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玲
(山東師范大學 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014)
四川郭沫若研究期刊敘錄
宿玲
(山東師范大學 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014)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不久,郭沫若研究呈現出當時空前至今絕后的熱潮。這一熱潮的標志之一就是“發(fā)表郭沫若研究成果的‘陣地’不斷擴大”,涌現了眾多郭沫若研究期刊。后來逐漸減少,1998年之后只剩下其中的一個刊物——《郭沫若學刊》。作為圖書情報的工作者和研究者,筆者曾想探究這眾多期刊消失的原因,后來發(fā)現原因非常復雜,非本人所能回答。于是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期刊逐漸變成了少有人問津的學術“古董”。最近我又發(fā)現,這些“古董”中的多數期刊在很多圖書館里沒有收藏,或收藏極不全,其中中國郭沫若研究會主辦的《郭沫若研究》竟然連中國國家圖書館都收藏不全。或許是因為這其中某些期刊印數很少,使得一些圖書館原本就沒有;或許是這其中某些期刊出版的期數太少,在期刊管理上因“斷碼”而被“清倉”;或許是這其中某些期刊的印制更像圖書,被混同于書籍而難以作為期刊檢索到。即使“古董”也有作為文物的重要價值,何況這類期刊一般人很難看到,在郭沫若研究史上更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應當予以發(fā)掘。于是,筆者在利用本館郭沫若研究期刊館藏文本的基礎上,廣泛查閱國內各大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查余補缺,僅就四川一省出版的郭沫若研究期刊及其館藏情況,以創(chuàng)辦時間先后為序逐一敘錄如下。
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物。16開本。公開出版發(fā)行。
1979年7月創(chuàng)刊。最早一期《郭沫若研究??贩饷娉?,署“四川大學學報叢刊一九七九年第二輯”。封底左上角署“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輯(郭沫若研究??庇蚁陆菫椋骸啊端拇ù髮W學報》編輯部/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編輯/四川大學印刷廠印刷/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期《郭沫若研究??返闹饕獌热葸x自1979年6月12日—19日在樂山召開的郭沫研究學術討論會的發(fā)言稿和論文。其中吳伯簫、樓適夷、王廷芳、郭庶英和郭平英、黃高彬所作的是祝賀、紀念、回憶性的發(fā)言;高蘭、譚洛非、劉柏青、華忱之、康鑒和唐明中的論文是關于郭沫若詩歌的研究;陳瘦竹、鐘德慧、陸文璧和朱南的論文是關于郭沫若歷史劇研究;孫席珍、王錦厚和伍加倫、李保均、孫玉石、王劍叢、易明善、林恭壽、尹在勤的論文是對郭沫若生平思想和文學道路的研究;戈寶權、龔翰熊、戴震、伍加倫的論文研究郭沫若與外國文學;伍仕謙、李世平、隗瀛濤、邱沛篁、肖斌如論文分別考察郭沫若考古研究、歷史研究、自傳、報刊宣傳、著譯書目等。
《郭沫若研究??返诙?980年11月以“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八輯”的形式問世,依然是“《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編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期《郭沫若研究專刊》的內容包括:郭沫若集外書信選登,還發(fā)表了華忱之、白堅、吳蓉章、易明善、陳福康、劉思久、閻煥東、李保均、陳永志、王錦厚、彭靜中等人撰寫的學術論文13篇,其余文章全是回憶、懷念文字。作者有趙丹、李瑛、李準、蘇步青、端木蕻良、胡愈之、周培源、許滌新、尹達、茅以升、胡厚宣、侯外廬等,還有以“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大寨大隊”等名義發(fā)表的紀念文章。
《郭沫若研究??返谌?982年5月作為“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三輯”出版?!端拇ù髮W學報》編輯部和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編輯,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發(fā)行。這期《郭沫若研究??返膬热葜饕菍魵v史劇和史料研究。首先披露了郭沫若集外書信十五封和《〈南冠草〉日記》,然后刊發(fā)了周峰、凌鶴、潘子農、劉雪庵、伍加倫、高國平、陳彬彬、王訓昭、王錦厚、鐘德慧等人對郭沫若歷史劇的研究論文,又發(fā)表了一篇郭沫若佚文和郭平英、肖斌如、劉傳輝等人的史料研究文章。
