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波 宋永亮 許田俊 倪道磊 金偉民 孫偉
(1.蘇州市中醫(yī)院,江蘇蘇州 21500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江蘇南京 210023;3.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29)
腎炎1號口服液治療慢性腎炎脾虛濕熱證35例臨床研究
蔣春波1,2宋永亮1許田俊1倪道磊1金偉民1孫偉3
(1.蘇州市中醫(yī)院,江蘇蘇州 215009;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江蘇南京 210023;3.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29)
目的:評價腎炎1號口服液治療慢性腎炎脾虛濕熱證的臨床療效。方法:71例脾虛濕熱型慢性腎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6例和對照組35例(最終治療組脫落1例,對照組脫落2例)。對照組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及對癥處理;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腎炎1號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0mL。2組均治療3個月后觀察并比較臨床療效以及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尿蛋白定量及血生化指標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P<0.05)。治療組治療后腰酸無力、納少腹脹等癥狀積分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其中除皮膚癤腫、瘡瘍癥狀外,其余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P<0.05)。治療組治療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膽固醇明顯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P<0.05,P<0.01),血白蛋白明顯高于治療前和對照組治療后(P<0.05,P<0.01)。結論:腎炎1號口服液對改善慢性腎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較好的療效,且具有減少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調節(jié)血脂等作用。
腎炎1號口服液 脾虛濕熱 慢性腎炎 尿蛋白 血膽固醇 血白蛋白 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
慢性腎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新近的調查資料顯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1-2],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群大約有1.9億,其中慢性腎小球腎炎仍然是首要病因[2]。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腎炎具有一定優(yōu)勢,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具有療效穩(wěn)定、副作用低等優(yōu)點,易于被患者接受。慢性腎炎中醫(yī)病機以脾虛濕熱為主,蘇州市中醫(yī)院專家針對這一病機研制出腎炎1號口服液,應用于臨床十余年獲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研究在低鹽低脂飲食及對癥處理基礎上加用腎炎1號口服液治療慢性腎炎脾虛濕熱證患者36例,并與單純低鹽低脂飲食及對癥處理的對照組做療效比較,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71例均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蘇州市中醫(yī)院腎內(nèi)科接受藥物治療的慢性腎炎脾虛濕熱證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6例:男18例,女18例;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1.47±13.04)歲;病程1~16年,平均病程(5.9±2.3)年。對照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0.76±11.50)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6.1±2.2)年。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王海燕編寫的《腎臟病學》[3]第3版中慢性腎炎的診斷標準。凡尿化驗異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1年以上,伴或不伴水腫、高血壓者。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第二次全國中醫(yī)腎病專題學術會議”通過的“慢性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中醫(yī)辨證分型試行方案及療效判定標準”[4],脾虛濕熱證型,癥見:①腰酸無力;②納少腹脹;③大便溏,夜尿多;④皮膚癤腫、瘡瘍;⑤口苦或口干黏;⑥舌質淡紅有齒痕,苔薄白或黃膩,脈細或滑數(shù)。
1.3 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者;年齡18~65歲。
1.4 排除標準合并有心腦血管、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腎功能檢查血肌酐>442mol/L者,嚴重高血壓、明顯水腫、肉眼血尿等;經(jīng)檢查證實是由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藥物損害等因素所致繼發(fā)性腎臟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等影響療效判斷的人群。
