縈回盤繞的蘚類植物”等,顯系錯注。更有甚者,有注本可能為遷就所引例句“隴頭流水,鳴聲嗚咽”,竟將溫庭筠《清平樂》“橋下水流嗚咽”一句中的“水流”改為“流水”。凡此種種,《花間集校注》在箋釋時均予是正。
再說“疏解”。詞學界對《花間集》的研究,宏觀立論者多,對十卷五百首詞作的細致扎實的微觀剖析,似乎尚有相當大的空間。除數(shù)十名篇吸引眾家反復談?wù)撏?,絕大多數(shù)《花間》詞,迄今很難說有令人滿意的文本解讀。舊注本、評注本沒有對《花間集》全部詞作加以疏解的,即有部分作品的解說,也是評點式的,時有灼見,但又往往語焉不詳,且不免隨意、即興之弊。當代普及性注本,出現(xiàn)過二、三種對五百首詞作全加“評析”的,但定位既是面向大眾,用語顯然過于淺俗,專業(yè)性和學術(shù)性不強,也就在所難免;這類注本對一些作品的“評析”,往往不得要領(lǐng),不時還出現(xiàn)硬傷?!痘ㄩg集校注》一書,于《花間集》五百首詞作的疏解,用力至勤,可以說是《花間集》問世千余年后,第一部在嚴肅的專業(yè)層面上對五百首詞作全部加以學術(shù)性批評的著作。該書對于五百首詞作的微觀“疏解”,與長達五萬字的“前言”對《花間》詞思想、藝術(shù)的宏觀總論一起,加重了這部文獻整理著作的理論含量,著者的漢學與宋學功夫交互為用,相得益彰。在我看來,該書的“疏解”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深度與新意。如韋莊《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疏解,立“鄉(xiāng)愁主題詩詞”的“反題”一說,發(fā)人所未發(fā);再如溫庭筠《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的疏解,引入自《詩經(jīng)·陳風·月出》肇始的“望月懷思”的“原型心理模式”;還有對孫光憲《謁金門》“留不得”的疏解等。書中此類“疏解”甚多,均具深度與新意,俱見作者的才學與識力。二是將傳統(tǒng)點評的籠統(tǒng)印象,落實為現(xiàn)代批評的詳切具體。表現(xiàn)在文本解讀和名句分析兩個層面:前者如對歐陽炯《浣溪沙》“相見休言有淚珠”的疏解,后者如對溫庭筠《菩薩蠻》“楊柳又如絲,驛橋春雨時”的分析;書中這類疏解和分析最多,對讀者和研究者理解詞意、鑒賞詞藝的幫助也最大。三是在廣泛運用中國傳統(tǒng)詩學理論解讀作品的同時,注重引入西方文藝美學理論和其它相關(guān)理論。如對母題原型理論、語義學與詮釋學理論、心理分析理論、接受美學理論、互文性理論、信息論等的借鑒,均能鹽溶于水般不落跡象地化入“疏解”的行文之中。如溫庭筠《菩薩蠻》“南園滿地堆輕絮”的疏解,《更漏子》“背江樓”的疏解,韋莊《歸國遙》“春欲暮”的疏解,李珣《酒泉子》“秋月嬋娟”的疏解等?!拔淦鞯呐小笔埂芭械奈淦鳌钡靡浴案?lián)Q代”,有利于破解一些文本的齟齬之處,使長期以來存在的說不圓處,解讀得更顯圓通;更為重要的是,在借鑒化用這些外來理論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創(chuàng)生出僅靠本土傳統(tǒng)理論無法生成的新意。四是注意文本自身存在的問題。緣于詞人或刊布傳抄者的原因,《花間集》文本存在一些前后矛盾或解釋不清之處。一般注解者或未曾深究忽略了、或者故意回避了這類問題。如溫庭筠《菩薩蠻》之十三起句“雨晴夜合玲瓏日”與結(jié)句“春水渡溪橋,憑欄魂欲銷”的時令矛盾;溫庭筠《酒泉子》其三上片寫“小河春水”、“杏花稀”,顯系春天,但結(jié)句卻寫“雁南飛”,大雁候鳥,春秋換季時南北遷徙,須知春天是“雁北歸”而不可能是“雁南飛”的,這顯然又是“類型化寫作”時,信筆所之導致的又一處時令和景物的脫誤舛錯;溫庭筠《更漏子》其四非寫宮怨,卻出現(xiàn)了“宮樹暗”三字,結(jié)果導致一些說詞者一見“宮樹”即云“宮怨”,對詞中至關(guān)重要的“待郎熏繡衾”一句視而不見,忘記了如是“宮怨”,宮女怎有可能在宮中“待郎”這一最基本也是最嚴重的問題;還有和凝《春光好》“蘋葉軟”一首中的“紅粉相隨南浦晚”一句,解者多釋“相隨”為“相送”,以便將句意和詞旨說通,其實帶來了更多的問題,等等。