《郭沫若研究??返谒募?983年2月作為“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七輯”出版?!端拇ù髮W學報》編輯部和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編輯,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發(fā)行。這期《郭沫若研究??返膬热葸x自1982年10月27日——11月2日由四川大學主辦的紀念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學術討論會提交的論文。作者是:任白戈、許琦之、唐弢、孫席珍、吳奔星、劉思久、王錦厚、王世德、黃川、孫黨伯、陳長義、錢光培、毛迅、伍加倫和楊淑賢、李保均、彭放、傅正乾、潘顯一、鐘德慧和景文和、吳蓉章、白堅、邱沛篁、宋彬玉、劉傳輝、易明善、呂元明等。
《郭沫若研究??返谖寮?,1984年10月作為“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輯”出版?!端拇ù髮W學報》編輯部和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編輯,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發(fā)行。這期的《郭沫若研究??肥紫仁恰肮舯狈ジ锩鼤r期史料選登”,然后是翁植耘、張勁、王錦厚、伍加倫、鐘德慧、陳厚誠、劉思久、秦川、文天行、王廷芳、婁彥剛、陳禪心、劉傳輝、王鉅春、彭靜中等人的學術論文。
《郭沫若研究??返诹?,1986年9月作為“四川大學學報叢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一輯”出版?!端拇ù髮W學報》編輯部和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編輯,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發(fā)行。這期的《郭沫若研究專刊》發(fā)表了孫席珍、王錦厚、劉元樹、曾紹義、尹鴻、陳厚誠、王大敏、武杰華、邱沛篁、陳禪心、徐重慶等人的論文。第六集之后不知《郭沫若研究??肥欠窭m(xù)出?筆者只見到這個期刊的第一集至第六集。
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物。16開本。內部資料。
郭沫若研究學會(樂山)會刊編輯部主編。創(chuàng)刊號署“一九八二年第一集”。這一期主要內容是反映在樂山舉辦的紀念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和慶祝郭沫若故居開放活動,報道郭沫若研究學會成立和郭沫若及后人的回憶錄等有關文獻史料。其中有紀念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大會等活動上任白戈、馬識途及當地領導人的講話。論文作者是宋彬玉、閻煥東、張學植、王春瑜、劉世鈺、顧祖釗、陳萬睦、康鑒和唐明中、胡星南、王大明、唐明中、鐘靈、王學文、張慶豐、楊樺、陳遐齡、陳永志、全荃、藍棣之、孫黨伯、白堅、李向陽、林樺、河野、李宗毅、廖學良、江源、吳向北、楊鎮(zhèn)伯、李曉、楊炳昆等人的論文,還有黃高彬、魏蓉芳、鄭宗紥、楊銘慶、李又林、曾鍵戎等人的回憶錄和史料文章。
1983年總第二集,1983年11月內部出版。這一期《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的主要內容,除了報道學會工作外,還反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郭沫若研究學術座談會的有關信息,發(fā)表了一批學術論文。這一期的作者主要有:馬識途、郭和夫、陳永志、吳功正、龔濟民、李保均、閻煥東、康鑒、李向陽、戴翼、白堅、唐早生、吳從發(fā)、張競、全荃、楓寒、楊樺、馬韻玫、馬爾科娃等。
1984年總第三集,1984年4月內部出版。這一期《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封面注明:“郭沫若與愛國主義專輯”。除了報道學會工作外,本期論文主要圍繞郭沫若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研究。論文作者有劉元樹、楊炳昆、羅世烈、河野、劉世鈺、祁和暉、馮憲光、曾祖云、陳遐齡、楊鎮(zhèn)伯、韓金英、杜淑華、黃步青、何智水、李中毅等。
1984年總第四集,1984年9月內部出版。這一期《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文章的作者有:艾蕪、宋彬玉和張傲卉、谷輔林和周海波、稅海模、江源、張忠綱和張志甫、吳向北、冷淑芬、解洪祥、鄧牛頓、陳耀中、李曉、文天行、楊升南、胡啟銳等、林治凱、余謀和袁汀、楊炳昆、陳青生、張道剛、耀中、嚴肅、龔濟民、王延晞,還有車輻、翁植耘、黎生、丁景唐、唐明中、魏庸芳、李又林、王學文等人的史料文章、回憶錄、訪問記等。