1.5 脫落標準未能按規(guī)定接受治療者;受試過程中出現(xiàn)病情加重或嚴重不良反應而終止試驗者。
2.1 對照組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及對癥處理。對癥處理的方法包括抗感染,降血壓,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糾正造成病情加重的各種可逆因素等,并停用一切影響療效判定的藥物。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腎炎1號口服液(批準文號:蘇藥制字Z04001557),每日3次,每次10mL。腎炎1號口服液具體藥物組成:黨參、丹參、白術、蒼術、當歸、茯苓、豬苓、蛇舌草、石韋、生薏苡仁、黃芩、車前草、蜀羊泉、益母草、川芎。
2組均治療3個月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內(nèi)科學》[5]中關于慢性腎炎的療效標準擬定。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尿蛋白轉陰或24h尿蛋白定量正常,尿紅細胞數(shù)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尿蛋白減少“++”或24h尿蛋白定量減少≥40%,尿紅細胞減少≥3/HP,或減少“++”,或尿沉渣計數(shù)紅細胞減少≥4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好轉,尿蛋白減少“+”或24h尿蛋白定量減少<4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上述指標無改善甚或加重。
3.2 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標準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擬定。腰酸無力,納少腹脹,大便溏、夜尿多,皮膚癤腫、瘡瘍,口苦或口干黏,上述癥狀分別按無、癥狀輕微、癥狀明顯、癥狀較重難以忍受記為0分、1分、2分、3分,治療前后各統(tǒng)計1次。
3.3 實驗室指標檢測治療前后檢測患者24h尿蛋白定量(U-TP)、血清白蛋白(Alb)、血膽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及血肌酐(Scr),均于蘇州市中醫(yī)院檢驗科完成檢測。
3.5 治療結果受試過程中有3例患者脫落,其中對照組脫落2例,治療組脫落1例,2組脫落例數(sh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3.5.1 臨床療效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3.5.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比較見表2。3.5.32組治療前后尿蛋白定量及血生化指標比較
見表3。2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尿蛋白定量均得到明顯改善(P<0.01),治療組Alb、TC指標亦有明顯改善(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治療后U-TP、TC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后,Alb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2組藥物均未表現(xiàn)出對血肌酐、血甘油三酯的調節(jié)作用。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s)分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量化積分(±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時間3 5治療前治療后3 3治療前治療后腰酸無力納少腹脹2 . 2 3 ± 0 . 6 2 1 . 4 9 ± 0 . 5 1 1 . 1 5 ± 0 . 3 3*△0 . 5 7 ± 0 . 2 9*△2 . 0 9 ± 0 . 4 7 1 . 6 7 ± 0 . 5 0 1 . 8 5 ± 0 . 5 8 1 . 7 2 ± 0 . 5 1大便溏、夜尿多皮膚癤腫、瘡瘍口苦或口干黏1 . 9 9 ± 0 . 5 1 1 . 2 6 ± 0 . 4 5 2 . 9 5 ± 0 . 6 8 1 . 3 3 ± 0 . 4 0*△0 . 6 7 ± 0 . 2 9*1 . 1 5 ± 0 . 3 3*△2 . 1 7 ± 0 . 5 8 1 . 3 4 ± 0 . 4 2 2 . 7 4 ± 0 . 6 7 1 . 9 6 ± 0 . 5 5 0 . 8 7 ± 0 . 3 1*1 . 9 2 ± 0 . 4 8*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尿蛋白定量、血生化指標比較(±s)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尿蛋白定量、血生化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P<0.01。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時間3 5治療前治療后3 3治療前治療后U -T P(g / 2 4 h)A l b(g / L)2 . 7 8 ± 0 . 8 9 3 5 . 0 9 ± 3 . 7 4 1 . 5 7 ± 0 . 4 6**△△3 9 . 9 5 ± 3 . 6 8*△2 . 9 5 ± 1 . 0 3 3 5 . 7 8 ± 3 . 6 1 2 . 0 2 ± 0 . 6 1**3 5 . 0 4 ± 3 . 9 2 T C(m m o l / L)T G(m m o l / L)S c r(μ m o l / L)5 . 2 7 ± 1 . 3 8 1 . 2 2 ± 0 . 2 9 8 3 . 1 7 ± 8 . 1 9 4 . 8 9 ± 1 . 1 6*△1 . 1 9 ± 0 . 2 7 8 6 . 3 4 ± 9 . 1 7 5 . 3 2 ± 1 . 6 3 1 . 1 8 ± 0 . 2 2 8 7 . 5 6 ± 7 . 9 8 5 . 2 8 ± 1 . 3 9 1 . 2 1 ± 0 . 2 1 8 8 . 2 1 ± 8 . 8 2
