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至15日,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读魧W》雜志采訪到三位在教育領域有豐富工作經歷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請他們就中國教育領域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音樂藝術領域留學生就業(yè)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
觀點:教育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
Q=《留學》雜志社副主編 鄧茗文
A=全國政協(xié)委員 唐曉青 (北京市政協(xié)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原副校長)
Q:您在兩會上指出“中國批判思維教育太弱”,您認為問題的根源在哪?
A: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的教育體系并沒有鼓勵被教育者具有批判性思維。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教育很嚴謹,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技巧性的能力都比國外的教育強,而且訓練得很扎實,但那為什么出不來諾貝爾獎呢?
教育可以分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來談,接受義務教育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提供義務教育是憲法賦予政府的責任。我認為義務教育應體現(xiàn)公民教育,使得被教育者成為一個守法的、合格的公民,能夠以一個完整的人格去面對后續(xù)的人生。
我們現(xiàn)在的義務教育以考試為導向,花費大量的教育資源,并且耗費了被教育對象所有的精力和時間,被訓練成為考試機器。
我們的教育不能泯滅人對于自然的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和探索的勇氣,這個民族就很有希望,所以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可以更多向國外學習。
Q:在本次全國政協(xié)會議上,針對教育問題,您提出了什么建議?
A:還是教育投入問題。為什么教育投入占GDP 4%這么多年才達到?為什么多年來未有大一些的突破。各級政府在執(zhí)政中,是否真正保證了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義務教育。各級政府在處理問題時總是認為教育是軟的,總是說這里經費不夠,那里缺經費,最后落到教育上的經費就沒有。
現(xiàn)在每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就說教育投入超過了4%。我希望政府將來給我們更明確的數(shù)據,不能簡單地說“占GDP超過4%”。所以這次在政府工作報告意見里我提到,粗略的數(shù)據是沒有辦法為決策提供依據的。
Q:您怎么看待用指標考核一所大學教育國際化水平的做法?
A:現(xiàn)首先,我先聲明:我不贊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說法。一個國家的教育沒有必要非得國際化,好多東西不是非國際化不可;同時一個國家也不應該把教育封閉起來,封閉的教育是不會培養(yǎng)出視野開闊、思維活躍的人才,教育的屬性應是開放的、多元的。
現(xiàn)在一說國際化,就是看各個高校有沒有達到幾個指標,合作辦學做了沒有,外教數(shù)量、留學生人數(shù)等等。我們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高等教育有它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個學校應該有自己的辦學特點。
在吸引留學生方面,各個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并不一定要求追求留學生的規(guī)模有多大。應根據學校的能力、專業(yè)特點、教學和生活條件、生源等資源性的因素來整體規(guī)劃規(guī)模。我在主管這部分工作時從來不盲目追求規(guī)模。
高等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應該從科學研究出發(fā)。在搞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你是不是應該了解國內外同行都在做什么、怎么做?別人走過的彎路你就別再走了。我在北航做國際合作相關工作的時候,更多地鼓勵我們的教授、研究生走出去開展真正的合作研究,參加國際會議,到國際上去發(fā)表論文、闡述學術觀點,把研究的視野拓寬到國內外,拓展到更大的空間。
觀點:經濟全球化使得我們每一個人的競爭變成了國際競爭。
Q=《留學》雜志社副主編 鄧茗文
A=全國政協(xié)委員 印杰 (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
Q:教育部剛剛發(fā)布數(shù)據,2014年出國留學人數(shù)達到45.98萬,截止2014年底,108.89萬中國學生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您如何看待留學熱?
A: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市場競爭的結果。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愿意花那么多錢讓孩子去國外讀書,而國外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稍微多一點。我們必須盡快提高我們自己的教育水平,而不是靠政府規(guī)定去限制什么。
如果我們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我們的學位的含金量提高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高了,會有很多的學生留在國內讀大學,甚至有很多留學生愿意到中國來讀大學。
Q:您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與美國等教育強國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A:應該說,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們的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到了可以跟國外一流大學對話的程度,否則國外一流的大學不會跟我們建立合作。
但我們距離一流的辦學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頂尖師資上的差距,我們的學術大家、思想家不如最好的那些大學,這是高等教育第一要突破的。第二,有一個制度上的問題,導致老師對學生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老師對本科生教育精力投入不足。第三,我們的優(yōu)質課程,不管是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差距。
Q:研究顯示,中國重點高校的留學生占在校生總數(shù)的比例平均為3.7%,這一比例與歐美發(fā)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您認為中國高校對來華留學生吸引力較弱的原因是什么?
