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性疲勞在人體中可以分為軀體性疲勞和心理性疲勞。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疲勞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軀體性疲勞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能力的下降;心理性疲勞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的改變。按不同運動項目的物質能量代謝特點,可將運動項目分為五種代謝類型(磷酸原代謝類型;磷酸原糖酵解型;糖酵解型;糖酵解有氧代謝型;有氧代謝型)。不同運動項目的疲勞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性,短時間最大強度運動的疲勞是由于肌細胞內代謝變化導致ATP轉換速度下降或一部分運動單位不能參加收縮所致。長時間中等強度運動疲勞往往與能源儲備動用過程受抑制有關。
運動性疲勞的恢復過程:運動時和運動后供能物質量的變化,是消耗和恢復過程保持平衡的結果。運動時以消耗過程為主,恢復過程跟不上消耗過程,表現(xiàn)為能源物質數(shù)量下降;運動后休息期,以恢復過程為主,消耗過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質逐漸恢復,達到或超過原來水準。
根據(jù)物質的消耗和恢復過程的規(guī)律,在訓練可供應用的兩方面:
1、訓練課中休息間歇的掌握:在訓練中的運動員身體的恢復不可能達到完全恢復,如何選擇最適宜的休息間歇以保證完成訓練任務,又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是訓練課中值得注意的問題。目前研究結果認為:
(1)10秒鐘全力運動的半時反應時間為20至30秒,因此,最適宜的休息間歇不應短于30秒;
(2)30秒鐘全力運動的半時反應時間為60秒,因此,最適宜的休息間歇為60秒左右;
(3)一分鐘全力運動的半時反應時間為3至4分鐘,因此,最適宜的休息間歇為4至5分鐘;
(4)最大乳酸生成的成組練習為4×100米跑后,血乳酸消除的最佳半時反應為15分鐘左右,活動性休息有助于乳酸的消除。
2、訓練期中休息間歇的掌握:在訓練期應根據(jù)訓練的目的、身體內消耗的主要能源物質、選擇最適宜的休息間歇,并在這期間,增加被消耗能源物質的補充或其他有關的措施,以加速恢復過程,力竭運動后物質的恢復時間見下表:
運動時,由于代謝產(chǎn)物堆積、機體內環(huán)境酸化等原因,促使肌纖維結構、能量供應、神經(jīng)體液調節(jié)等發(fā)生改變,導致肌肉運動能力下降,這就是運動性疲勞的本質特性。為避免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運動醫(yī)學專家建議:
1、合理安排運動是避免運動性疲勞的前提
運動要因人而異,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和密度的安排要循序漸進,還要根據(jù)不同時期的身體狀況,適時調整運動量,如生病受傷中斷運動后恢復鍛煉要謹慎。
2、充足睡眠是避免運動性疲勞的先決條件
睡眠時大腦皮層興奮過程減弱,體內分解代謝處于最低水平,合成代謝相應提高,有利于精力和體力的恢復。故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養(yǎng)成按時睡眠的生活習慣可有效避免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
3、積極休息是避免運動性疲勞的有效途徑
運動中適當變換運動部位、運動類型,調整運動強度;運動后做好充分的整理活動,包括動力性的慢跑和靜力性拉伸練習等,都可以有效避免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
4、均衡營養(yǎng)是避免運動性疲勞的充分保障
膳食應富有營養(yǎng)和易于消化,糖、脂肪、蛋白質等比例要恰當,保證適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攝入,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另外,不能忽視運動中補液(糖、無機鹽、水)。
5、物理手段是避免運動性疲勞的重要方法
運動后,利用按摩、溫水浴或局部熱敷等物理手段,促進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加強新陳代謝,加速疲勞物質的排除,避免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
那么具體在運動后吃什么能讓身體快速的補充這些營養(yǎng)成分呢?以下四大建議供大家參考:
1、運動后補充含糖流食
如果汁、粥、湯及水分較多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紅柿葡萄、橙子、西瓜、生菜和黃瓜)。這些流食帶有豐富的糖、水分和維生素,且吸收快,迅速補充身體所需。
2、含鉀的食物及維生素
運動過程中,大量的鉀、維生素消耗或損失掉,但很多健身者只注意補水,不注重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這樣做極易造成水代謝紊亂,引發(fā)疲勞。
土豆、香蕉、橘子、橙汁和葡萄干等含有豐富的鉀、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幫助維持正常的水代謝,把體內積存的代謝產(chǎn)物盡快處理掉,有利于消除疲勞。
3、含高蛋白的食物
肌細胞遭到破壞、肌肉蛋白過度分解也會感到疲勞,及時補充優(yōu)質蛋白,可以促進肌細胞的恢復及蛋白合成,促進疲勞恢復。
運動后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的豆腐、瘦肉、魚、蛋等,或直接補充蛋白粉效果更佳。當然,補充蛋白不能盲目,不要只是一味地只吃肉,不吃其他的食物,這樣只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4、含堿性食物
多食堿性食物,如新鮮蔬菜、瓜果、豆制品、乳類和含有豐富蛋白質與維生素的動物肝臟等。這些食物經(jīng)過人體消化吸收后,可以迅速地使血液酸度降低,從而消除疲勞。
來源:《科技信息》