1985年總第五集,1985年8月內部出版。這一期《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首先是關于“抗戰(zhàn)時期的郭沫若”學術討論會的綜合報導。論文作者有:張志勛、韓立群、全荃、林雪、閔樂曉、李向陽、馬國棟、馬征、廖永祥、胡從經、武杰華、陳耀中、許豪烱、魏奕雄、魏守忠和張占國、牟之先、張惠達、朱美蘭。
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物。32開本。樂山師專郭沫若研究室編。
第一輯1984年12月內部出版。作者有:王聿修、楊炳昆、王錦厚、陳永志、秦川、稅海模、康鑒、李向陽、武杰華、李華飛、侯春樹、周長富、楊樺、何智水、郭維超、潘用校、趙奇、閔樂曉和詹虎等。
第二輯1988年8月公開出版。這一期《郭沫若研究論叢》是在郭沫若逝世十周年之際,“為了紀念郭老在政治、文學、歷史、書法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卓越貢獻,郭老的家鄉(xiāng)——樂山師范??茖W?!粞芯渴摇耐緜?,懷著崇敬和學習郭老的心情,組織編寫了這本論文集,而且又在郭老的母?!?。撰稿人既有樂山師專的作者,也有國內部分郭沫若專家:楊炳昆、稅海模、李文遂、李向陽、楊樺、谷輔林和周海波、江源、羅田、武斌、王文英、侯春樹、彭靜中、羅星昊、秦川、魏世萌、賀錫祥。
第三輯1990年6月內部出版。這一期《郭沫若研究論叢》文章的作者是:王聿修、稅海模、李向陽、楊勝寬、江源、康繩法、曾加榮、廖傳江、李文遂、劉暢、李曉、郭正樞、徐克文。還刊發(fā)了曾加榮老師組織的樂山師專中文系89級《女神》討論會紀要。
定期連續(xù)出版物。16開本。公開出版發(fā)行。
1987年創(chuàng)刊。四川郭沫若研究學會主辦。2011年第3期(總第97期)改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主辦”?!豆魧W刊》編輯部編輯出版。編輯部地址原在四川省樂山市大佛寺,后遷至樂山師范學院。創(chuàng)刊號注明“本刊年出兩期(五月、十一月出刊)”,目錄頁標明“刊期:半年刊”。“1988年起改為季刊”。由于《郭沫若學刊》至今不間斷連續(xù)出版100多期,也是目前唯一存在的郭沫若研究期刊,因此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即使不全也有《中國知網》等網絡資源和電子資源作為補充,所以對于《郭沫若學刊》正刊無需筆者再做敘錄。但《郭沫若學刊》1993年3月出版了一期增刊,名為《紀念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專刊》。這期??话銏D書館都沒有,其中的文章也無法從“中國知網”查到,故做如下介紹:封面題名是“郭沫若學刊增刊”,扉頁題名“紀念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另起一行是“《郭沫若學刊》增刊”。主辦者有二:一是“四川省暨樂山市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組織委員會”,二是“四川郭沫若研究學會”?!豆魧W刊》這期增刊共設六個欄目。第一個欄目是“紀念講話”,包括李鵬代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北京舉行的郭沫若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四川省市領導在四川省暨樂山市紀念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四川省市領導、四川郭沫若研究會領導、北京郭沫若紀念館領導和外國友人在“郭沫若與中國科學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等。第二個欄目是“紀念文章”,作者有:陽翰笙、沙汀、艾蕪、馬識途、鳳子、章均權、崔伯良、張浩、王廷芳、韓義綠、鄧牛頓、郭庶英、郭平英、郭開鑫、魏蓉芳、郭遠銘、胡星南等。第三個欄目是“紀念詩詞、書畫”,詩詞作者是段可情、林煥平、杜道生、廖永祥等。第四個欄目是“紀念活動在各地”,分別介紹了黨和國家兩代人出席的郭沫若同志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四川省暨樂山市、重慶、成都、沙灣鎮(zhèn)、上海、北京市、陜西等地舉行的紀念活動,為紀念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舉行的學術研討會、文藝演出、展覽會等活動,以及海內外紀念活動的各種報道等。第五個欄目是“論文選編”,作者是:譚繼和與祁和暉、施丁、莊薌、田亮、王進、趙遐秋、陳果卿、張杰與宋阜森、秦川、蔡宗雋、唐明中。最后的欄目是“附錄”,主要介紹了四川省暨樂山市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活動有關機構的名單、日程安排、總結等。
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物。32開本。內部出版發(fā)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樂山市沙灣區(qū)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印。