A: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的高等教育資源、學位項目、課程是不是足夠好,我們的學位在歐美國家有沒有競爭力,能不能促進就業(yè);二是語言問題,留學生在中文學習上有一些障礙。
Q:近年來教育部提出“要加強對外交流,提高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您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為什么要國際化?
A:不是說唯獨中國的高等教育要國際化,全世界的教育都要國際化,主要原因是經濟的全球化。最早的時候我們搞國際化,是覺得我們不如別人,所以要到國外去學,現(xiàn)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這個階段。
我們說,你是一個最好的大學生,不會說你是中國最好的大學生,而是說你是世界上是最好的,因為無論從人才的流動性,還是經濟的交互性,現(xiàn)在完全是在一個國際的環(huán)境下開展的,這是要國際化的一個根本。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去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國家的社情,以便于以后能夠在全球有競爭力,在全球可以就業(yè)。
觀點:音樂藝術專業(yè)的留學人員在從事中國音樂文化國際教育與傳播上有優(yōu)勢,但他們缺乏渠道參與其中。
Q=《留學》雜志社副主編 鄧茗文
A=全國政協(xié)委員 劉月寧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Q:為什么強調音樂藝術領域國際交流人才的培養(yǎng)?
A:在眾多文化藝術種類中,音樂藝術在增進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情感與友誼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魅力。
我在外交場合多年的文化交流實踐證明,美妙的音樂常不需要語言,就能營造出一種讓不同國家與文化背景的人們感到彼此親近、愉悅而和諧的氛圍。
因此,音樂可以,也必將在國際外交活動中發(fā)揮極為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Q:您剛才提到了復合型人才,那么,這類人才在您看來一般具有什么特點?
A:這種復合性體現(xiàn)在,他們不僅要有高水準的音樂專業(yè)技能和音樂教育才能,還需熟練掌握外語技能;不僅要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也需要對他國文化、聽眾的接受特點,以及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所了解.
同時,還需要熟悉外交禮儀和政策,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與團隊合作意識和管理能力。
Q:哪類人群比較符合復合型人才的標準?
A:音樂藝術專業(yè)的留學人員有著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他們有國內專業(yè)音樂院校培養(yǎng)的良好專業(yè)功底,其中很多人還在國際音樂界有良好聲譽和影響力;同時,由于長期在國外生活和學習,外語流利,對當?shù)匚幕腿穗H交往規(guī)則也有深入了解和體會,因此非常適合從事中國音樂文化國際教育與傳播事業(yè)?,F(xiàn)在這類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供不應求。
Q:現(xiàn)在的問題在哪兒?
A:中國音樂文化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發(fā)展成敗的關鍵,是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用?,F(xiàn)在的問題是,很多中國文化國際教育與傳播活動是由文化部、外交部、教育部及其下屬事業(yè)單位組織的,在事業(yè)編制緊缺的情況下,留學歸國人員很多人都在體制外,他們由于缺乏相應的渠道而難以參與其中。
另外一個問題是,學生出國以后與國內缺乏聯(lián)絡通道。其實很多留學生在國外完成學業(yè)以后都還是心系祖國,想回國做貢獻的,但現(xiàn)在缺乏一個組織來聯(lián)絡他們,把他們聚攏起來,對接到需要他們的事業(yè)中。
總結起來說就是,音樂藝術專業(yè)留學歸國人員有參與中國文化國際教育與傳播活動的能力,但缺乏參與渠道。
Q:您認為這個問題該如何破解?
A:我建議,國家出臺專門政策,鼓勵類似“歐美同學會”這樣的留學人員聯(lián)誼機構建立專業(yè)人才庫,并為目前從事自由職業(yè)的留學人員架起參與體制內工作的橋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能與作用。
在國內音樂藝術國際交流人才的培養(yǎng)上,我建議參考“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經驗,在全國藝術類院校中開設“對外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播”專業(yè)學科,用以培養(yǎng)能在各類涉外教育機構從事對外音樂藝術教學,在涉外文化企事業(yè)單位從事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相關工作,具有一定的音樂藝術教學能力、音樂文化活動組織能力和外事活動能力的實踐型專業(yè)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