《花間集校注》的著者在疏解文本時,發(fā)現(xiàn)并正視了這些屬于作品內(nèi)部的問題,皆給出了相對妥帖的解釋。五是疏解文字既遵從體例,要言不煩,又具體詳實,切中肯綮;既注重理性分析,又注意行文的形象生動和流暢可讀,使不少篇章的疏解,頗富文采和詩意,較好地融合了傳統(tǒng)詩話詞話批評和西方邏輯分析批評之優(yōu)長。如溫庭筠《菩薩蠻》、《更漏子》、《夢江南》組詞的疏解,韋莊《菩薩蠻》、《思帝鄉(xiāng)》組詞的疏解,歐陽炯、李珣《南鄉(xiāng)子》組詞的疏解,孫光憲《浣溪沙》、《漁歌子》組詞的疏解,李珣《漁歌子》組詞的疏解等;以及皇甫松《夢江南》“蘭燼落”、韋莊《浣溪沙》“清曉妝成寒食天”、張泌《浣溪沙》“晚逐香車入鳳城”、牛希濟《生查子》“春山煙欲收”、歐陽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顧夐《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孫光憲《酒泉子》“空磧無邊”、《風流子》“茅舍槿籬溪曲”、鹿虔扆《臨江仙》“金鎖重門荒苑靜”、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廟依青嶂”等的疏解,讀之均有齒香心饜之感。
末說“集評”與“附錄”?!痘ㄩg集校注》一書,對與《花間集》有關(guān)的文獻材料,多方搜求采集,堪稱完備,為《花間集》和唐五代詞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花間集》舊注本與當代普及性注本大多無集評,或有,也是極不全面的?!痘ㄩg集校注》的集評分篇評、詞人總評、《花間集》總評三類,在利用已有文獻的基礎(chǔ)上,旁搜博采,擴大了擇取范圍和規(guī)模。《花間集校注》的“附錄”部分,依次為溫博《花間集補》、金介山等《花間續(xù)集目錄》、《花間》詞人傳記資料、《花間》詞人著述存目、《花間集》題跋敘錄、《花間集》總評、歷代重要詞選詞譜收錄《花間》詞篇目等七大類。該書首次將溫博的《花間集補》、金介山等的《花間續(xù)集》目錄采入《花間集》校注本,《花間集》“總評”亦系首次萃集,題跋敘錄則有大幅增補,傳記資料、著述存目、詞選詞譜收錄《花間》詞篇目等,也在前修時賢已有搜輯的基礎(chǔ)上,加以程度不同的增廣。對于溫庭筠等十八家詞人的《花間集》未收詞及存目詞,該書亦皆分列于各家之后,讀者可以借此對《花間》十八家詞人的詞作,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整體的把握。
總之,《花間集校注》一書,是迄今為止唯一較為完善的整理研究性質(zhì)的《花間集》校注本,該書的出版,對于深化《花間集》和唐五代詞研究,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金無足赤,《花間集校注》也不可能臻于完美。關(guān)于此書存在的不足,這里談三點,供著者參考。一是取校版本仍然未能盡全,海外傳藏的《花間集》版本未見參校;二是個別語詞的箋注還應(yīng)進一步推敲;三是《花間集》“總評”似應(yīng)采入現(xiàn)當代名家評語。凡此,都是著者在修訂《花間集校注》時,應(yīng)該注意加以改進的地方。
責任編輯
劉慶云趙山林(1947- ),男,江蘇邗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詞曲史。
I207.23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006-2491(2015)02-0112-03
1006-2491(2015)02-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