第三期是《德音錄》專輯,主編郭有珍、郭開鑫,1987年6月出版。該輯內容翻印1939年重慶出版郭沫若兄弟合編的《德音錄》,只是增加了郭有珍撰寫的《翻印緣起》和毛西旁的《校記》。
第七期是紀念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專輯,刊發(fā)了大量郭沫若史料文章。該輯作者是澤地久枝(日本學者)、魏奕雄、張尚元、胡星南、李華飛、魏華云與謝湘正、闞加玉、李長明、郭開鑫、楊紹林、詹國勛、陳龍泉、魏鳳英、王豪等三人、易淵平、李先定、詹述權等。
不定期連續(xù)出版物。16開本。內部出版發(fā)行。
1996年創(chuàng)刊。樂山市沙灣區(qū)郭沫若舊居主辦。創(chuàng)刊號是1996年第1期。這期文章的作者有:王學光、彭世彬、江德彰、陳龍泉、鄧學軍、萬永川、劉遠勝、潘素梅、魏華云、魏奕雄、陳棟培、王豪、郭開鑫、鄭守江、于樹德、趙天昌、羅建中、于俊文等三人、黃云萬?!赌襞f居》好像出了這一期就沒有再出。
綜上,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僅四川一省就涌現出郭沫若研究期刊達6種之多??上?,這股辦刊熱潮很快就冷卻下來了。這些期刊目前只有《郭沫若學刊》堅持到今天。問題的嚴重性主要不在于這類期刊原先的“多”與今天的“少”,而在于當年郭沫若期刊所體現的研究的“熱”與這些期刊在多數圖書館所遭遇的“冷”。根據筆者檢索的數據,且不說那些曇花一現的郭沫若研究期刊很少進入圖書館,絕大多數郭沫若研究期刊也成了各大圖書館里的稀缺資源。為了方便現在及將來的人們知道這些期刊,因此有必要加以敘錄。
(責任編輯:廖久明)
注釋:
①徐瑞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上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15頁。
②本人從“全國期刊聯(lián)合目錄”檢索這些期刊,除《郭沫若學刊》外,其他都沒有。查閱國內所有的省級圖書館和211工程高校圖書館,這些郭沫若研究期刊大多數圖書館都沒有。
③經“中國國家圖書館聯(lián)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tǒng)”檢索,中國郭沫若研究會主辦的《郭沫若研究》共12輯,國家圖書館缺第4輯。
④由于該期封面、目錄頁和封底上都出現了“第二輯”字樣,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這是《郭沫若研究??返牡诙F鋵嵾@就是最早一期《郭沫若研究???。
⑤《郭沫若研究學會專刊》期號標注不夠規(guī)范,創(chuàng)刊號封面刊脊標注“一九八二年第一集”,目錄頁為“一九八二年第1集”。此后刊脊陸續(xù)標注“一九八三年總第二集”、“一九八四年總第三集”、“一九八四年總第四集”、“一九八五年總第五集”;而目錄頁上表的是“總第X期”。為了與創(chuàng)刊號的“一九八二年第一集”,本文統(tǒng)一用封面刊脊標注的“總第X集”。
⑥見樂山師范??茖W校(現樂山師范學院)郭沫若研究室:《郭沫若研究論叢》第二輯《出版說明》。
⑦見《郭沫若學刊》1987年第1期封底。
⑧見《郭沫若學刊》1987年第2期封底。
參考資料:
[1]楊勝寬、蔡震總主編:《郭沫若研究文獻匯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出版。
[2]王訓昭等:《郭沫若研究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3]龔濟民等:《郭沫若年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4]王錦厚主編:《郭沫若作品詞典》,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5]《四川大學學報》編輯部、四川大學郭沫若研究室:《郭沫若研究專刊》各輯。
[6]郭沫若研究學會(樂山):《郭沫若研究學會會刊》第一集——總第五集。
[7]樂山郭沫若研究室:《郭沫若研究論叢》,第一輯——第三輯。
[8]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郭沫若學刊》,1987年第1期—2015年第2期。
[9]沙灣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沙灣文史》第3期、第7期。
[10]沙灣區(qū)郭沫若舊居:《沫若舊居》1996年第1期。
[11]《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郭沫若專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12]劉增人等:《中國現代文學期刊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徐瑞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15-09-03
宿玲(1963-)女,山東萊州人,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