慢性腎炎為常見的腎臟疾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勢纏綿,反復難愈,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最終發(fā)展為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炎是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也是目前我國引起慢性腎衰竭的首要病因。本病西醫(yī)治療主要以對癥治療、免疫抑制治療為主,常用糖皮質激素、環(huán)磷酰胺等藥,然此類藥物副作用較多,可引起肝腎功能損害、水電解質紊亂、高血壓、高血糖、骨髓抑制、股骨頭壞死等,故臨床使用有一定局限性。
慢性腎炎可歸屬于中醫(yī)學“水腫”“腎風”“腰痛”等范疇,病位主要在肺脾腎三臟,病機多屬正氣虧虛為本,濕熱為標。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司,濕濁內(nèi)生;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腎虛則氣化失常,內(nèi)生水濕;病程日久,蘊而化熱,是為濕熱。故慢性腎炎中醫(yī)辨證中多見脾虛濕熱證。脾主升清,故脾氣虧虛,失于統(tǒng)攝,則精微物質外泄,發(fā)為蛋白尿;“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從而決定了本病多纏綿難愈,反復遷延?!皾駸帷辈怀?,耗損正氣,則病情愈難緩解。孫偉[7]認為慢性腎炎中醫(yī)辨證屬濕熱久留體內(nèi),治療用清利濕熱法為主,可減少尿蛋白,穩(wěn)定腎功能。因此,本病治療以標本兼顧為原則,脾氣虛者補其氣為治其本,濕熱蘊結者清利濕熱為治其標,腎炎1號口服液即依此病機特點而制。方中黨參、蒼術、白術、茯苓培補脾土,溫運陽氣,健脾化濕,含四君子之意;蛇舌草、石韋、蜀羊泉清熱解毒利濕;生薏苡仁、黃芩、車前草清利三焦?jié)駸?;益母草活血化瘀以利水濕;豬苓利濕不傷陰液;當歸、丹參、川芎行氣養(yǎng)血活血。諸藥合用,攻補兼施,共奏健脾滲濕、活血清利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四君子湯通過調節(jié)脾虛患者的血IL-4、IL-8、IgG、IgA水平來改善其免疫功能,進而改善脾虛狀態(tài)[8];石韋中主要含里白烯、β-谷甾醇,有抗菌、抗病毒,非特異性免疫功能[9];白花蛇舌草主要含有蒽醌類、萜類,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增強免疫活性的作用[10];丹參中的化學成分主要為二萜醌類化合物和酚酸類化合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清除自由基等功效[11];當歸含有揮發(fā)油、有機酸、多糖、黃酮等化學成分,有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防治腎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作用[12]。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慢性腎炎脾虛濕熱證,在低鹽低脂飲食及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腎炎1號口服液,能減輕蛋白尿,升高血白蛋白水平,調節(jié)血脂,能改善患者腰酸無力、納少腹脹、口干口苦等臨床癥狀。表明腎炎1號口服液通過整體調節(jié),能改善癥狀,延緩病情。本研究是探索性的臨床研究,腎炎1號口服液確切的作用機制尚不明了,后續(xù)將開展動物實驗予以進一步研究。
[1]Zhang L,Wang F,Wang L,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diseaseinChina:across-sectionalsurvey. Lancet,2012,379(9818):815
[2]Zhi Hong Liu.Nephrology in China.Nat Rev Nephrol,2013,9(9):523
[3]王海燕.腎臟病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937
[4]第二次全國腎病專題學術討論會.慢性腎炎辨證分型、診斷、療效評定標準.陜西中醫(yī),1989,9(1):封四
[5]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6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245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61
[7]孫偉.益腎清利活血治療慢性腎臟病精粹.江蘇中醫(yī)藥,2011,43(2):1
[8]溫慶祥,古穎.四君子湯對脾虛患者免疫功能影響.北京中醫(yī),2006,25(4):239
[9]賴海標,梅全喜,范文昌.石韋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21):9
[10]黃建榮,劉詠海,喻志標,等.白花蛇舌草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中成藥,2005,27(11):1329
[11]陳磊,陸茵,鄭仕中.丹參藥理活性成分的整合效應.中草藥,2009,40(3):476
[12]李曦,張麗宏,王曉曉,等.當歸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中藥材,2013,36(6):1023
R259.746.2
A
1672-397X(2015)10-0038-03
蔣春波(1983—),男,博士研究生,主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腎臟病的基礎與臨床。jiangjunsz120@163.com
2015-03-17
編輯:吳寧
蘇州市科技發(fā)展計劃(SYS201421),江蘇省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JD1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